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的边缘,奔腾着生命的律动,剧烈的地壳运动,将海底的“山”抬升为陆地,并在数百万年的风化侵蚀后,形成了厦门地理上的山地丘陵。沧海桑田,万物一瞬间,海水再度将群山间的低洼处淹没,厦门岛与大陆的连接地沉入大海,形成了后来的天然良港。
厦门地形图/图源网络
厦门港是福建第二大河流九龙江的出海口,大凡进驻福建者,都会派一支兵,在这条江边 “插柳为营”,因此九龙江又名“柳营江”。兵在江那头,岛在江这头,军港自然而然便被修筑于此。
厦门行政区划图/图源规划云
宋元沧海间,厦门的兴起,始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廷在厦门塔头设巡检司。七年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朝廷又将泉州永宁卫迁移中、左两个千户所至厦门岛西侧,名“中左所”。厦门正式成为一处海防要塞,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明隆庆元年(1567),漳州海澄月港开放海禁,准许民间海商申领商引兴贩东西二洋(东南亚地区),彼时厦门港已成为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图源/苏晓东老师收藏
明天启七年(1627),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率部让意图左右闽南港口贸易的荷兰人吃了一个结实的败仗,荷兰人在炮火中退据台湾岛,而郑芝龙成为实际意义上掌控东亚海权的第一人。
图源/苏晓东老师收藏
崇祯二年(1629),厦门塔头士绅林宗载致仕返乡后,投身于通洋贸易,在郑芝龙等安海商人势力立足未稳之际,适时介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折冲于明朝官员与郑芝龙之间,尽力维护厦门商人的利益。
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下令改“中左所”为“思明州”,结束了厦门作为海防哨所的角色任务。他在厦门建立了颇为完备的政权机构,军队势力范围涵盖了整个台湾海峡。而他亦是实行“以商养战”的战略思想,开创布局精密的海上贸易网络——山海五路,进一步打开厦门联通世界的大门。
山海五路大约成于1651年,山路五商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主要负责采购生丝、绸缎、绫罗等大陆货物并远销外洋,机构设在杭州;海路五商则以仁、义、礼、智、信五德命名,主要贩运东西两洋换回来的白银、硝、磺、铜、铅、麻、木材等军需物资,机构设在厦门思明;分支机构则遍布沿海各省大城市及海外各港口。
图源/苏晓东老师收藏
于是,厦门港不仅逐渐取代了漳州海澄月港,而且迅速成为当时福建乃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主要的海外贸易港口。在郑成功的运筹下,厦门奠定了“军港、商港、渔港”三港合一的港口城市大格局。
从最早的耕海牧渔到海洋贸易的强盛,从古老的渔村到因港而兴的世界潮流中心,不断变化的风景里,蕴藏着厦门的地理、历史、在地文化所赋予的山海精神:笃定与开放、坚守与冒险、融合与冲突。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无论是早期的郑芝龙、郑成功、林宗载等海商探索先锋,还是后来的陈嘉庚、黄奕住、林尔嘉等爱国华侨群像,亦或是黄燧弼、林学大、林克恭、林语堂等文化艺术群起,再到黄永砯等85达达艺术先锋群响……
600多年间,海洋文化、华侨文化、闽南文化、特区文化与现代化人文艺术在此潮头交汇、山海融合。厦门,思明,“依山笃实,向海而生”,在中国和世界连接上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再一次探索、重构:如何山海!
