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碑
碑体局部
“这个碑可以归纳为尤溪的‘四个之最’:年代最久远、碑体最庞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3月20日,在尤溪县博物馆“千年古县”厅里,讲解员俞凯玲正为游客详细讲述新近展陈的《有宋左藏林君墓志铭》宋代石碑。
古碑所在地——铁炉坑
此碑的主人公林震(1130年—1185年),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林震与朱熹同年出生。这块碑藏着哪些历史密码,碑从何而来,林震的家族与朱熹又有什么联系?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此碑通体青黑,为单体天然泥质板岩,碑身1.92米,含碑座通高2.41米,面阔1米有余,整体基本完好,含碑冠篆体和碑文行书阴刻共计1111个字。
碑体上方,篆书大字题盖“有宋左藏林君墓志铭”,右侧小楷书“通直郎新监行在左藏西库林君墓志铭”“朝奉大夫差充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官李友直撰”“朝散大夫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祐观李信甫题盖”“朝奉郎赐绯鱼袋田澹书”字样。
墓志铭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文内容详尽。
林震安葬十年,其子林知柔托莫子春(曾知莆田县,侯官人)写信给李友直说:“先父去世时我还小,未能请能人撰写墓志铭。岁月流逝,担忧先父为官时的政绩无法流传于后世,希望先生能怜惜我的孝心,为先父撰写墓志铭,先父泉下有知也会感到非常高兴的。”李友直与林震同郡,又有姻亲关系(林知柔是李友直女婿),对他十分了解,义不容辞为他撰写墓志铭。
林震,字有则。林家祖籍闽侯石井,是当地名门望族,后迁南剑州尤溪。曾祖林积,任左中散大夫、淮南路发运使,去世后赐少师品衔,曾祖母陈国夫人陈氏、徐国夫人徐氏、安人俞氏。祖父林极,任右朝奉郎、都大提点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坑冶铸钱司公事,去世后赠右朝请郎品衔,祖母施氏。父亲林孜,任右奉议郎、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官,母亲卓氏。林震虽然自幼失去双亲,但是非常自立自强,勤奋好学。他的叔公(林又)任吏部侍郎受皇帝器重,林震延袭他叔公的官职。刚开始任广东南雄州保昌县尉,后来改任承务郎,知建宁府建阳县,再知赣州石城县。历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监行在左藏西库。还未去上任就因病于淳熙十二年七月二日(1185年)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淳熙十四年十二月壬申葬于尤溪七尺村铁炉坑的山上。官职由承务郎升到通直郎。元配陈氏,莆田人安抚公的女儿。继室吴氏,同郡人职方员外郎的孙女。有一个儿子林知柔,两个孙子和两个孙女皆年幼。
林震生性至孝,九岁时母亲卓氏去世,他像大人一样号哭。刚满二十岁,又因父亲去世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执办丧事合乎礼节,乡亲们都称赞他。长大为官,以“强敏”为人称道。当时建阳有写诉状的风气,就像在练习文法,每天都有诉状,以往常有难解之事。林震到任后,不鄙夷当地百姓,恩威并施,惩恶扬善。按时纳税,不事鞭扑,因此税款总比其他县更早收齐;朝廷安排下来的差事,林震都会先制定好计划,按典籍行事,来服役的人都没有意见,所有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于是,郡太守徐嘉、部使者王淮、郑伯雄,都上奏褒扬林震的事迹。到石城后,治理更加周到。首先整修学校,提高待遇,设立“弟子员”,亲自先给学生上课,规定每个月、每个季度的考核制度;然后举行“乡饮酒礼”,招待应举之士,以此开导尚学之风;又用财政余力修建道路、桥梁方便百姓行走,预备药物抵御疾病,这些都是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就跟古代的清官差不多。尚书程大昌时任泉州知府,林震当时正是他的幕下,虽然辅助参政的幕僚很多,每当得知林震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时,程大昌就停下手头事务认真听取,一郡百姓都受益。所以程大昌将林震推荐给朝廷,侍郎郑丙、少卿张维也一起上奏举荐。朝廷早知道林震的事迹想让他任地方知府,但他谢绝提拔,原职而归,竟然如此淡泊名利!林震回到尤溪建房种菜,准备在此终老,并为居室取名“廉白”,这些都是能够垂训于子孙后代的。
癸卯年(1183年)饥荒,林震将自家存粮分给老百姓并倡议富户也这样做,许多百姓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第二年夏天大旱,县令求雨未至,林震沐浴斋戒,顶着炽热骄阳,与父老乡亲一起步行到十里外的龙湫求雨,供奉的香火还没收,甘雨就下了,当年庄稼大丰收。林震因那场饥荒挨饿得了病,病了一年多,同乡有德君子多为他祈祷,恰好有天星陨落的异象,预示着林震此病无法治愈。
林震静重简默,外表严肃、内心谦和,治家如在官府,尤其是教子非常严格。内亲外戚都相处融洽。发丧、祭祀,崇尚风谊,不亚于古人。林震擅长写文章,尤其是写诗,但没有发表出来,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文采。他在州县之间沉浮将近三十年,心里满怀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创业未半而亡,认识他的人都感到哀伤。林知柔好学有修养,或许能继承他父亲的家风。
最后铭曰:
林迁于闽,爰自晋兮;
衣冠中微,德不馑兮。
少师崛兴,扬令问兮;
诸祖哲父,名益振兮。
有则孝爱,自龆龀兮;
牛刀割鸡,不婴刃兮。
剡章公车,友荐进兮;
翩然下颉,色无愠兮。
结辙万里,中道偾兮;
昊天冥冥,曾莫讯兮。
卜宅铁坑,瘗瑜瑾兮;
刻文新阡,千古填兮!
