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12月23日晚,“和美宜居·厝里田墘”2023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厦门市大嶝街道田墘社区圆满举办!一场彰显村民精神力量的视听盛宴让群众文化“活”了起来,让乡村文化氛围“浓”了起来。
本次“村晚”由厦门市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翔安区人民政府大嶝街道办事处、田墘社区居委会主办,厦门大嶝台贸特色小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翔安区文化馆、翔安区青少年宫协办。翔安区委文明办主任、区文联常务副主席邓春奇、大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陈仲谋,以及翔安区文化馆,翔安区青少年宫、大嶝街道相关领导出席了本场活动。
整场演出分为《海岛精神·共筑美好生活》《人文精神·共品文化传承》《时代精神·共建文明新村》三大篇章13个节目。非遗舞蹈、闽南童谣、龙腾鼓乐、答嘴鼓、诗朗诵、情景演绎等充满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引起台下观众叫好声、掌声不断,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焕然一新的田墘社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朝气蓬勃的新景象,也展示了田墘社区儿女传承先辈精神,团结和谐,勇于拼搏的风采面貌。
全市唯一!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单位
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性群众文化联欢活动,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全国性重大惠民品牌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通过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村晚”活动,推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开展,展示各地乡村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作为厦门唯一入选2023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的单位,大嶝街道田墘社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倾心打造,推出此次村晚活动,旨在将村晚融入村民的生活,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良好载体,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
同时,“和美宜居·厝里田墘”2023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录播视频已选入国家级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实现了线下参与“村晚”、线上看“村晚”的新民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画卷上留下田墘底色。
乡风文明!村民自编自演奏响文化强音
主题故事讲述《英雄三岛精神》、闽南相声·答嘴鼓《两岸融合发展的“桥头堡”》、诗歌朗诵明代理学家《林希元》、非遗舞蹈《拍胸舞》、少儿舞蹈《红头巾》、童谣《祖厝有位姑婆祖》......本次“村晚”节目结合了田墘社区的历史资源特色、当地民俗文化、英雄三岛文化,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着乡村的文明新风貌。
此外,还有田墘社区村长与小朋友现场情景演绎的《田墘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田墘的红砖文化、家风祖训以及讨海精神;闽南语歌曲《故乡》《田墘好乡里》,村民合唱《渔家姑娘》《爱拼才会赢》等充满本地特色的节目,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参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
文化是乡村的“魂”,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群众是乡村的“根”,让村民唱主角,有利于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本次活动以本地乡镇文艺爱好者、文化人才、本镇学校学生等广大农民群众为主要参与者,融入区级专业表演团队,鼓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唱,与时俱进创新乡土文化表达,增强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做到文化赋能、文化惠民、文化兴村。
宜居和美!“城中村”焕新颜迎新风
“以前村里房前屋后废地多,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不爱出门,现在空地变公园、转角成景观、庙前还能搭建这么好看的舞台,晚上大家一起唱歌看晚会,幸福感很强。”郑女士看着村晚表演,欢笑说道。
旧市场的铁皮搭盖被依法拆除,市场内各色摊位也规规整整;裸露的黄土地铺上了石子,“变身”公共停车场,原本乱停乱放的私家车都整齐地停在该区域;电线杆上的“蜘蛛网”统一“入地”,抬眼看天空感觉清爽了不少…… 以上这些变化是今年以来,大嶝街道田墘社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成效,全方位实现了田墘社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面貌,真真实实将“千万工程”的经验转化为建设厦门翔安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绩、实效。
创造干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础。把环境整治和乡风文化结合起来,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就能被唤醒。本次“村晚”以田墘家庙作为舞台背景,场地搭建寻求新潮艺术和传统建筑的有机融合,结合现场红砖,运用了大量中国红和乡土风情装饰,打造美轮美奂的“乡村舞台”。红砖古厝是田墘标志性的符号,这些红砖承载着海峡两岸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也是两地文化交流血脉相连的见证。
下一步,大嶝街道将持续组织好、开展好“四季村晚”系列活动,继续加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的丰富度,发挥好辖区群众文体活动“主力军”角色,切实提升大嶝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将不断拓展和丰富“村晚”品牌内涵和外延,吸引各界目光聚焦田墘,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全面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