综合城市文化、城市地理、人文艺术和文旅融合,在山与海之间,在岛与城之间,新的叙事已发生。2024思明山海艺术季“以艺术行为创意表达在地文化”,通过在地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创意输出,用时间的“一季”,实践探索艺术旅行与城市文化融合的“第一季”。
这是一个艺术引领文旅的时代,纵观全球,无论是英国的爱丁堡艺术节、奥地利的国家艺术节,还是日本濑户内艺术节,都是引领新一代年轻人和亲子互动的艺术之旅。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文品牌,可以让一座城市成为全球旅游目的地。
01
黄厝塔头:一片山海的寻觅
“未有厦门城,先有塔头城”。600多年前,黄厝塔头正处在以海商为主导的农耕海洋文明,通过海上贸易跟世界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连接,形成了以林宗载为代表的“海丝文化”,而后人文蔚起,科第蝉联,塔头成为“厦门岛科举第一村”,是岛内早期的人文发祥地之一。
黄厝塔头,寻山而来,以“石”为意象,像山一样笃定。“石”亦是“始”,它是整个思明城区最原始也最创始的一个力量。
厦门古地图
在石头上画画,这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既是孑然于世、独立思考的艺术家们,沉浸艺术创作时的独特绽放,亦是塔头于沧海桑田狭路中绽放出一缕辉煌,而后孤独潜行的漫长坚守,等待有一日有人来叩问它的过往,等待重新与你与我与我们再度链接。
于是我们特别邀请了厦门的中青新不同维度的成熟艺术家,用很新潮的环保装置、涂鸦和非具象行为艺术等方式,来多维度表达塔头的山海文化和海商文化等,结合多媒体艺术进行表达记录,让传统和潮流产生了碰撞与融合,并让这些作品流淌入村,与当地社区和文旅业态直接对话,产生可能的化学创意效应。
怪手摇篮——成人幼稚园3.0
左右滑动查看涂鸦、装置作品和画浪艺术
展览地点:思明区黄厝塔头480-5号
参展艺术家:时间Z51t、月下Moon、Shek、虫师Stache、Semik、吴方、Fish、谢正义、黄孟韬、Kita
特邀艺术家:林春、一元
策展人:阿昂、叶上达
黄厝塔头
做一个最孤独的人,为什么不呢?
02
中山路:一条街市的寻隐
沿着环岛路和鹭江道横着走,中山路和鼓浪屿隔海相望。中山路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近期又获得国家商务部中国城市文化历史名街的认定,中山路一直在持续创新与“回来”的路上。
中山路,繁忙务实、固守开拓,是城市化、市井化的。在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直至现在的全国城市更新,厦门中山路是一个重要的启蒙地和潮头创新的标杆地,同时它是独具厦门文化地理特质的“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一种“骑楼大观”的人文表达。
18世纪,随着“下南洋”风潮的兴起,无数侨胞远渡重洋,将对亲人的思念和赚的银钱,一起托付信任之人带回,这便是侨批早期的雏形。到了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了出洋务工的合法性,侨批开始大幅增长,发展成以书信和汇款相组合的主要形式,无形中刺激了闽南港口城市金融业的大发展。
在厦门的城市文化中,侨批是一种标志性的象征,它是全球华侨在160多年的时间里面形成的“世界文化记忆遗产”,传承着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亦承载着文化自信的归属感。
因此中山路的展览内容核心围绕“侨批”形成不同形式的作品与展览主题,结合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中山路“市井”“回来”的文化理念表达。
水天一色——山海艺术文本展
水天一色——山海艺术文本展共呈现【厦门思明山海艺术简史】、【山海艺术季文本全览】、【共境艺术计划】艺术家高孝午作品《共境-水鸟》、【光之剧场】艺术家曾焕光的“光”主题艺术作品、【山海艺术创意海报】、【一纸情长侨批互动】、山海艺术季【纪录影像】等展览内容。
其中,【一纸情长侨批互动】是特邀厦大师生的侨批互动装置作品,装置中呈现了三封侨批,通过触感交互、动画视频的方式,感受每一封侨批背后所蕴藏的情感与岁月,让观众了解侨批文化、体验侨批书写、带走侨批记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地点:思明区新领荟广场四楼
参展艺术家:高孝午、曾焕光、蔡立雄、崔剑巍、林昉、宋跃伟、别解 BEKKAI、厦门大学智能媒体创新实验室
「OPENRAshanhai 山海剧敞」
「OPENRAshanhai 山海剧敞」——第二单元《山海批局》,属于社会化侨批书写交互部分,以“书写的消失”激活“侨批”的历史记忆,将关注的情感连接与身份回归,着眼于侨批背后的“游子”对故土的情感支付。
展览地点:思明区镇海路28号-在厦有礼旗舰店二楼
参展艺术家:崔剑巍、温楚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地点:鼓浪屿-虫洞书店(福建路34号)
参展艺术家:陈嘉梓、高牧远、韦雯雯
策展:环流GyreCraft
中山路
再忙,你永远在回来的路上......