“说起这块碑,颇有机缘。2017年底,西城镇七尺村林氏后裔来访,称其祖上有一方墓志铭,因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征地搬迁,族人们正头疼该如何是好。”尤溪县博物馆副馆长黄春霖回忆,通过翻阅林氏族谱,得知此碑年代为南宋。
次日,市、县文博工作者组成工作队,在七尺林氏族人带领下,来到石碑所在地——西城镇七尺村铁炉坑。由于七尺林氏族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所以未发现墓葬位置,只对碑身及周边进行了排查。碑身古文没有句读,只好委托尤溪古文方面专家帮助断句、解释。
经多方调查走访,终于在古碑正上方近山顶处找到古墓。古墓发掘有较大难度,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明忠受邀前来帮助勘察。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临近主墓的墓道上发现墓砖、棺钉等物,墓穴已露多年,失去考古发掘的价值。
“后来,林氏后裔通过宗亲理事会协商一致,同意将古碑捐赠给县博物馆永久收藏与展示。”黄春霖说,据林氏后裔讲述,这个古墓曾遭到多次破坏,这块古碑能保存完好真是幸事。
2023年12月底,相关手续办齐,县博物馆确定好展陈位置,便开始筹备迁移古碑。
“碑体加上底座,重达数吨,最担心的是迁移不小心造成了人为损坏。”黄春霖说,整体迁移在运输过程风险很高,后来考虑将碑体与底座分离,运抵后重新组装。
5个工人、1辆吊车、1辆农用车、1辆叉车小心翼翼地忙活一整天,到展厅又遇到了麻烦:古碑重量大,徒手根本无法完成组装,而展厅空间狭窄,没法架起龙门吊。
“摸索了两天没成功。后来找到方仁原,此人是尤溪专门从事复杂工程器械施工的师傅。他用脚手架支撑滑轮,成功解决组装难题。”第三天才将古碑妥善安置,大家紧绷的心也终于放松下来。
“1月份,将乐县博物馆‘立雪传薪·千古流芳’杨时文化巡展来到尤溪县博物馆,将乐县博物馆馆长林薇和她团队专家看到这个古碑,一眼就认出这方古碑的石材是来自将乐的龙池石。”尤溪县博物馆馆长黄颖说,龙池石有质地松结适度、柔中带刚、不易风化的特点,大的做碑,小的制成龙池砚,难怪历经800多年,碑上字迹还能保存这么完好。
碑中文字记述,林震因病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七月二日去世,十年后,也就是1195年立碑,距今829年。这方古碑是迄今尤溪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石碑之一。
志文中提到的林积,生于宋天圣四年(1026年),庆历六年(1046年)中进士,是尤溪第一个进士。他拾金不昧,为官“廉能”,“林积还珠”的故事见于明清多版《尤溪县志》。
林震系林积曾孙,为人、治学、为官都有乃祖之风,也造就了林氏“一门三进士,四世五大夫”的荣耀,尤溪从此文风蔚起、文脉流淌!
林震与朱熹同年出生,
先后考中进士,
过从甚密。
有朱熹《赠林有则二首》为证:
(一)
白泉春暖鼓长鲸,
石井波翻龙种清。
尔我年华庚共纪,
后先蕊榜甲联登。
(二)
经文纬地怜余拙,
济世匡时庆汝成。
九牧夙闻擅令望,
于今新有凤毛生。
“古碑中除题盖外均用小楷,用笔典雅劲健,字势参差,字体略显方正。”黄颖说,这方古碑仅在书法方面就很有研究价值。
“碑中所述,癸卯年饥荒龙湫求雨与台溪乡莒洋村利泽亭龙堂碑所记载的祈雨有灵,地点上是吻合的。”黄颖告诉记者,此外,撰写碑文的李友直、题盖的李信甫是李侗的长子、次子,书写正文的田澹也是延平府进士。他们与林震、朱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值得再作详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