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三明
标题图
抢先看!永安元宵踩街焰火秀剧透来啦!
2024-02-21 15:43 永安市文旅局、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元宵遇周末
欢乐不打烊
“龙舞燕城·福见永安”
永安元宵民俗踩街焰火秀
活动来剧透!



活动时间

2024年2月24日
(农历正月十五)
19:00至活动结束


活动安排

踩街路线安排:豪门御景文体休闲广场(起点)→同心向上(表演点)→南门广场→大榕树(表演点)→人民广场(终点),(全程1.6公里,需要1小时30分钟)。

元宵民俗踩街展演路线




焰火秀表演

踩街当天晚上20:00,在香樟大道(龟山公园文化广场正对面),同步举行元宵焰火秀表演时长25分钟,分三个章节。

第一章:福启新岁——永安是福。颗颗流星飞快闪过,顿时“永安是福”的字幕出现在大家面前,红色、绿色、银色、金色带尾、彩色礼花弹交相辉映,并依次出现牡丹、红波、绿波、蝴蝶等烟火图案。

第二章:万事顺遂——奇花异放。当五彩缤纷的礼花布满夜空,一幅春意浓厚、100米大型风景瀑布呈现在观众眼前,红游星、穿梭机、蜜蜂彩花等游动类的礼花同时升空把整个湖面的夜空点缀得如童话。

第三章:欢度元宵——飞瀑倒挂三千尺。高空以“千轮锦冠”“红色牡丹”“菊花”“绿色爆裂”“垂柳”为主,辅以中空艺术礼花弹,最后以“锦冠”“银闪柳”“红牡丹”为辅衬。

△“白菊花”


△“垂柳”

△“红色牡丹”

△“锦冠”


踩街队伍抢先了解

青水畲族乡
01

▲姚智宽 摄

青水畲族乡的板凳龙相传源于汉代,制作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表演方式有独凳龙和多凳龙,通过舞板凳龙祈祷神龙的佑护,能驱除虫害,抗拒水灾,消灭瘟疫,保佑六畜兴旺。鱼灯是青水畲族乡现存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由青水钟姓始祖从江西赣州带入青水,至今已有670多年的历史。青水鱼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逢新春佳节,青水家家户户就开始制作鱼灯,庆祝新年的到来。


贡川镇
02

千年古镇展雄姿,永安贡川美名扬。建于公元741年的贡川镇,经过岁月的沉淀,在新时代里焕发着蓬勃生机。旱船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亦称旱龙船、船灯、彩莲船等,它诞生于民间,积聚于民间,作用于民间,旱船精神充满活力与激情,承载着客家先民辗转数百年的筚路蓝缕,见证了永安人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上坪乡
03


龙腾瑞气屏山峻,燕舞春风竹海妍。在上坪乡每年正月十五,上坪村板凳龙给全体村民拜年已有30多年历史,每个村民小组负责6-7节,最长达280米,他们在板凳上扎着花灯,花灯上写祝福语,近年还加上“扫黑除恶”“反对邪教”“移风易俗”等内容。夜幕中,板凳龙伴随喜庆的欢笑声、鼓乐声、鞭炮声走过家家户户,为大家送去新春祝福,祝愿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家家门前摆上了火盆,使山乡的夜晚变得明艳非常;加之鼓乐悠扬、爆竹声声、龙腾灯舞,无不透出浓郁祥和的年味。


燕东街道
04

腰鼓和舞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铿锵的鼓点,激越的旋律,抖动的红绸,婀娜曼妙的舞姿,无不体现出燕东街道居民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西洋镇
05


稻草龙又称草龙、舞草龙或香龙。稻草龙捆扎以稻草搓成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每节5米,挂上灯笼或者插满燃香,长数十米。在草绳上挂灯笼的叫“灯龙”,插香火的叫“香线龙”,头尾与龙珠全由香火组成。龙头竹片上挂两盏灯,代表龙的眼珠;篾条绑的番薯上插三炷香,表示龙须。三声铳响,青年男女高举香火草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起舞于稻田旷野中,皓月当空,火龙腾云驾雾,其景十分壮观。一路挥舞的龙珠也是颗番薯,上边用燃香插满。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



小陶镇
06

二十八星宿花灯为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为原型,以二十八将的属相生肖为造型扎成花灯,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六进行巡游表演,表演规模庞大,由御驾队、灯队和吹打乐队组成,每次出场人数可达140人。队形内容丰富,有打圆台、双鱼戏水、卷席筒、穿篱笆、关公游城、穿风炉栅、茶盘角等套路,展现了二十八将英勇杀敌、誓死保卫汉室的决心和信心。表演结束后,服装装箱封柜放祖祠,灯具送至村尾、水口处焚烧,有“送神归天”、从此安顺消灾的寓意。



