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铭记历史沧桑 守护岁月留痕——仓山区摩崖石刻文物展
2023-12-30 10:15 醉美仓山









读懂一座山,不妨从摩崖石刻开始。

摩崖石刻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跃动着民族的根脉。自汉代以来,先人们在福州名山胜地和山区海岛的岩石上刻字造像,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镌刻在山间的摩崖石刻流传至今,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福州市现存摩崖石刻文物171处,其中仓山区现存摩崖石刻文物8处,主要分布在城门镇城门山、狮头山、浚边村和上渡街道望北台等区域,涉及摩崖造像、岩画、石刻等类别。

为更好赓续中华文脉,夯实文化自信基石,在重温过去、认识古贤和欣赏书法雕刻艺术的过程中,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文物的意识,仓山区委宣传部和仓山区文物局共同推出本期线上摩崖石刻文物展,对城门山石刻造像、瑞迹寺白佛等8处摩崖石刻文物进行逐一展示介绍,让更多人走近摩崖石刻,了解摩崖石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摩崖石刻。

铭记历史沧桑,守护岁月留痕。仓山区将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讲好仓山摩崖石刻故事,做好仓山摩崖石刻保护利用工作,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城门山石刻造像位于仓山区城门山巅。整体为两部分组成,上部为飞来石,下部为支撑飞来石的础石。飞来石相传从武夷山飞来,因此得名,亦称猪母猪仔石,传说它曾变成母猪背小猪的样子到山下危害庄稼,被人泼狗血后才返回原形。飞来石实为风动石,长7.5米、宽5.2米、高1.1米,呈椭圆形,用力一推,甚至会来回晃动。



下部础石上凿有一佛龛,龛内有摩崖造像。佛龛北向,高为0.8米,宽1.3米,内雕有地藏王、泗洲文佛及两位侍者。造像两边阴刻“绍兴壬午”“梁全造”等字,说明此处摩崖造像由梁全于南宋绍兴壬午(1162年)凿刻。1983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迹寺白佛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九曲山,始凿于唐大中六年(852年)。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白佛,大中六年有邵环者游山间,顿闻异香,又见白光灿然,环乃其光而往,见银色化佛,须臾入枯木,光亦不散,因现足迹于盘石。后人于石对凿一迹,未见亦磨灭,而旧迹独莹然,因刻像,有祷必应。”同时白佛又称雷劈观音,相传巨岩因在雨天被雷电劈开,显示出观音菩萨的身形,顷刻间大雨骤停并天开云霁,而佛像就这样留在了岩石断面上,故称为“雷劈观音

白佛为浅浮雕,高1.36米,宽0.60米。面容丰腴,头缠螺酱,身披袈裟,左手下垂手膝前,右手曲臂上举置于胸前,掌心向外并展示出两个指头,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须弥座高0.29米,下端雕有莲花图案。

造像前设置有石屋,石门门柱阴刻:“雷劈观音古迹,天启丙寅年季春。”198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头山摩崖石刻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九曲山。石刻现存4段摩崖题刻,分别为林潮孙榜书、锦绣谷榜书、林瀚题记、第一山榜书。1986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

林潮孙榜书


林潮孙榜书位于九曲山瑞迹寺边,仰天,题刻文为“瑞迹,仙湖林潮孙书,住山有志刻石”,边有一对“仙人脚”(阴刻脚印)。摩崖高3米,宽1.86米,楷书纵3行,正文字高1.26米,宽1.31米,旁款字径9厘米。

林潮孙,字伯凤,闽县人(一说永福人),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宝祐年间(1253年—1258年)知建宁县,莅事精勤,深达民隐,邑乡饮酒礼久废,潮孙复举行之。



