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南平教育
一步一个脚印
走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让我们跟随文字
重温2023年南平教育奋进足迹
共聚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
全面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出台《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工作方案》。全市共有19所中小学完成书记、校长分设任务,281所学校完成书记校长“一肩挑”和配备副书记工作,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召开第三十九个教师节
暨市教育基金会捐赠表彰大会
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9月10日,隆重召开南平市教师节暨市教育基金会捐赠表彰大会,表彰市级优秀教师85名、优秀教育工作者15名、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50个,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户外大屏、楼宇电视等公共宣传平台高频率滚动刊播,向教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南平市教育基金会成立,募集社会各界善款8700万元,助教育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提升教师职业获得感。

满足群众“有学上”和“上好学”需求,全市建成使用18所中小学幼儿园 ,新增公办学位17600个。县域省级示范性园全覆盖,81%的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评估,提前2年完成省定80%的目标;邵武市、建瓯市、建阳区入选“福建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高考本科上线率和特殊类型上线率“六连增”,清北录取人数再次突破10人大关;五大学科省级竞赛获奖人数同比增加23.4%,达158人。
新增31所学校体育场所面向社会开放,服务10万人次,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改造近视防控教室照明2515间,助力儿童近视防控;24个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和17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有序推进,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惠及更多学生。
增加师范专业教师供给,联合武夷学院定向培养南平籍师范专业学生300名;提高新任教师综合能力,实施非师范类新任教师规范化培养两年行动计划,集中培训392名新任教师。多渠道引进人才,招聘新任教师1213名,引进“双一流”高校储备人才2名,“银龄教师”11名。建设一支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启动校(园)长治校办学能力提升工程,全市新增46名省级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9名。
主动适应南平重点产业发展,出台实施南平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累计成立“碳中和产业学院”“圣农产业学院”等24个产业学院、106个实训基地。将职业院校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新增精细化工技术等15个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7000余名。实施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完成2所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中期评估,提升职业人才综合素养。

在全省首推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活动,10个县(市、区)3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参与,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促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建立“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打造67个特色课后服务课程,13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并在省内外推广,相关做法在《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印发《“深化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工作方案》,开展“监管护苗”“安全守护”等专项行动,通报4起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案例,梳理公布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白名单”机构62家,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秩序。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朱子文化进校园、培养“四个自信”时代新人的实施意见》,将朱子文化与学校党建业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协同教育相结合,培育朱子文化传承示范校12所,评选“朱子文化进校园”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63个、打造朱子文化进校园社团典型案例35个,53所学校试点开展朱子文化进课后服务,全市25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到朱子成年礼和敬师礼、朱子经典诵写讲等主题活动,实现朱子文化进校园全覆盖,“崇理”“讲礼”在南平市蔚然成风。
在全省先行先试“幼儿体育”创新改革,成立南平市“幼儿体育”创新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建设29所“体育基地园”,开展“一园一品”体育课程研究,形成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师资培训体系、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闽北幼儿体育模式”。幼儿的总体近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幼儿体质健康水平显著增强。邵武市入选全国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
出台《南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工作实施意见》,成立南平市研学旅行实践工作协调小组,将研学实践纳入中小学校教学计划,有序推动中小学生研学体系构建。结合“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发掘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资源,通过现有的2个国家级、11个省级、15个市级研学实践基地,打造具有闽北特色的研学实践课程142个,研学路线37条。2023年,全市中小学共组织研学活动422次,参与学生8万余名。
步履坚定,奋勇向前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