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
全国重点集体林区、
全国林改策源地、
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
先后获评
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
连续四年位居
“中国绿都”综合评价榜首
……
诸多“绿色桂冠”,
是三明持续深化林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领取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的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青山绿水美如画。(林文斌 摄)
三明人从未忘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对三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时,对林改又作了重要指示。
牢记于心,外化于行。
三明持续深入推进林业改革,
在“唤醒群山”的路上,
绿了颜值,富了腰包,
暖了人心。
创新机制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走进“中国笋竹之乡”永安市,山川连绵起伏,竹林长势旺盛。一年中多数时候,斑驳竹影间,尽是竹农繁忙身影。
如今,每亩竹林年产值可达4000多元,这让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村书记蓝光椿看到了竹产业的发展前景。在他口中,让村民赚到钱的林改,被反复提及多次。
洪田村是“中国林改小岗村”。20世纪90年代,由于山林产权不明晰,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一度造成村民“靠山不能吃山”的困境。1998年,洪田村迈出林改步伐,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向山林,全村1.28万亩商品林产权明晰到户,成立16个经营组,分别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明确各方责权利,引导林农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百姓口袋也越来越鼓。
在著名的小吃之乡沙县,农村群众外出经营小吃时,家中的土地、林地可轻松流转,交给专业管理人员打理,自己同时享受收益。
一直以来,三明市聚焦机制创新,有效盘活集体林权,让林农经营更加自主、处置更加灵活、收益更有保障。
20世纪80年代,全国分山到户时,三明不分山,却分股、分利;
20世纪90年代,三明率先探索分山到户;
2008年,全国开始推动林权明晰到户时,三明在已经完成分山分林、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
……
新时代,林改进入深水区,三明始终保持不松劲、不回头的韧性,从林权流转机制的创新,到林业金融机制的创新,从森林保护和利用机制的创新,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在改革前行中不断发力,提质提效、创造创新。
去年10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聚焦三明林改。三明市近年来重点开展的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地规模经营机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投融资机制等6项创新探索被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推广,在会上作重点推介。
守护青山
筑牢绿色发展基底
一幅山水画,越画越动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有着生态高颜值的三明,森林面积2718万亩,森林覆盖率77.12%,森林蓄积量达2.1亿立方米。植树造林让青山不老,森林巡护让绿色常在。
在2022年度“最美护林员”名单中,尤溪县中仙镇善邻村护林员苏国清、清流县九龙溪国有林场护林员朱建红、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余家坪管理所护林员黄长生等30名护林员光荣上榜。奋战在偏远林区,守护着一方林地,他们巡山留下的脚印,不仅筑成坚固的“防火墙”,更是震慑着不法分子的“防护网”。
三明市建立基层林业站“一带三”模式,林业站站长同时管理林业站、执法队和护林员,原本独立工作的三支队伍统筹到一起调配管理,有效整合基层林业工作力量,做到了保护森林资源打、防、管、控并举,大大提升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平。
同时,林长制也回答了“林要怎么管”的难题,把工作落脚在护林员“精细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管理上。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4565名,聘用生态护林员2300多名,国家标准化林业站覆盖率居全国前列,获评国家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
守护好这片青绿,一支态度端正、持之以恒的队伍不可或缺,现代化技术锦上添花。
在永安有着一支赫赫有名的“森林保安”——金盾森林资源管护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空中巡护,实时传输数据,与林业执法队伍配合,同时结合视频监控平台、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监测与管控的精确性与效率,为林改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
持续用科技赋能森林防护,市森林防火综合管理系统设在市林业局,系统大屏上显示数个监控探头所探测到的实时热成像画面,画面里探头缓缓旋转,探测到温度过高的地点后停止转动,监控下的画面被缓慢放大并对焦,一张近距离的热成像照片呈现在眼前。
据了解,火情瞭望监测系统的监控探头可以监测方圆5到10公里地区的烟雾、火点。当监控扫描到疑似火源点后能够及时提供火场信息,实现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目前,全市已完成建设33处高清远程火情监控探头,同时,三明市林业站实现无人机配备全覆盖,有效提升专业化、信息化能力。
拓宽渠道
“两山”转化绿里淘金
凭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三明市坚持适地适树,培育木荷、枫香等乡土优势树种苗木,营造块状混交、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出材价值。
山上种有“摇钱树”,树下种出“摇钱草”。发展林下经济,三明市走出了特色路。这条路上,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风景独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迎来“双丰收”。
福建盘古制药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进驻将乐,探索林下仿野生种植黄精,在常口村种植了300亩,建成黄精种质资源圃和加工基地并投产,开发黄精茶、即食黄精、桂花黄精等,深受市场欢迎。
在公司副总经理何邱明眼中,林下空间和林木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效益可能比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更大。“种植黄精时施基肥,管护过程中劈草、培土,间接促进林分生长。”何邱明说。
林下经济是绿色经济增长点。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48万亩,带动近28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3年实现产值179亿元,林农在茫茫林海中捧起了生态“金饭碗”。
除此之外,在“以竹代塑”发展大背景下,竹木产业也呈现广阔发展前景。竹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永安、尤溪等竹木加工特色园区,初步形成“三核一带多极”的竹产业布局,培育和其昌、八一永庆等行业龙头。一手抓生态一手抓经济,天然植物油提取、生物质竹浆模塑等精深加工产业并行发展。“以林业做产业”的三明,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也走出了共同富裕的三明林改之路。2023年实现林产工业产值1008.5亿元,1200多家林业企业吸纳4万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6万元。
看得见的竹木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碳票用看不见的空气换成了钱,同样把幸福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去年12月,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开修了一条进山路,涉及全村3个村民小组、近百户村民出行,以及5000多亩竹林、200多亩田地的劳作。而修路钱,正是数月前向上海汇洲建设集团销售林业碳票获得的12.02万元收益。
以沪明对口合作为契机,去年8月、11月上海汇洲建设集团、第六届上海进博会主办方先后购买三明林业碳票碳减排量2万吨、1万吨用于抵消碳排放。服务“双碳”目标,在三明,“好山好水好空气”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成现实。
为了进一步回答“钱从哪里来”,三明市持续强化引资入林,在第十八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发布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开启“林票2.0”时代。在这张票据上,林木资源成为相对标准化的投资标的,不仅能够进行交易、流转,向银行质押贷款,后续还可由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认购,切实推动社会资本“进山入林”。
全面深化集体
林权制度改革的步伐
不会停下,
始终秉持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理念的三明,
将继续讲述
红色土地上的绿色故事,
让更多生动实践
扎根三明大地,
奏响着更加洪亮
且奋进的“林改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