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市晋江围头湾触角沙滩海岸线。摄影/陈小羊
2024年1月28日,“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在泉州启动。以“向海泉州”作答“何以中国”,全方位深度展示泉州的辉煌灿烂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位居福建东南一隅的泉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拥有百万人口。唐朝煌煌都城长安,巅峰时人口也不过百万。
▲ 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欧洲风格的钟楼、南洋风格的骑楼,与不远处古色古香的西街,形成了微妙的混搭,历史在泉州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供图/图虫创意
那是一个怎样的泉州?北宋泉州太守陆藻在其《修城记》里描写:“人物庶繁,驿道四通,海商辐辏,夷夏杂处,权豪比居”“驿骑通途,楼船涨海”“朱门华屋,钿车宝马相望”。
低调的滨海古城,却曾以“刺桐港”之名享誉世界。它的标签——“世界宗教博物馆”,“宋元东方第一大港”……均与传统中国气质不符。中国传统重农耕,它经商;中国传统倚靠土地,它对话海洋;中国传统独尊儒家,它众神护佑、包容开放。泉州谱写了宋元时期的海洋传奇,无愧世界遗产。
那么,唐前还是一个化外之地的泉州,何以登上海洋贸易中心的舞台?
01▽向海而生
兵家“不争”之地,爱拼才会赢
网络上曾有一个问题:全中国到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有没有兵家“不争”之地呢?
到处“兵家必争”的印象,大多来自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里的点评,然而写到福建时,顾祖禹一声长叹——“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当然也就“兵家不争”了。
“僻处海隅,褊浅迫隘”,是福建大多数城市古代发展的真实写照。陆地缺乏资源,却可向海而生。明末清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海者,闽人之田也。”近海捕捞与养殖,就是其日常食物来源。
▲ 泉州拥有狭长的海岸线,盛产天然良港。观音山是一个小山包,三面环海,海天一色,景致颇为壮阔。摄影/陈剑
如果把眼光望得更远,看到被海洋连接起来的整个海上世界,波涛诡谲的背后是更为广阔的贸易市场和令人垂涎的巨额财富。于是“兵家不争”之地,就有了陆地不可比拟的优势——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
泉州的海洋传奇,似乎天生注定。命运的机遇,也在唐末悄悄降临:安史之乱后,欧亚大陆陆地交通受阻,陆上丝绸之路被迫中断。焦虑的中外商人以及缺乏财富收入的宋廷,只能将目光投向海洋。此刻,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路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唐朝末年,兵祸不息,各地起义不断。河南光州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加入王绪起义队伍。进入漳州时,王绪死,王潮成了主帅。按计划,王潮应进军成都勤王,不料却被泉州人挽留,这一留,竟开启了王氏集团治理泉州的历史。从王潮任泉州刺史始,到王审邽及其子王延彬,王氏集团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在地狭人稠的泉州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 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德济门遗址的航拍。随着外国客商不断到来,泉州城几次扩城,德济门即是泉州古城最后拓展的南界。摄影/赵啸飞
历史的一个偶然,却激发了泉州的潜力,成其辉煌。李东华在《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外贸易》中评价:“王审知与王延彬的对外贸易政策,有异于传统中国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又是造成日后福建沿海地区与中原传统文化有重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差异何在?重农抑商与弃农重商。在重商的价值观下,泉州农民纷纷扔掉锄头行商。本分的,以乡村所产,和人交换,由此催生遍及泉州的草市镇;活分的,则依附海商,集资购买番货。为此,泉州知府真德秀不得不写了一篇《劝农文》。
▲ 在闽南人心目中,红色代表喜庆、吉祥,可趋吉避凶。在红色调的古城核心保护区中,开元寺的一对唐宋石塔——镇国塔、仁寿塔(合称东西塔),是泉州“第一高”。摄影/赵啸飞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江海混合,跨江接海,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摄影/叶晓峰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 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海洋精神和重商思想,冲击了泉州各阶层,令泉州充满生气与活力。1087年,宋廷下令在泉州设立管理海洋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泉州就此跃上世界舞台,一鸣数百年。
02▽招商引资
里子面子都要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塔中塔”的发现,证实了泉州官方设专职管理海外贸易的历史之悠久。长期与海外打交道的实践,让泉州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南宋时,泉州的海贸管理已颇为成熟,为了最大程度做好“招商引资”,管理者们兢兢业业,全方位立体式服务。
税收政策方面,南宋绍兴六年,泉州市舶司奏请朝廷将粗色货物(木料)改为“十五征一”,大大低于自北宋起施行的“十取其二”。
对优秀蕃商的奖励,也提上议事日程。泉州地方官曾经奏请朝廷,以制度化的形式,给实力雄厚的商人,授予一定的官职。贸易额达到多少贯、相应提拔多少级,全都“明码标价”。
▲ 泉州下辖南安市境内的九日山,相传晋代中原移民九月九日在此登高望远,故名。摄影/赵啸飞
03▽光明之城
刺桐刺桐,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
“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七百多年前,犹太商人雅各从意大利的港口动身起航,目的地是遥远东方一座名叫“刺桐”的港口,一座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的“光明之城”。
1271年,雅各历尽艰险抵达他魂牵梦萦的“刺桐”——“我看见停泊在这儿的大海船、三桅帆船和小型商船,比我以前在任何一个港口看到的都要多……就在我们抵达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国家,以及来自我们国家的和法兰克其他王国的船只……”雅各在游记《光明之城》中写道。
雅各口中犹如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般的“光明之城”,就是宋元之交的泉州。
▲泉州古城朝天门傲然伫立,歇山顶壮观雄伟。周围是传统的闽南红房屋,高楼式的建筑透出一种崭新、朝气的面貌。摄影/陈剑
▲ 泉州湾海岸宝盖山山巅的万寿塔,建于海外贸易兴盛的南宋绍兴年间,是商船抵达泉州港时的航标塔。摄影/叶晓峰
▲开元寺大殿内24尊“飞天乐伎”中的一部分,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摄影/陈英杰
04▽古韵新潮
被封存的中国“庞贝”,但神在这里扎根
从市中心驱车近一个小时,即可到华表山。这里有一处孤零零又大名鼎鼎的景点“草庵”。
草庵其实并非草庐,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一眼看完。它的“看点”,在于庵内崖壁那尊浮雕神像——散发披肩,法相庄严,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四周毫光四射的雕刻纹饰,充满神秘感,人物的形象与气质,完全不同于你见过的任意一尊宗教人物造像。
这就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摩尼的石刻造像。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
元末,处于巅峰的泉州,因其巨额财富,成为蒙古贵族、汉族地主、波斯人等各派争夺的焦点,引发长达数十年的兵乱,又在兵荒马乱中彻底衰落。明时,政策急转直下,朝廷封闭海洋,并向礼制与内陆复归,泉州不复辉煌。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宋元之后,泉州几乎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就像著名的庞贝古城,突然一场火山爆发,精彩戛然而止。但也正像庞贝,在历史的角落里躲过了无数更要命的侵袭,于是被发现时,还封存着当年的一切,包括这尊摩尼光佛造像。
▲ 廊屋中段的壁龛供奉着观音像,龛额刻有“观自在”三字,是闽南人虔诚信仰的绝佳体现。摄影/陈剑
▲ 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分布图。制图 / 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