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拾张“百年”船票,穿越芳华时光|闽声
2024-03-13 11:49 闽声


图片


图片

=  







百年老船厂变“锈”为秀  

图片

沿着马尾区港口路一路直行,便可到达宁静开阔的船政文化主题公园,最先入眼的是广场上屹立的数座大型吊塔,橘红色的钢铁之躯,展示出磅礴的力量。

日月同辉之下,承载着福州船政文化的记忆于梦想,融于一栋栋大气沉稳的老船厂建筑,等人们步入品读古今芳华。

图片

▲ 吊塔

图片

福州船政局、海军马尾造船所、人民解放军水兵师修船一厂、福建省马尾造船厂……历史的更迭,让这片土地的造船产业不停变换,但沉淀下的船政精神却源远流长。

园区正门立着马尾造船厂标志性的大型器械——龙门吊和塔吊。如一扇时空之门,威严雄壮,镇守这片梦之港湾。

图片

▲ 龙门吊

图片

园区内现存的几栋老建筑群,是中国船政工业化源头的实物见证。广场上散落的一个个铁锈斑斑的造船器械与旧时的船只模型,记录着中国造船工业的风雨与辉煌。

图片

正对园区入口的一栋红砖建筑是始建于1867年的绘事院,船政设计制图与生产部门设于此,走出了很多船舶技术人才。

沿雕栏阶梯而上,于绘事院展厅可见造船设计图、船模、军舰布置图、船政名人录等展品。

船政学堂的大部分建筑都毁于战火,而绘事院成为了见证中国新式教育开端的唯一实物建筑。

图片

绘事院旁是园区内至今保留完整的厂房——有150年历史的轮机车间。

从这座中国保存最古老的车间里,诞生了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机。欧式红砖墙体,散发着法兰西风情,建筑包裹着中国现存跨径最大的木桁架,极具线条美感。

图片

▲ 轮机车间光影交织

白柱红砖独具电影氛围感

厂房空空荡荡,只散落着几台破旧的老机器,供人们想象机器轰鸣的作业场景,但落地窗明亮大气,光影交织、白柱红砖独具电影氛围感,到访的游人都免不了拍照打卡。

图片

继续往前走,来到具有百年历史的铁胁厂建筑,见证了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空工业的起步。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水上飞机就从这里起飞。

顶棚的钢架错落复杂,“巨网”之下,舰船用的肋骨、龙骨等大型钢构件在这里制造,如今作为铁胁与飞机制造的专题展示馆,以多媒体、场景化的表达,展示着铁胁与飞机制造的历史。

一系列铜人塑像生动复原着铁胁制作的场景与过程,百年前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如在眼前,叮叮当当之声不绝于耳。

图片

▲ 铜人塑像生动复原着

铁胁制作的场景与过程



踏上文化浪潮的方舟  

在福州船政文化园区内部设计最“潮”的一栋建筑要数原马尾造船厂的机装课仓库,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图片

灰瓦屋、清水砖、朽木窗依旧还原着建筑的历史风貌,如今内部结构经过设计作为船政书局使用,打造成一座全新的文化空间。

图片

书局内部隔作两层,融入了许多船的元素。

二层似船的甲板,中庭之上,悬挂着巨大的船舶骨架。其原型为中国第一艘近代蒸汽军舰“万年青”号炮舰。

船舶的骨架,隐喻了时光的流逝和精神的沉淀,让人静静感受。书局内藏书一万五千多册,空间被书架填满,摆满了文史类书籍,不乏船政专著。

静坐品茗,满手书香,船政文化的魅力让人无比沉浸。

图片

园区内不可不看的,要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因为它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墙面铜质浮雕云帆直挂乘风破浪而来,船头六位船政先驱昂然挺立。

图片

馆内设有“自强之道——船政历史文化陈列”和“闽都瑰宝——船政文化揽胜”两个展陈,从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全面呈现历经百年岁月的历史瑰宝。

图片


图片

船政文物展陈、历史照片、壁雕、沙盘,都在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中国船政故事,让人不由联想到当时中国“师夷长技”的景象。

这里还是“学霸”辈出之地,走出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萨镇冰等一批名人志士。面对血与火的洗礼,他们无惧无畏,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图片

书局与博物馆,似文化浪潮中航行的方舟,“船承”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和精神内涵。



守望中“引航”复兴梦  

福州(马尾)船政文化园包括罗星塔园、马限山园、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造船厂等,公园内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圣教医院、英国分领事馆等大量船政相关古迹。

到马尾都免不了去爬爬罗星山,山脚沿闽江边砌驳岸,围栏杆,堆叠假山,广植草木,山间有一石洞,有摩崖石刻“深幽”两字,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山顶矗立罗星塔。

罗星塔并非为航海而建,但却因航海而闻名于世,因为古时候外国人看到罗星塔,就知道到了中国,故罗星塔有“中国塔”之誉。

图片

▲ 晚清明信片上的罗星塔,

1866年5月28日那场激烈的运茶竞赛

就是在这里拉开序幕

清光绪十年(1884年),从戚继光抗倭到郑成功抗清。再到中法马江海战塔下开火,罗星塔公园亦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在罗星塔前有一幅有趣的清代楹联写作:“朝朝朝朝朝朝夕,长长长长长长消”。该联可解读为“朝朝潮,潮朝潮夕;常常涨,常涨常消”。巧妙地运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展现了江水每天潮涨潮落的壮丽景象,好像在诉说历史兴衰起落的变迁。

罗星山下东侧,一座古船坞屹立至今,一艘人民海军退役的037型军舰停泊在船坞内供参观。以“一号船坞”命名,因为它是福建船政建成的第一座干船坞。

图片

作为福建船政建筑群之一,一号船坞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这座船坞清代称为青洲船坞,1898年以后,北洋舰队“海筹”“海琛”“海容”,连美、法等国夹板船、兵商船等都进船坞修理过。

如今我们看到的船政文化区,既保持有船政文化建筑群的风貌,也展示着现代化的融合与发展,在守望中“引航”着船政文化的复兴梦。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