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三明
标题图
良言变良策,实事惠民生!三明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回放
2024-01-07 16:34 三明日报




编者按


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代表共提出建议184件(其中闭会期间代表建议2件)。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集中开展代表建议办理“督办月”、办理结果“回头看”检查活动,加大督办力度,推动代表建议办出成效。市政府及各承办单位认真落实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要求,密切与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系,强化工作措施,保质保量完成办理任务。从代表反馈情况看,代表对建议办理结果表示满意的181件、基本满意的3件,满意率100%,一件件关乎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关切的人大代表建议得到办理、落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畅通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


领衔代表

张淑丹



建议内容

为打通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建议:规范网点经营许可,引导快递企业适度让利、补贴和激励并行,减轻末端网点营业压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快递网点布局,增加村级服务站;加大补贴扶持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整改,对违规收费等进行专项治理。






办理情况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扶持政策,累计下达快递进村奖补激励资金320余万元。二是打造快递集散中心。建成闽中快递物流园等4个快递集聚区,快件从揽收到离开三明市域均可在1日内完成。三是搭建三级物流体系。目前,已建成县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26个、乡镇邮政快递网点246个、村级邮政快递服务站点1058个;确定建宁、将乐等6个县为客货邮融合试点县,已在33个乡镇开通交邮线路64条。四是提升快递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行业经营许可制度,全市35家加盟企业、103家分支机构、421家快递末端服务网点已取得快递经营许可;开展快递市场秩序整顿专项行动,快递末端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领衔代表

黄文华


建议内容

针对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扶持力度不够、产业体量小、产业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建议: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做强“明”牌特色产业,加快智慧平台建设,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办理情况

一是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大力培育杂交水稻制种等一批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沙县区蛋鸡产业园等8个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共有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列入省级备选名单。二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2023年,我市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4家。三是打造一批明系列品牌。大力培育“绿都明品”“绿都明景”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69个,沙县板鸭、三元蜜桔等9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四是建强一支助农干部队伍。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推广乡贤回归、人才回引做法,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支持新农人等群体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培训高素质农民10883人次。






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


领衔代表

巫权老



建议内容

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工作制度较为落后、服务设施配备不齐全等问题,建议:加强农村地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利用;配套提升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服务水平。






办理情况

一是强供给,破解“不够住”问题。连续6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各类养老床位数增至2.26万张;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二是创试点,破解“不专业”问题。出台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615张。三是聚资源,破解“投入少”问题。去年以来,在市、县两级投入1.24亿元基础上,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超5500万元,引导一批社会力量、民营企业来我市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投入资金1100万元,开展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工程。四是提待遇,破解“招工难”问题。推动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建立“国德健康产业学院”;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和在职奖补制度,将养老护理员列入市级紧缺职业(工种),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提高30%。






进一步加强市区非机动车管理


领衔代表

林坚



建议内容

针对我市非机动车管理执法依据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常态化监管机制等问题,建议:出台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办法,对非机动车辆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开展市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以及快递外卖行业用车管理专题检查,提升驾驶人员安全意识。






办理情况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管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开展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治理。二是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物业小区工作,推动既有小区逐步加装(建设)非机动车充电设施,并委托铁塔公司负责运营,确保充电安全。三是开展乱停放专项巡查整治。约谈共享电动自行车权属单位负责人,劝导教育市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经营销售非机动车商家。四是强化安全宣传引导。采取现场学习、集中学习、警示约谈曝光等方式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两微一抖”等平台,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和安全提示宣传力度。2023年以来,发送各类交通安全提示短信约983万条,制作发放各类宣传品6万余份,开展各类交通安全宣传活动9546次。






进一步规范我市

社会事务进校园


领衔代表

刘娉婷



建议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社会事务进校园,建议:严格实行清单管理;加强活动组织实施;完善跟踪反馈机制。






办理情况

一是认真研究部署。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杜绝非教学活动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共同维护校园安宁。市政府办下发《进一步规范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通知》,明确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由市、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建立审批清单。由市教育局在每学年初公布当年度中小学校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清单,活动主办单位在每学期开学前向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方可进校园开展活动。三是开展专项督导。市教育局成立专项督导组,随机到尤溪县、大田县7所学校进行实地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对相关线索问题进行核查处理。目前,我市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的情况已有好转,向学校摊派“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情况已大幅减少。






加快推进市区生活垃圾

分类示范区建设


领衔代表

吴亚琴



建议内容

我市距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等工作目标仍有差距,建议: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政策配套。






办理情况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级职责任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垃圾分类的工作合力。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出台《三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27份配套文件,基本形成一套涵盖垃圾分类工作全链条的制度体系。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全市打造7座综合性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招募500余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举办2023年首期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培训班,启动首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让“民生小事”成为群众眼中的“时尚实事”。四是加快设施建设。市区已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屋(亭)670座,配备73辆分类转运车辆,新建并投用餐厨垃圾处置项目、三元区大宗固废处置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领衔代表

曾土儿



建议内容

针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等因素,建议:出台实效政策措施,营造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更加宽松的环境;对新投资或技改新增投资进行激励;制定民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对针对企业新产品、技术创新成果的落地项目给予重点倾斜。






办理情况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先后印发《三明市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搭建“惠企政策线上兑现平台”,2022年共收集企业问题1850个、解决1832个。二是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创新智慧政务、全流程网办、简化流程办方式推进政务服务,推动入驻办事大厅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2045项,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增强发展动能,建立一月一调研帮扶机制,协调解决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生产经营存在的困难问题。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创新基地,三明厚德检测入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四是营造浓厚氛围,设立“三明企业家日”,评选100个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五是着力降本减负,2022年全市累计为企业减负46亿元。






