首页>
标题图
泉州古城这些街巷,名字有“玄机”…
2024-03-30 09:06 泉州文旅


泉州的街巷众多,像一条毛细血管,串联起古城的过去与未来。在纵横密布的老巷,烟火气与原生态并存,厚重的历史散落在市井生活中。

巷多,巷名的由来也颇为有趣。豆生巷、米粉巷、米仓巷、帽巷、打铁巷、打锡街......既有因“洗豆生”而出名,又有因打铁而闻名,还有因巷中有碾米、碾面的作坊而得名。

不管如何,这些以手艺、行业、柴米油盐命名的街巷,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泉州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同时也见证着泉州民生产业的发展变迁之路。


01

豆生巷

“豆生”是闽南语中豆芽的意思。旧时,巷中陈姓人家数代从事“洗豆生”行当,因洗出的豆芽可口好吃,闻名一方,因此得名“豆生巷 ”。

豆生巷2号陈家宅院,曾摆满上百个陶缸,一缸缸排到巷口,缸里是一颗颗正萌芽的绿豆;这里,闷洗出的豆芽爽脆可口,被销往泉州城内千家万户。

豆生巷6号铁门外,“泉州市乐器厂”的招牌已有些年岁。从昔日的“群声戏院”,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乐器社,这里组装出厂的“幸福”牌钢琴,在泉州曾风靡一时,各种中西洋乐器销往全国各地。

两条小巷曾聚集了众多手工艺人,洗豆生的陈家人,做乐器的工人,还有打石人家和裁缝师傅……如今,陈家老宅里的豆生井已被盖上,但那段岁月仍深深留在老泉州人的心里。


02

米粉巷

在中山中路110号南侧,有一条没有路牌的小巷,不足百米,只有三四户人家,门牌均为中山中路。

小巷名为“米粉巷”,这条听起来好吃的巷子,已说不清来历。有着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米粉巷口,现已被招牌遮住。

米粉巷口的中山中路104号,招牌依稀可见“泉州德泉眼镜”的字样。这家店曾是李家的商号,临街两层,后面三层,最早是李家的“安亨”号日杂店。

巷子有一口水井,据说井底的水与百源清池的水相通,水面会随之产生高度变化。



03

米仓巷

米仓巷东面连接广平仓巷,西面通县后街。因为古代泉州府衙在这里设立粮仓,故该巷称米仓巷。

古代用稻米为官员发放薪水,以斗或石为计量单位,并以官衔大小发给相应的稻米。据悉,米仓巷的稻米仓库就是专门为官员发放薪水的粮仓。
全长不足两百米,没有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也没有声名显赫的名人故居,却是日常生活的写照。巷子里装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也藏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情。

04

帽巷

帽巷南接奎章巷,北抵西街,全长约130米。清代在帽巷内设有磨坊,因“磨”与“帽”谐音,于是就称为“帽巷”。

作为既狭且短的支巷,帽巷却不乏亮点。巷中有远近闻名的听桐别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留下来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

这座洋楼是由越南华侨蔡光远设计的,建造于1933年。宋诗有云:“空亭无人日色午,但听桐叶惊秋风”,“听桐”本身就是传统诗词里面唯美的意象之一,泉州又称“刺桐城”,别墅以“听桐”为名,意蕴深远。

桐别墅面南背北,为两层的砖木石混合结构,楼前修建一个风水池,还有点缀和防火之用。


05

打铁巷
古城区有两条打铁巷。一条位于西街裴巷东向,西起于裴巷,东接新街;另一条位于聚宝街37号对面。这两条巷子均因古代在巷中开设过打铁铺而得名。
宋元时期,泉州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随之造船业也很发达,为造船业配套的相关行业也相继发展起来。而为造船业打造铁钉、铁锚和船上铁具家什的打铁铺也应运而生。

如今,这两条打铁巷已经没有一间打铁铺了,但巷名仍沿用至今。裴巷打铁巷宽仅1米多,长约200米,巷内门牌号仅有几户人家,这条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巷子,还需多加留意才能找得到。


06

打锡街

清末,锡器因“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备受百姓青睐。在巷宽仅两三米的打锡街头,便汇集了二三十家锡铺。

锡产业的兴盛,匠人们的云集,使得这条可追溯至唐宋的小巷,一跃成为坊间有名的专业“打锡巷”。20世纪90年代,小巷再次拓改,打锡巷更名打锡街。

时过境迁,打锡街已不再有打锡之声。现今,打锡街日夜涌动的车流人潮,鳞次栉比的时装店、精品店,无不体现了这座城市现代生活的新潮和前卫。
岁月更迭,这些曾经代表泉州民生发展的巷子,已找不到原产业的踪影。但还能从巷名和老泉州人的记忆里,隐约找到关于古街巷的历史故事。让人忍不住赞叹:“原来,泉州的街巷,竟藏着这么多细节!”


鲤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泉州文旅

编辑:许培吟

审核:郭巧燕、薛相宜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