03
鼓浪屿:一座海岛的寻踪
鼓浪屿不仅见证与介入全亚洲融入世界现代化文明的全过程,更在文化、教育、体育、医疗、艺术等领域诞生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民办美术专科学校和全民艺术联盟“5A协会(Amoy All Arts Amateur Association)”等就诞生于此,由此产生了后来的鹭潮美院、85厦门达达艺术、朦胧诗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思想。
鼓浪屿是厦门人的诗与不远方,从19世纪中叶开始,始终以浪漫、婉约、美好、诗意的方式,跟世界产生一种美好的连接、碰撞、对话和交流,最终形成了一曲和谐悠扬的多重协奏曲。
所以我们选择用更诗意的、更国际化的、更多维也更抽象的艺术化的表达,在鼓浪屿写诗,然后用纪录片、影像多媒体等极具当代艺术和更数字化创意的表达方式去呈现。
青年艺术家黄晓伟和环流GyreCraft,将影像微个展、多媒体装置和精品酒店空间做结合,将艺术作品和数字化影像资料,以及2016年到2019年期间鼓浪屿国际艺术驻留的影像作品,分别放在了鼓浪屿-HUMBLE HALL红堂酒店、林氏府、林四喜·闽南传家菜等精品酒店、餐饮空间,以及虫洞书店等文旅空间,让影像与数字艺术进入鼓浪屿庭院,联合打造庭院艺术场景,并形成一些IP沉淀和文化服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地点:鼓浪屿-林氏府(林尔嘉故居)
诗人/艺术家:杨金安
影像创作:记述电影小组&施佳杰
策展:环流GyreCraft
“南方记忆”影像微个展
——工艺展《纸间时间》
展览地址:鼓浪屿·虫洞书店
导演/艺术家:鬼叔中
策展:环流GyreCraft
薄饼是厚的——欧阳应霁鼓浪诗画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地点:鼓浪屿-林四喜·闽南传家菜 三楼
参展艺术家:欧阳应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岛屿寻踪——海上花园2.0版画微个展
鼓浪屿板块的展览中,还特别邀请了从西班牙回来的艺术家苏武,在半年多的时间内用鼓浪屿366种植物与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艺术创意,重新描画海上花园鼓浪屿,将自然生态与元宇宙、数字化进行结合,最后形成极具创意的工笔手绘版画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地点:鼓浪屿-虫洞1876二楼 & 笔山公馆
参展艺术家:苏武
在地艺术特别单元
——“复刻鼓浪屿”花砖快闪工坊
思明山海艺术季的“在地艺术特别单元”中,特邀“复刻鼓浪屿”花砖再生项目,专门为山海艺术季创作了“花砖诗”,将鼓浪屿极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元素——水泥花砖、诗歌,巧妙融合、创新,赋予花砖新的使命。
“复刻鼓浪屿”花砖再生项目,以建筑为视角,以水泥花砖为介质,观察、思考关于鼓浪屿的过去和未来,以工艺、材料、设计、美学相关的创作,重新演绎水泥花砖的传统与现代之美,在细微处唤醒和记录鼓浪屿更多的人文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地点:鼓浪屿-鹭潮·鼓浪屿美院艺文生活馆103-1
艺术机构:见南花、新格文创、朗宁公关
项目支持:鹭潮·鼓浪屿美院
2024思明山海艺术季已圆满收官,但我们以艺术赋能新文旅的实验也只是刚刚起步,在未来将持续开发出在地文化相关的文旅产品,刷新鼓浪屿诗一般美好的IP价值,这些艺术表达为艺术文旅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探索性,也将沉淀更有意义与价值的文化IP,和更多的文旅产业结合和联动。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鼓浪屿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
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与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这一季山海艺术的特别实验单元,我们特别邀请了厦门当代艺术家曾焕光老师,以“光”探索了一个更新维度与无限进行的艺术实验。
穿梭光影中,用光汲取希望,来唤起、激活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是艺术之城的魅力,也是思明潜藏的内涵。
2024思明山海艺术季是一个持续性性质、进行时状态的艺术活动,从冬天到春天的一个季度时间里,艺术家们不断产生新内容、新作品、新连接,在城市中持续发声、生长、链接、延伸。时间、空间和一期一会的瞬间,都是艺术和文旅彼此交互的重要表达。
何以思明?如何山海!你与我与我们,在山光海影间,边走边看。
本文参考资料:《厦门学导论》、《厦门湾往事:明末大海商亨万传奇》、《鹭江志》、《明世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