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七十载
坚持每周坐诊2次
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我省首位国医大师杨春波
即将迎来90岁生日
他的从医和养生秘诀是什么?
近日,记者在福建中医药大学
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采访了他
杨春波1934年出生于
仙游枫亭镇一个中医世家
9岁的时候
他就开始背诵《药性赋》
《汤头歌诀》《脉诀》等中医典籍
在《我的中医之路》一文中
杨春波回忆道
他小学毕业后即跟着父亲
学习中药配剂、炮制
初中时随四叔学医
研读中医典籍
1953年,19岁的杨春波在父亲的药店坐堂,数次独立诊治效如桴鼓。1955年,他被选送到晋江专区中医进修班,1957年考入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考成绩全校第一。
1958年,杨春波到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1991年调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1996年任院长、名誉院长。他创建了省二医院脾胃病科,并将其建设成国家、省中医脾胃重点专科。
2013年,杨春波被评为首届福建省名中医。2017年,他获评第三届国医大师,成为闽派中医当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杨春波说
他的成就靠的是“认真”二字
1969年底
杨春波下放闽北松溪县
当时乙脑流行,病人死亡率极高
杨春波认真分析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
遣方用药并施以针灸,中西医结合
让当地乙脑患者的死亡率
由纯西医治疗的20%降至2.2%
他也因此名声大噪
20世纪80年代初
杨春波回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后
在国内率先开展脾胃湿热征的研究
提出了“大脾胃”概念
即脾胃湿热与循环、血液、神经等
11个系统的72种疾病相关
这项研究结果被国内临床广泛引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杨春波率先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为“胃痞”,被采纳为国家标准。他还主张将胃痞分为气虚湿热和阴虚燥热两类征型,分别研发了“胃炎Ⅰ号”“胃炎Ⅱ号”中药合剂。
杨春波还制定了
脾胃湿热征的辨别标准
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采纳
杨春波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独到见解
他认为,中医药要推向世界
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比如,采取大动物实验等医学手段
通过对比来佐证疗效
采取现代检查手段
找准病因后精准施治等等
此外,中医的诊疗思路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
他说,社会的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进而改变了人们的体质
比如,脾胃湿热的人
过去东南地区比较多
近年来西北地区脾胃湿热的人也增多了
这就要求医者与时俱进
杨春波认为,健康长寿要注重日常养生,不能光靠吃药。他说,自己虽已年近九旬,但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归功于他一直尊重身体节律——每天5点起床,做养生操,接着看书、写字,7点用早餐,定时午休,晚上10点准时睡觉。
杨春波十分注重中医的传承
2015年
他牵头筹建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会分会
致力于整理、传承
福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从医七十载
杨春波不改初心
现在仍坚持每周坐诊2次
并把学术经验悉数传授给弟子们
记者 朱丹华 通讯员 伍世军/文
石美祥/摄
新媒体编辑 李琼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为这位国医大师点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