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标题图
越剧《万婴之母》:在时代中“找”到林巧稚
2024-02-07 19:05 新福建 原创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越剧《万婴之母》在福建芳华越剧院首演,好评如潮。

戏毕,字幕出:“林巧稚大夫一生未婚,共接生5万余人,这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都是她的宝贝……”观众们或潸然泪下,或托腮沉思,或低吟不止。

越剧《万婴之母》剧照

在当代,缅怀一位逝世40多年的女科学家,有何意义?

时光流转,那些曾经,那些曾经的曾经,如何演绎?

记者带您走进越剧《万婴之母》主创,解读台前幕后的一片赤诚。

挖掘人物景深,唤醒生命意识

如果要赞美一位医生的高明医术,中国医学史卷帙浩繁。

如果要歌颂一位医生的丰功伟绩,中国医学史群星闪耀。

主人公为什么是林巧稚?

2018年,省委宣传部号召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融合八闽风土,创作取材于福建人物的原创剧目,打造现代戏。兼具“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高度和“女性题材”热度的林巧稚进入参会者视野,大家推选传承和弘扬“女子越剧”的福建芳华越剧院来打造一台现代戏

2018年5月,以林巧稚为人物原型创作的现代越剧剧本梗概出炉。

2020年,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开展示范引领行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宣传陈景润、林巧稚、谷文昌等闽籍和在闽工作过的最美奋斗者,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

2021年8月,剧本梗概修订完毕。

在剧本创作初期,主创团队陷入了困惑:讲林巧稚的医者仁心,剧目难免流于泛泛之辈;讲家国情怀,又泯然一般的歌功颂德。如何立意?

越剧《万婴之母》剧照

经典版林巧稚扮演者郑全从“书”中找人物,全网与林巧稚的相关书籍就有18本,她一一找来;林巧稚所著的妇科肿瘤治疗学术专著,她细细研读。除此之外,她还到厦门市鼓浪屿毓园林巧稚纪念馆采风;到福建妇幼保健院跟班半个月,随妇产科专家坐诊,全程观摩生产手术;寻访林巧稚以前的同事,弟子及再传弟子……传承版排练的时候,郑全把所有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路线全部传授给传承版林巧稚扮演者赵阳,此外,还把绝大部分的排练机会都挤出来给赵阳,并经常利用午休或是晚上时间加班为赵阳打磨台词。

一位是“梅花奖”获得者、福建芳华越剧院的“70”后台柱子,一位是福建芳华越剧院“90”后新晋花旦,她们在薪火相传、携手共进中,让自己越来越接近人物。

而“文化部优秀专家”、河南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一级导演李杰肩上的责任更重,他不仅要搭建起全部的班底,让观众在观剧的2小时10分钟内,相信台上的就是林巧稚,还要回答一个问题:歌颂林巧稚是为了什么?“这份终极意义的答卷,决定了这部剧能登多高、走多远、留多久。”

越剧《万婴之母》剧照

这个带有哲学思辨意义的问题,令他夙兴夜昧、未敢懈怠,继续皓首穷经!在反复研读数几十万字史料的过程中,李杰在与人物达到精神共鸣的同时,获得了很多创作灵感。史料里记载着一个病例,林巧稚曾顶住巨大风险和压力,通过审慎研究,力排众议,主张病人的子宫肿瘤只是妊娠反应的一种,让已经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摘除子宫的病人出院回家,勇保“母子双全”。李杰说:“林巧稚许多故事的精神内核与党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高度一致,这些故事虽然不能都呈现在舞台上,但我们要把这些精神内核融进剧目的每一个情节里,融进每一位演员的举手投足之间,融进乐队的每一个音符之中。”

剧组不仅号召全体演职人员深研林巧稚的资料,更请来林巧稚姪孙女林賚欣研讨剧本、观剧提建议,与主创人员座谈,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流。林賚欣说:“三姑婆有一种恬淡的气质,能够时刻让病人和家属感受温暖和平安。她一到来,所有的迷茫、痛楚、焦虑都会被她的气场所融化。在当今社会,这份虔诚和圣洁仍然有它的意义!”

“既要有当代意识,又要有跨时代视角!”李杰说,林賚欣的加入成为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一举,在所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剧组真正“开窍”了!

从敬她、像她到成为她——郑全说,林巧稚带给她无穷的创作激情,每次上台都会默念“我很感恩让我有机会走向您,您的伟大和了不起会一直给我力量”。赵阳说,她在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时,都会模拟林巧稚的思维模式和立身准则,去体验人物情感,体会人物境界。

越剧《万婴之母》剧照

剧组一致认为,编剧,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勇的高明在于截取了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段时间内,林巧稚博士放弃美国提供的优厚待遇,毅然投身战火纷飞的祖国,在人民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不屈服于强权势力,以迎接新生命为抓手,擘画祖国新蓝图的故事。林巧稚被伪政府赶出北京协和医院后,在东堂子胡同挂牌行医,救治散布在社会阴暗角落的底层百姓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在生与死、安与危、爱与憎、义与利、荣与辱的碰撞中,林巧稚以超越政治、超越时代的医者仁心,疗愈人心创伤,修复家庭甚至社会关系,在平凡的岗位中成就了非凡的关怀。她的故事不能不让我们站在家与国的高度反思生命的意义。”