2

林瀚题记


林瀚题记位于九曲山林瀚墓旁,内容为:“大明正德十三年戊寅三月初八日丁未,本里致仕尚书林瀚率诸子:云南参政庭㭿,福州指挥庭楷,长孙礼部主事炫。拜扫樟山祖茔墓归,停车于此,同看农家老稚力田插秧,叹曰:稼穑艰难,有如此哉!尔曹不可不知,谨识以示来裔。”题记高2.3米,宽1.6米,楷书,纵9行,字径12厘米。

林瀚,字亨大,林浦村人,官至明代南京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益“文安”。



3

锦绣谷榜书


锦绣谷榜书位于九曲山东坡巨岩上,以篆体刻有“锦绣谷”三字,字下有莲花图案,高约1.5米,宽1米,纵1行,字径约0.30厘米。

明王应山《闽都记》记载:九曲山,有薰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俱篆大字。《福建金石志》 亦记载:陈宜中书平山福地、薰风陇、南华峰、蓬莱阁、锦绣谷、逍遥台。《金石沽录》云:在福州濂浦平山,宋少帝航海至此,有平山堂。丞相陈宜中书平山福地四大字。又有薰风陇、南华峰、莲菜阁、锦绣谷、道遥台,俱篆隶大字。


4

第一山榜书

第一山榜书位于九曲山西坡,文:第一山。榜书镌刻年代不详,传邑人摹方米芾笔迹之刻。

   字仰天,摩崖高2.5米宽1.05米。正文行书纵1行,字高1米,宽0.7米。









瑞迹岭岩画石刻位于仓山区城门镇九曲山瑞迹寺后侧。岩画共5幅,朝南向,刻在4块重叠交错的天然岩壁上,通高1.39米,宽2.43米。最上一幅呈凤凰形,高0.6米,宽1.3米,岩面阴刻几何形云纹。中间一幅呈三角形,高0.26米,上宽0.18米,岩面阳刻云雷纹。左下侧两幅呈长方形,均阴刻雨纹。右下侧阴刻一幅图案,有一种说法其为文字,另一种说法为三人持物祈雨或持伞遮雨。



岩画系抽象性几何图形,与珠海和香港发现的岩画相似,雕刻技法较为进步,造型精致,属秦汉至隋唐时期作品。1995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浚边峡北摩崖石刻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浚边村乌龙江北岸,岩面向南,内容为“龙江飞渡,乾隆辛巳,郡守李拔题”。摩崖高1.13米,宽3.96米,正文行书,横一行,字径0.76米。款识直下二行,字径0.26米。

峡北,福州古代南驿道的峡北铺之地。南驿道从福州出发,经峡北、峡南铺,再经莆仙、通闽南至广东潮州府。峡北与峡南两铺因乌龙江隔离,两地往来需乘坐渡船,故郡守李拔在峡北渡口镌刻“龙江飞渡”。2013年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黄柏岭摩崖题刻位于仓山区上渡街道望北台真武庙前侧石蹬路旁,横刻楷书“云步”二字,刻于朝向西北端岩面上。摩崖高0.74米,宽1.49米,字径0.6米,左边纵刻楷书小字2行:“道光丁酉年,李兴弼修望岭路”。2013年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城门下洋广福山题刻位于仓山区城门镇下洋村与清富村交界处的广福山山脚,以隶书刻有“松柏峥嵘”四字,刻于一块呈扇贝型的岩石上,正上方用隶书刻有“广福山胜地”五字,左下方用篆书刻有“蛇王洞”三字,在岩石后背上有一呈金字型的山岩。2013年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白云城门山顶摩崖题刻位于仓山区城门镇城门山顶,文为:“清嘉庆丙寅年鼎连后座并前照戏台城山上福境弟子郑至祯乐助银香貮拾捌员。清道光戊子年永福里大学住林棋阳重修白云寺,翰林院编修赵在田书”。题刻长1.35米,宽0.65米,原有字迹大部分已残损,现在题刻岩石下方文字为后人重新摹刻。2013年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来源仓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编辑:林玮东

校审:郑敏敏、陈仪


一起点

转发分享更多人

↓↓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