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技艺传承中国福!宁化木活字印刷术的守望与创新
2024-02-08 16:25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三明日报
一字一木,一板一眼,
纵横排列,耕读传家。
一纸长卷,浓缩千年,
浩瀚印刷史,显古人智慧。
绵延千年,木活字印刷魅力无限。目前,宁化仍保存有木活字40余万枚,是全国木活字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机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全国首个印刷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在宁化设立……这些举措给这项古老的技艺带来一缕曙光,呵护着文化的血脉。
一张红纸轻覆谱盘之上,一把沾墨毛刷均匀印刷,一幅样式新颖的福字图跃然纸上……春节将至,宁化木活字印刷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邱恒勇正忙着走街串巷送“福”,他说,“这些样式都是精心设计的,既契合了新春佳节,也能让现场市民了解木活字印刷技艺。”
邱恒勇为市民送“福”
今年已是邱恒勇传承宁化木活字印刷技艺的第31个年头。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里,邱恒勇介绍起木活字印刷如数家珍。一页书籍,看似普通,但用木活字印刷,需要经过选料备料、字坯制作、字模雕刻、拣字排版、校对印刷、拆版还字、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等多道工序。“字坯必须用上好的梨木做成,大的一厘米见方,小的只有黄豆粒大小,都要切削得四四方方、平整如一。”邱恒勇徒弟巫松根介绍。字模雕刻,是最难、最核心的工序,要将字在字坯上反刻,印出来才是正写的字。巫松根将字坯在“字床”中拴紧,拿出刻刀,直接下刀,随后迅速将笔画之间部分剔除,凸出字体,刷去木屑,再磨去刀痕,不到十分钟,一个个端庄的老宋体字便跃入眼帘。
邱恒勇正在书写反字
“反字在心中,手起刀落。”这是“文林堂”祖传绝活,邱恒勇说,“反字直刻源于勤学苦练,练久了,就成为了习惯,都印在头脑里,直接下刀就行。”“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是我祖传的技艺,我在做学徒的时候,不是抱着学手艺赚钱的心态,而是带着传承技艺的责任。”邱恒勇说,20世纪90年代,他还是学徒,常常逼着自己“加班”,在凳子上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进行刻字学习,两年时间就学会了所有技艺。
邱恒勇说,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术,最初的使命是印制家谱。宁化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是世界公认的客家祖地。族谱就是客家人的家族血脉史。据考证,早在明朝,宁化客家人就曾用木活字印刷术来修订族谱。按习俗,客家人每个宗族的族谱每三十年就要翻印一次,有些富裕的家族每十年就续一次谱,木活字印刷技艺作为族谱修订和印刷的重要工艺得以流传下来。邱恒勇家族为修谱世家,太叔公邱爵金为当时修谱名家。祖父邱位山承其绪,传邱炉明,邱炉明传邱恒勇……代代相传,在宁化,邱氏以木活字印刷术修订谱牒享誉盛名。邱恒勇生于1979年,14岁跟随父亲邱炉明学习木活字印刷术修订家谱。那时交通不便,修族谱要坐班车,走好几里路,到偏远的山村,非常辛苦。20岁那年,他继承父亲衣钵,独自接单修谱,主修曹坊、治平、城南、安乐和邻县等南路一线,堂号“文林堂”。“一个族谱一修就是30本,得排印3000个版,工程着实浩大。”邱恒勇说,修百家族谱,续一脉亲情,从清朝算起,在几代人的陆续积累下,还存有木活字3套,共计11万字左右。记者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看到,有的字模因重复排版,已有些磨损,这些印记仿佛诉说着过往的盛景。
家谱三四十年一修,这些年新一轮修谱修辑的时间到了,不过,邱恒勇却转上了另一条修“谱”之路。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排版与激光印刷抢走了大部分印谱生意,木活字印刷曾经的繁华不再,门可罗雀。邱恒勇介绍:“激光印刷速度快,往往两个月就能完成家谱的修辑,而我们手工的木活字印刷则需要半年时间。”为了生活,徒弟们纷纷另谋生路,外出打工。但邱恒勇始终不甘心传承数代的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这几年,随着国学的复兴,传统文化不断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受到重视,邱恒勇也跳出了印谱老套路,走出了木活字印刷传承的创新之路。宁化作为当年的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这些年,邱恒勇用毕生所学技艺雕刻了许多红色题材作品。比如,长征时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还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表达着对革命先辈怀念的作品,以及刻画沪明两地情谊源远流长的作品。
他用活字与创意的融合,
写出新时代的“谱”。
紧跟时代,邱恒勇带着徒弟巫松根走进各大文博会,宣传文创产品,并在2012年就经营起网店,出售、定制木活字工艺品,让传统技艺走进日常生活。文林堂除了修族谱,也会为一些文人学者印刷书籍,用木活字印刷承印的书籍《黟县百工》别辑,被评为“中国最美图书”。
他用活字与体验的结合,
创出新时代的“谱”。
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以“印·迹”为主题,通过珍贵历史文物、文史资料、非遗传承展示等,讲述木活字印刷文化和省级非遗项目玉扣纸的制作技艺、发展历程,梳理客家宗族厚重的历史文脉,并设置了文创体验区,让游客真切感受木活字印刷术的魅力。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合力推进。近年来,宁化县委、县政府每年给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活动经费及人才奖励,不断扶持玉扣纸产业发展,并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及连冈小学设立玉扣纸生产体验馆,助力玉扣纸和木活字产业发展,让木活字印刷术传承绵延不绝。2016年以来,宁化木活字技师先后走进宁化师范附小、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石壁客家小学等校传经送宝,2000多名青少年得以体验木活字印刷术。如今,宁化第二实验小学、石壁客家学校等校还设有木活字体验室,常年聘请木活字技师进校任教,利用特色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让学生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具家国情怀,将民俗文化、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的手艺可以与文创、学校教育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对于木活字的未来,邱恒勇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