大胆创新突破,发展现代越剧 

在三十余年的导演生涯中,李杰共为数十省(区、市)的20多个艺术院团、20多个剧种导演了百余部大型剧目。然而,他认为这次创作是最大胆的一次探索和突破。

一方面,福建芳华越剧院建院78年以来,一贯秉持的是“女子越剧”的表演理念,即角色无论男女老少均由女子扮演。另一方面,越剧擅长以“才子佳人”的古典故事示人,以扮像古雅、程式柔美、舞姿蹁跹、唱腔婉转闻名。再一方面,剧情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接生情节。

让台风优雅的越剧演员演汉奸特务,能演好么?让饰演现代人物林巧稚的演员用舞蹈展现意济苍生的人间大爱,会亵渎神圣感和庄严感么?如果舍去舞蹈表演,如何让全剧避免“话剧+唱”的质疑?如何保证在情节清楚的情况下,不让接生中的混乱和血腥气氛影响到舞台的美感和圣洁?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女子越剧生命力和表现力的一种拓展,这是带有风险的。”李杰说,“演员接不接受?观众接不接受?专家接不接受?这些问题一直横亘在我心里。”

怀揣着这份忐忑和弘扬发展越剧的虔诚与敬畏,剧组一一突破各种挑战,创作近6年来,剧本已修改6稿。

越剧《万婴之母》剧照

挑战无处不在。

据史料记载,林巧稚喜欢穿旗袍。为了找到人物状态,郑全买了一系列适合各个季节的旗袍,在生活中体会熟练穿旗袍的坐立行走。赵阳会反复观摩林巧稚的画册,模仿她的一颦一笑,学习她在工作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仪态。

饰演林巧稚的演员需要完成大量或蹲姿或跪姿的产妇问诊动作。“这个时候,轻歌曼舞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也希望这些职业性的动作能够随着随着唱腔,呈现舞蹈化、韵律化的表达,这就是现代戏表达的难点和创排的难点。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李杰说,”反映现代人物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的时候,必须有职业动作的方式方法,但我们没有程式可以借鉴,没有成熟的表达范本。”

为了让观众听出越剧的“味”儿,避免出现“话剧+唱”的质疑,主创团队决定采用一些老腔、老调、老旋律,比如观众一听非常就亲切的经典越剧《红楼梦》《碧玉簪》等的曲调。“作为新创剧目,对观众来讲,它是新艺术形象、新故事,甚至是新词格。当我们舍弃了传统的水袖、髯口,浓墨重彩的装扮,行当般的服饰等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符号,很容易就在观与演之间树立一道屏障。如何以最快速度拉近观者与演者之间的关系?突破这种障碍的核心手段——演员的表演空间压缩了,那么最方便的手段就是听觉。”李杰说,“但是也不是简单叠加、简单套腔,词格变了,韵脚变了,在固守传统唱腔韵味的同时,也要能更准确地表达人物此时此地的情感、思想、心理状态。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人物能够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接受,最大范围地接受,最亲切地去接受。”

越剧《万婴之母》剧照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无论是导演李杰,还是主演郑全、赵阳,都直言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角色。林巧稚是伟大的,但她的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作日程是平常的。在展现林巧稚具有人间烟火味的日常工作与圣洁灵魂之间,主创们不断地在揣摩内心戏这条路上有了更多心得。

郑全的答卷是含而不露、留而不白。“原来的表演就是想着我要去看病,我要去救人,现在是心里想着更希望看到一些社会现象,我改变不了这些社会现象,但是我尽我一己之力,让我看到的东西能够变得更美好。”郑全说,“有了这样的内心戏,我的表演就更从容更恬淡更宁静,不会那么急切或者那么用力,更有连绵不断的那种韵味,心里的纵深感更深了,举手投足的底蕴更深厚了,气息也变得更沉稳了。在舞台上,我有时候哪怕是‘空白’地站在那里,我什么都不想,那一瞬间也是感觉挺美好的。”

赵阳的答卷是把握好那股“劲儿”。“她为什么难演?因为她好像就生活在身边,但她的品格、贡献实在太伟大了,演过了就会像之前演的江姐那样的革命人物,只有心里找对了那股‘劲儿’,林巧稚执著而坚韧、纯粹而高尚、温柔而慈悲的形象才能在舞台上立起来、在观众心中潜进去。”

林巧稚的唱腔采用的是一度濒于失传的张(云霞)派唱腔。郑全是张派唱腔的再传弟子,于2018年获评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张派”的省级传承人,赵阳跟随郑全学习张派唱腔也已多年。李杰说:“张派唱腔的特点是似绵言细语,又似袅袅回转,通过张派唱腔来塑造情绪,并进一步塑造性格,是把林巧稚清澈而深邃的性格进行心理外化的最佳载体。”

现代戏不仅是现代题材,更要有现代观照、现代思维、现代意识、现代使命和担当。福建芳华越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郑全说:“这次创作是福建芳华越剧院挖掘福建题材、表现福建元素的又一次实践,今后还会持续加强现代越剧的探索实践。”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