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台促进一季度稳增长工作“14条”措施,鼓励企业稳产增产、持续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 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后溪流域和杏林湾、九天湖治理初见成效;
开年以来,集美区再次掀起一股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热潮,全区上下铆足干劲加油干,努力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学习感悟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具体行动。

集美新城。本报记者 黄嵘 摄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绿色之美、生态之美已经成为集美发展的亮丽底色,也是不可或缺的营商环境。集美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经验,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每天清晨、傍晚,全长2.6公里的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上总能见到大批骑行的人群,这段被誉为“最美海上自行车道”的网红地标,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全国游客专程前来打卡、体验。作为集美新城重要的生态资源,杏林湾经过长年坚持不懈的流域整治,如今已成为厦门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近年来,集美作为全市跨岛发展的先行区,始终坚持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美新城已经打造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的跨岛发展新市区。” 胡旭彬说。
近10年,集美人口净增近50万,成为全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年轻人口占比46%;新增市“双百”人才落户数连续九年全市第一;去年新增各类商事主体2.98万户,同比增长15.57%,增幅全市第一……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集美的宜居宜业。
如今,集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集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排名全市第一,全区9个点位10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均值均达标,国控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近五年,集美区财政投入生态环保资金45.54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贯彻落实“厦门实践”,集美始终“在路上”。胡旭彬表示,接下来,集美区将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抓牢抓实,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全域开展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建设。
正在马銮湾水域捕鱼的鸬鹚。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发展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是集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胡旭彬表示,当前,集美区立足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新能源商用车、新型能源与系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及美食、美妆、美妙视听、美好设计、美丽心灵等“五创五美”产业,有序启动总占地面积2650亩的五大产业园区建设,将提供648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总投资额359亿元。
围绕关键产业,集美区打造多个“创新发展共同体”,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同时,加快引导现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以“五美”建设为抓手,集美区更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溪林生态示范动线”,促进环境升级、产业转型、发展提质。
科创企业齐聚的厦门软件园三期。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春节前,集美区发布一季度稳增长工作“14条”措施,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保驾护航。
“今年,我们将以开展‘快字当头提效率、机关带头转作风’专项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速增效,增强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力度、深度和温度。”胡旭彬说。围绕今年全年各项任务和“开门红”目标,集美将全力强化服务保障,狠抓项目、力促投资。春节前,集美区委区政府召开在集央企和金融机构座谈会,推介《集美投资项目机会清单》,以具体项目为媒介,促成项目方和资金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2024年,集美区作为责任单位的省重点项目共16个、市重点项目共72个,项目数、总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额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展现了集美区促项目开工的明显成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今年以来,推动2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落地,预计总投资33亿元,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营收39.5亿元。依托全市首个基金聚集区“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和全市成立最早的区级产业引导基金,集美不断吸引重点产业、优质项目落地 ,今年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管理规模力争突破2500亿元。集美区还正在谋划成立“高质量发展基金”,探索区产业投资基金跨区域合作投资新模式。

杏林湾水域。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连日来,市资源规划局全局上下迅速兴起学习热潮,通过多种形式的宣讲、研讨活动,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核心要义,从理论源头、实践起点上感悟思想伟力、激发奋进动力。
要以排头兵的姿态,学早一步、学深一层,学出担当、学出干劲。作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牵头及参与部门,将努力把对“厦门实践”的学习感悟转化为具体行动,把学习宣传“厦门实践”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紧密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快字当头提效率、机关带头转作风”专项行动部署,以“进”的态度、“快”的作风、“干”的成效,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助力我市更好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奋力谱写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36年来,厦门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引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保护治理大格局,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
“这是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赛。我们要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巩固厦门生态文明实践成果,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柯玉宗说,资源规划部门将不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积极探索“海域、流域、全域”的全要素全周期城乡一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一张蓝图绘到底。具体来说,一方面将以重要生态空间管控为举措,完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包括《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在内的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制定《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办法》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约束管控作用,在划定空间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平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将以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近年来,市资源规划局稳步推进《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实施,36个生态修复项目已完工21个。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分析我市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状况和主要问题,科学布局和实施一系列高标准、高质量生态修复项目,同时建立健全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体系,对生态修复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后期管护等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管理。

筼筜湖。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柯玉宗指出,全局干部还要将“厦门实践”学习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动力、工作成效,进一步革新转变工作作风,激发起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更加精准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入推进资源规划领域改革创新。
春节假期一结束,市资源规划局便组织召开2024年工作部署会议。这场会议不仅作出未来工作部署,更是向全系统干部职工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要起步争先跑好“第一棒”,全力以赴奋战“开门红”。
柯玉宗表示,今年资源规划系统将以“强基础、提质量、谋创新、抓落实”为总体要求,连续第三年实施“全面提升·跨越发展”行动,全力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不断提升资源规划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从第一季度开始,一系列重点工作就将全面铺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今年计划全面完成区级和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提前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准备工作,落实“三区三线”管控;持续提升要素保障能力,通过更加精细做好用地报批保障,不断完善土地房屋征收政策体系等举措,实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持续加强存量资源盘活利用,综合运用已出台的一系列存量用地盘活政策,切实推动一批低效用地盘活项目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强力推进项目、强化对企服务、推动难题破解,接下来柯玉宗与局分管领导还将带队,以现场办公的方式了解项目建设资源规划领域的困难,急事解决在现场、难事明确时间表,全力确保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

环岛路一带。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 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