推动三明市经济开发区

高质量发展


领衔代表

周丽萍



建议内容

针对我市经济开发区发展存在产城融合程度不高、“自我造血”能力不强、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扩大各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朋友圈”;鼓励园区市场化运营,加大园区人才保障;推进园区绿色发展。






办理情况

一是首次编制《三明市“十四五”开发区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二是推进三明生态工贸区与中关村、三明经开区与泉州和厦门合作共建,推进三明高新区与上海合作共建。三是制定出台《2023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攻坚行动方案》,重点推进计划总投资32.35亿元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55个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四是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依托“三明经济开发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块牌子,分别整合三元区、沙县区相关工业园区,同步推进各县(市)整合提升工作。五是制定完善“1+18”“2+3+N”人才政策体系,完善30余个园区人才配套实施细则。六是指导市管园区集团公司绩效考核,持续增强园区造血能力。






完善市区住宅小区新能源

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领衔代表

李宏



建议内容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上涨 ,但“充电难”问题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选择的关键因素。建议:完善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建立车主、物业、充电桩运营平台、电网公司等各方利益共享机制。






办理情况

规划建设方面,编制完成《三明市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并将《三明市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均要求“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且建设充电设施停车泊位不应低于总车位的20%,其中快充停车位应配建不小于公共停车位总数的20%”,并在审批、核验时进行严格把关。利益共享方面,引导业主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将物业服务区域内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管理相关内容纳入物业服务合同,物业公司的管理权及合理的利益方面可与社区业委会或充电平台协商制定。城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要求物业企业支持和配合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安装工作,加强充电设施周边环境的日常巡查。






发挥生态优势

促进生态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领衔代表

邓宝玉



建议内容

针对我市旅游业存在景区多而散、核心竞争力不够、文旅融合不深入、文化类消费不高、协作机制不紧密等问题,建议:推动各地发展不同的文旅休闲或森林康养旅游产品;整合优势资源做强生态休闲旅游;策划好项目引进上海旅游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生态休闲度假产品。






办理情况

一是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研发11个新春“阳康”补元气之旅套餐,引入“全福游”旅游列车——“百趟专列进泰宁”系列团,以及上海红色旅游专列、航空康养旅游特色团。与厦门市联手推出全省首张跨地区合作“厦明山海康养卡”。二是整合泰宁、建宁、将乐3县旅游资源,重点推动以泰宁大金湖为区域中心的“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建设“生物多样性国际研学旅游营地”项目,与锦江国际集团共同打造服务沪明两地青少年的科创研学品牌。三是抢抓沪明对口合作机遇,共同举办中共一大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上海——三明周末游”和“同话沪明情·四季游三明”主题营销活动,举办“首届沪明非遗美食文化旅游节”,推动两地文旅资源、产品和服务全面对接。






振兴三明装备制造业


领衔代表

洪鲁宾



建议内容

针对我市装备制造业缺乏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问题,建议:优化三明工业园区规划,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引进上海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和人才支持;协调支持区域内部上下游企业沟通合作






办理情况

目前,我市已形成9个优势产业,产品涉及45个门类,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6家,拥有中国重汽海西汽车等一批重点优势企业。一是强化龙头带动,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市场拓展、研发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项目等,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进落地重点项目,促进产业加快集聚。三是参与“电动福建”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四是强化产业协作,鼓励推广“共享用工”“共享工厂”模式,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五是实施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六是以绿色发展为契机,引导绿色装备产业提升。七是推动沪明协作,精准对接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工作。






做大做强全市国有企业规模


领衔代表

肖鹏



建议内容

针对我市国有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差、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建立全市国有企业联席会,加强国企间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支持国企间在业务、资源上实行信息共享互通,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建立全市国有企业人才库,畅通国企间人才流动机制。






办理情况

近年来,市国资委大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工作,并持续推动企业内部资源再整合。目前,市属国有企业已组建市投资集团、城发集团、交发集团、福建一建集团等4家一级集团公司及市机场集团1家重点二级集团公司,并通过专业化整合组建市农林集团、公用集团、文旅集团等二级集团公司。市属国有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摸排优质资源状况,研究整合方案,逐步在林业、矿业、旅游等领域开展专业化整合,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强全市国企间的交流,建立市属国有企业人才库。市委组织部出台国有企业人才认定办法,建立全市国有企业人才库和交流工作机制,畅通国有企业人才交流渠道。






进一步建设我市“无陪护”医院


领衔代表

郑季武



建议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护工行业并提升服务水平,建议:完善护工行业职业认定;扩大“无陪护”医院试点范围,加强医院陪护行业管理;提高护工人员的素质,改善陪护质量。






办理情况:

2022年4月起,全市所有1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选28个病区共1164张床位开展“无陪护”试点,已为14000余名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无陪护”服务。“无陪护”服务被三明市直机关工委评为服务群众“最佳举措”之一,在2022年度省卫健委组织的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出院患者总体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一是对参加由卫健、人社、财政部门联合举办的护理员培训学习并考核合格的护理员,核发《福建省医疗护理员培训合格证书》,该证书全省通用。二是除建宁、将乐县总医院采用医院自聘和第三方陪护公司派遣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各医院均采用第三方陪护公司派遣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陪护服务。三是对护理员实行岗前服务规范培训、岗中能力考核,提高护理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医院与陪护公司、陪护公司与陪护员、陪护员与患者(家属)要签订规范协议,明晰“四方”责任。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翁扬群 黄宝琴 整理

新媒体编辑:陈淑杭

初审:陈淑杭

复审:李增祥

终审:黄春霖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