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三明
标题图
龙出没,在三明来场沉浸式寻“龙”之旅
2024-02-01 14:45 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龙龖龘……

龙作为一种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

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明君邀请你来一起“捉龙”

感受各地独特的年味

迎接2024甲辰龙年的到来!

捉一只板凳龙

被烛心点燃的璀璨

龙行

龘龘

板凳龙

大田

摄影:锻公子

大田县板凳龙于每年元宵节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每节龙板可点三盏灯(其他龙均为二盏灯),这种板灯龙被大家称为“大龙”,以均溪镇玉田村最为壮观,最长达1700多节。2008年6月14日,大田板灯龙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板凳龙的道具为龙、灯合一,分龙头、龙段、龙尾3部分,长可达千米。在1.6米长的板条上安装2盏至3盏40厘米高的开口方型灯,四周糊彩纸,上书吉祥语,比如“添丁进财”“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好词,然后涂抹油脂,增加透明和防水,里面插上点着的“丁烛”(蜡烛)。

龙头的制作在祖房里由集体安排,就地取材,在板凳上用竹篾先扎出支架,再把画着五颜六色鳞片的油纸裱上,胡须是用五色纸剪裁好粘贴上去的,龙珠和龙的眼珠多采用发光灯泡。糊好后的龙头高过头顶,灯板底下再套上齐肩高的木棍,分量沉重,要数人抬。龙尾灯的板较长,尾鳍和龙鳞一应俱全。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中间的龙段相对简洁些,灯板一头固定着便于举起的木棍,一头挖好了圆孔,许多节拴在一起,灯外插桃枝、燃香或绢花,组成了一条长龙。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舞龙时,每家每户都派人参与,大家在长者的指挥下从祖房出发,继而绕着村道和街巷进退,最后回归到出发地进行“穿龙”的团龙仪式。灯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或烟花迎接,上千节龙疾走穿行,盘旋翻腾,景象极其壮观。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在这个过程中,灯盏烧了被视作好事,灯谐音“丁”,“出丁”预示可得贵子。观看迎龙的人们还抢拔龙须,民间信奉把拔来的龙须烧给猪吃,会养得更大。

龙行

龘龘

“拔龙”

清流长校

清流县长校“拔龙”是流传近千年的客家游艺竞技风俗,一般是在正月和二月举行。拔龙所用的龙是板凳龙,每节龙灯由各家各户自行绘制而成。长校的龙灯是白天出灯,游龙活动在山上举行。

“拔龙”队伍由头牌、龙头、板凳龙身、龙尾组成。头牌居前开道,表明敬祖穆宗,神龙出行,龙头、龙身和龙尾随后依次行进。“拔龙”分别在长校村的两道天然屏障——海拔千余米的东嶂和山路陡峭的西嶂进行,第一天拔东龙,第二天拔西龙,遵循太阳东升西落,意在有始有终。

“拔龙”从一开始就立即进入激烈状态,龙头带着护龙的一帮青壮年,飞快向前奔跑,力图甩开后面的龙身和龙尾,待到护龙尾的年轻人缓过劲来,他们也反客为主,改后队为前队,拉着龙头急速向后奔跑,如此来来回回几场拉锯战,远观就像一条健硕的火龙在跳跃,在奔驰。在这个过程中,龙身被拔断脱落成许多节,持龙身者迅速接龙再拔,如此反复,整场活动气势磅礴,险象环生。

图源:海博TV

“拔龙”活动寓意着“越闹越旺、越拔越发”,寄托着客家乡亲祈求风调雨顺、添丁进财的夙愿,也体现了精诚团结,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

盘龙

游龙

龙行

龘龘

游龙灯

清流灵地

清流县灵地游龙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寄托着灵地人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和美、幸福安康的美好祈愿。

灵地最初不是游龙灯,而是游花灯。后来游花灯又改成了游“鸡笼灯”。所谓“鸡笼灯”就是灯笼形状像鸡笼一样,一个人擎一个灯笼,灯笼之间用长布条连成一条龙。后来又把游“鸡笼灯”改成“角仔灯”。

游龙灯的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龙灯的龙头龙尾由竹篾扎成模型,用彩纸糊好,龙嘴内挂一个八角小灯笼,灯笼八面写着“添丁进财”“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吉祥话。龙身就叫“角仔灯”,三个八角灯笼固定在木板上叫“一桥灯”,每桥灯的两端木板,各凿一个圆洞,以便于连接和拴上抬灯的木棒。龙由几十桥连接,长的近百桥。

游龙灯的时间是每年正月的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晚上,游灯的时候,领头人抬着李公太保雕像走最前面,紧跟其后的是“花棚”“古事”,然后是各条龙灯。每条龙灯由锣鼓队领头,鼓敲两下,锣敲一下,发出“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边走边打。各家户主等候在自己家门口,听见锣鼓声,连忙点烛烧香,龙一到立刻燃放鞭炮,这叫“接龙”。擎龙头的人操控龙头向户主拜年,户主则送上一个红包给领头人。

捉一只稻草龙

就地取材的祥瑞

龙行

龘龘

香线稻草龙

尤溪陈坑底

香线稻草龙是尤溪县溪尾乡陈坑底自然村的传统民俗活动,通常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举行,从顺治年间开始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陈坑底稻草龙2015年入选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香线稻草龙顾名思义就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龙”,龙身全长20多米,分成九节,短小精悍,耐牵拉,便于舞动。龙身插满当地制作的香线,夜间能发光,星星点点,充满灵气,舞动起来活灵活现,煞是好看,游走在乡村小路,别具一番农家情趣。

每当舞龙的时候,陈坑底自然村全村三百多人总动员,大家一起编草龙、糊花灯、挂灯笼、准备香线、演练锣鼓等乐器。

舞龙的时候“做龙头”的人要跪请“善利尊王”圣火,稻草龙是神明的化身,稻草龙巡游全村,给家家户户拜年,男女老少都要手持香火迎龙、接龙、换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龙行

龘龘

稻草龙

大田华溪村

迎稻草龙有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进财,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传说有一年大旱,万物无法生长,晚间,有神明托梦祖宗,欲雨,编草为龙,中元伴星,插香绕村一巡,老祖宗照办,果真半夜落雨。由此,太华镇华溪村每年编制稻草龙的习俗。

舞稻草龙一般都在初九(村里都将正月初九定为天公的生日)、十五(元宵节)晚上8点多后开始,三声炮响后,稻草龙便在锣鼓队开路下,绕着村头村尾游走。草龙穿梭在村庄小道,起舞于稻田旷野,十分壮观。

龙头龙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寄寓孩子们长大成才。舞狮队在龙两旁伴着舞,华溪村的男女老少跟着稻草龙一路欢歌、跳跃,绕遍了全村。

活动的最后,也是高潮部分,全村人在祠堂围聚一圈,以火送龙,让稻草龙腾云驾雾,涅槃重生。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