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1月28日讯(通讯员 吴开荣/文 郑志忠/图)冬日暖阳万物藏,文化留香悦时光。1月28日,莆田市文艺志愿服务队杂文分队志愿者一行15人走进南宋史学家郑樵著书地“夹漈草堂”、郑樵故里地开展“传承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学采风活动,志愿者们实地参观遗址与旧物,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了解涵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情况,凝聚杂文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当天上午,在新县镇党委副书记柯金福陪同与讲解下,志愿者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夹漈草堂”。柯金福介绍,郑樵是莆田著名的史学家,他不是朝廷史官,并非师承名家,没有官方藏书支持,仅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务实求真的学术精神,凭一己之力编出了五百万字的《通志》。而这部著作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又一部规模宏伟的纪传体通史巨制,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郑樵在草堂附近生活三十来年,留下诸多遗迹,志愿者们先后参观了曝书石、占星台、洗砚池、书亭寨等景点,全方位感受莆田史学家郑樵的文化精神内核。
随后,志愿者一行来到了郑樵出生地白沙镇“郑樵故里”参观。据介绍,郑樵出生在涵江白沙镇广山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因敬仰郑樵的学识与治学精神,清乾隆年间林廷擢等人在郑樵的故宅旁创建了广业书院。广业书院在原址原基础上重建,保持原来的宋式风貌,散发出郑樵文化精神的书香气息,对传承优秀文脉意义重大。
郑樵文化足迹遍布涵江山区,从出生地白沙镇,到成长学习的庄边镇,再到筑庐修史的新县。大自然的厚爱和历史文化的眷顾,赋予了涵江山区瑰丽多姿的旅游资源,莆田杂文学会的志愿者们敬佩先贤的史学精神,纷纷为郑樵文化振兴出谋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