安砂镇
07


安砂镇迎竹桥延续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最初是当地民间走街串巷进行驱邪除煞的仪式。迎烛桥时,麒麟背负“天书”带队,狮子在后压阵,走街串巷驱赶邪煞。每晚踩街接近尾声时达到高潮,要进行“扯烛桥”(扯:安砂话谐音,意为穿越、驱赶)。队伍集中到一个广场,按照古代太极图的线路奔跑,随后向村外冲刺,来回进行三遍(有单太极和双太极之分),表示将大街小巷的邪气赶进太极图中进行化解,再赶出村外。寓意为神兽赶走人间邪煞,还人间太平安康。


燕南街道
08


舞步轻盈,彩带翩翩,古风女子笑语盈盈在鱼灯中穿梭嬉戏,彩带龙绳牵龙腾、龙随曲行、人舞龙飞,健身彩带五彩斑斓、飘然灵动,共舞一曲《元夕之约》,展现燕南人打造“首善街道”的奋进姿态,象征新的一年龙腾虎跃、再创佳绩。


洪田镇
09


洪田镇忠洛村“烛桥灯”传于明代洪武年间,传说忠洛江姓祖先因救驾有功,被皇帝赐封“晏公”,其族人为表感恩,便在元宵节制作“烛桥灯”驱邪避煞,祈愿吉祥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忠洛烛桥灯是民间艺人以竹为骨、纸为皮、烛光为血肉制作成形态各异的各种神兽,并将其固定在长4米,宽20厘米的木板上,2人负责抬一板,板板相连,连接成一座“灯桥”。巡游时,燃放神铳,锣鼓开道,以麒麟为头,狮子押尾,内燃红烛,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会点上蜡烛和燃放烟花爆竹迎送祈福。


燕西街道
10


铿锵的鼓点,撞击年轻中国的心扉,激昂的旋律,鼓动欢乐中国天地。近年来,燕西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认真落实三明市委“四领一促”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永安市市委“爱拼敢赢”专项行动,奋力奏响“伴城伴乡”多元蝶变的新乐章,用喜庆的鼓点和欢乐的秧歌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永安样板发出燕西声音、贡献燕西力量,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进发!


罗坊乡
11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五、十九,是罗坊人民春节期间传统习俗“出龙”的日子,该乡的梦江龙以龙身长、体积大、声势浩大为主要特点,龙身用竹篾编制连接而成,每节长约1.8米,每节间距为1米,套上龙鳞图案的布匹,整体长80米,表演起来气势磅礴。



燕北街道
12


燕北街道表演队个性鲜明、朝气蓬勃,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他们用舞步来提振再出发的信心,用灵动的舞姿来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湖镇
13

大湖镇迎烛桥灯的习俗,寄托了劳动人民祈求吉祥平安、人寿年丰、驱邪灭灾的愿望。有别于其他地方,大湖的迎烛桥在农历二月十五至十七举行。大湖烛桥灯表演由牌头灯、烛桥和麻绳三部分组成,由麒麟、貔貅、狮、虎、豹、鹿、马、牛、猪、羊、鲤鱼等21个兽灯串连而成,以麒麟作头灯,鲤鱼灯压阵,故有“麒麟头、鲤鱼尾”之说。麒麟在永安人心目中是仁兽,以麒麟为灯头,蕴含着人们祈望赐福安康的心理,象征着祥瑞;而采用鲤鱼压尾,意味着鲤鱼跃龙门和年年有余之意。



槐南镇
14

安贞旌鼓原称“旌鼓”,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唐代——大唐得胜回朝鼓。最初是军队作战时的战鼓,用于春节等节庆期间表演,也用于祭祀、婚嫁、寿诞等重大喜庆活动。旌鼓敲打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安宁、驱邪镇魔”的含义。在槐南,家家户户的屋内厅堂都摆放着一面小旌鼓和一面大堂鼓,当地人把它当作房屋的“心脏”、房屋的“胆”,起着逢凶化吉、保佑平安的作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曾说过,安贞旌鼓色彩外黑内红,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两者的交融也体现永安的和谐与包容。


曹远镇
15

▲姚智宽 摄

春到神州山河景秀,龙腾四海万象蓬勃。在曹远镇,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龙舞燕城 福见永安”

邀上亲朋好友一起

打卡永安元宵踩街焰火秀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