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福州
标题图
香!福州版炒饭来了!出自他手
2024-01-20 14:30 福州晚报
一派烟火气

一缕故土情


福州晚报和聚春园集团联合推出《八闽全席》栏目,从掌勺村妇、闽菜乡厨,到名厨主理,以影像方式展现滋味万千的闽菜菜肴,讲述关于它的动人故事。我们希望在香味扑鼻的美食中,记录闽菜的古今传承与创新,见证其融合交流,呈现闽菜之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


人间至此冬色尽
春暖花开不久时
大寒


今天是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

让我们在这特别的节气里

一同观赏八闽全席第四期

——博物之味


说起炒饭

大家脱口而出的

应该是扬州炒饭

实际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有一道福州炒饭

让国内外不少美食家啧啧称赞

出自这位福州大厨之手


从学徒到大师


上午7点半

东街口的车流量渐渐多了起来

与之相对的聚春园东街口老店内

还是一片宁静
闽菜大师杨伟华

一如既往最后一个下班

也最早一个上班



穿过三楼长长的走廊,吱呀一声,他推开红色漆门,“吧嗒”一声打开佛跳墙展厅的灯光,环视一圈,又走到边上的厨房,冷柜、煤气灶、食材……一样样检视。一天的忙碌,就这样开启了。



杨伟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

做厨师33年

其中20多年的时间都在研究佛跳墙


“佛跳墙制作需要很深的积淀,每一道工序、每一道食材的工艺,都不一样,只有沉下心来,才能收获到后面的一缕清香”


作为福州人,杨伟华小时候对于佛跳墙的理解,也只是宴席上的一道高高在上的大菜。


1989年,他开始到聚春园实习,师从名厨姚信锐,才第一次见到了佛跳墙制作的幕后。但要学,并不容易。


“师傅请进门修行靠个人”,那时候学手艺,得靠自己努力。只有“抢着”做杂活,偷偷学艺,才会有被认可的时候。1994年,勤奋刻苦的他终于脱颖而出,走到灶台前真正颠锅炒菜,也能跟着师父学习制作佛跳墙。



佛跳墙的变与不变

纵使百余年过去

佛跳墙依然享有“闽菜之王”的美誉

而最正宗的佛跳墙

莫过于聚春园佛跳墙


“据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州一官员宴请按察使周莲,上了一道‘福寿全’,将鸡鸭肉和几种海产品放入酒坛煨制而成,周莲赞叹不已,令衙厨郑春发仿制,之后郑春发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并推出这道佛跳墙,风靡一时。而这郑春发正是聚春园的创始人”




聚春园佛跳墙和外边的佛跳墙

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仅是有历史

而且口味也更传统


20多年历练,如今只要看汤色、看食材,杨伟华就能轻松判断是不是聚春园的佛跳墙。


“你看,我们的汤是茶色的,看不到油腥,却荤香四溢。”他用拇指和食指沾了点汤汁,“虽然清澈,但满满胶质,用手粘,明显沾手,过一会想要打开,手指头甚至会被黏住,而如果在手上抹开,却是非常光润”。


而这些不同,在于严格聚春园佛跳墙对食材的严格筛选。鱼翅、干贝、刺参、鱼肚、冬圭(墨鱼)、鲍鱼、鸽蛋、甲鱼裙边、花菇、猪、牛、鸡、老番鸭等十多种食材,每一样,挑选标准几乎苛刻。


不同还在于严格沿用传统的制作工序和手法,入坛前要用蒸、炒、汆、煸、炸等法逐一烹制,逼出层层香味。再一层层码进坛子,炭火轻煨4小时。


“你看这陶坛,肚大口小,再用荷叶盖住后,香味上升后回流,不会跑走,所以开坛才有荤香四溢的感觉。”



随着社会变迁

在保持传统基础上

佛跳墙也在创新



创新表现在盛器上,从最初硕大的酒坛,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号的咖色瓷罐,到有佛像的白瓷坛,再到即位的小坛,如今进入第五代,洁白如玉的白瓷坛子。


坛子变迁背后也有着许多故事。“佛跳墙本是一大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要代表闽菜首席大菜上国宴,需要满足西方人饮食习惯,就要变革。”杨伟华介绍,“于是当时的几个大师,几经思考,改大坛为陶瓷小盅,每人一盅,保持原味,又免去上菜时的尴尬。”


不过无论如何变迁,佛跳墙依然遵循古法,用酒坛煨制,最后才装入小坛。


如今,创新也表现在制作的标准化上。


“想要让佛跳墙经久不衰,那么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杨伟华介绍,聚春园对“佛跳墙”及其系列产品实行用料标准量化与规范化,令“佛跳墙”口味的稳定性达到了九成。



创新虾籽龙虾片

除了坛启荤香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的“佛跳墙”

近些年来

杨伟华一直积极推进闽菜菜肴创新

从西餐、八大菜系借鉴经验


白炒龙虾片


传统闽菜有一道白炒龙虾片,是闽菜中最为考验锅功的一道佳肴。新鲜龙虾必须顺着纹路切成薄片,上浆的手法也极为讲究。油温两成热时,龙虾肉就要下锅,翻炒的时间不能超过60秒。这样精准到毫厘的极致苛求,才能使炒制出来的龙虾肉雪白滑润,细嫩鲜美。


在传统的基础上,聚春园创新出口感更为新奇的“虾籽龙虾片”。“借鉴日料的元素,添加了蚧籽(鱼籽),增加龙虾片的口感,更加脆爽、爆浆,还美观。”


鲍鱼胭脂饭


鲍鱼胭脂饭,则是杨伟华独创的“福州版炒饭”。无意间的一次,他用酒糟炒饭,没想到收获美味意外。不少国内外的知名美食家品尝后都惊叹,这道菜才是能代表福州的炒饭,不如改名“福州炒饭”。


“这道炒饭用上红糟汁,色泽红润,加上肉松、咸蛋黄碎,添加了层次感,所以有些人说,这道鲍鱼胭脂饭,鲍鱼是配角,而饭才是主角。”


人生就如一坛佛跳墙


从1989年在聚春园实习至今31年

杨伟华日复一日坚守在聚春园

从杂工到总厨

尽管有许多次机会被“挖角”

但他毫不犹豫选择留下


聚春园的文化底蕴、情怀,是我不舍不得离开的原因。”在杨伟华看来,人生就要如那一坛佛跳墙,不断沉淀、细火慢煨,才能成就别有一番的滋味。




记者 雷岩平 陈丹/文 芦懿/摄

新媒体编辑 徐强

监制 兰超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