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彼时的平潭还是一个贫困县。面对“天时未能适其时,地利未能尽其利”的发展状况,习近平同志担任平潭联合调研组组长,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提出要把扶贫解困同发展基础建设结合起来。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第21次登岛调研,指出“平潭面临的机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
殷殷嘱托记心间,砥砺奋进著华章。从不得其时落后时代到抢抓机遇融入时代,从“非舟楫不相往来”的孤岛到双桥飞架连通世界,从落寞沉寂的渔村到游客如织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平潭实现了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同步跨越发展。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资料图)
基建先行 筑牢发展根基
11月19日,平潭国际邮轮中心正式开港,从金井国际邮轮码头出发的“蓝梦之星”,由平潭驶向世界。
平潭邮轮时代的到来,得益于码头基础设施的建设。平潭金井国际邮轮码头是我省在海峡西岸布局的第二个邮轮码头,也是福建省邮轮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定位的对台邮轮始发港,可满足15万吨邮轮泊位使用要求,辐射闽东北协作区1750万人口。
港口码头建设的国际化,是平潭坚持高起点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回望二三十年前的平潭,入岛都要历经水陆辗转,道路、码头、水电等公共设施更是亟需完善。
1994年,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场平潭现场会上明确表态,积极支持平潭建海峡大桥,并将这个项目列入“先行工程”之中。当年8月,平潭大桥完成省内立项,12月便进行全国性招标。
如今,平潭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基础设施蜕变之路也充分印证了当年习近平同志前瞻布局的战略眼光。
“长达十几公里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让我意识到平潭早已不是从前交通闭塞的落后海岛。”近日,香港平潭社团联会主席林官贵带领一批港澳台嘉宾来岚考察,在惊叹家乡变化之余,为家乡发展深感自豪。
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平潭沿海坛主岛海岸线建设的环岛路。总长约200公里的环岛路,是平潭基础性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它串联起了平潭的城市和乡村,多条环岛路段成为平潭旅游必打卡点和流量担当。
“当时在抖音平台看到了平潭环岛路的美景,就决定来这个海岛看看。”最美环岛路段的风景,成了许多游客奔赴山海的执念。一条路串起一座城,一条路盘活整个岛,平潭环岛路打通了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成为旅游发展的致富路。
因路而富,因路而兴。数据显示,实验区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1500亿元。对外,建成平潭海峡大桥、全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大桥,渔平高速公路、长平高速公路先后通车,形成高速公路“双通道”。对内,基本形成“一环两纵三横”主干路网格局,平潭公路总里程达649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174.44公里/百平方公里,跃升至全省首位。不仅如此,平潭的道路工程还取得多项殊荣。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荣获鲁班奖;北部生态廊道项目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公路”;2019年,平潭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均达100%。
念好山海经 助推乡村振兴
旅游兴岛、旅游兴村是近年来平潭发展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平潭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26.29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42亿元。
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下平潭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共识。但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谈及平潭能不能发展旅游,大家心里都没底。
在1994年5月现场会上,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对平潭的干部们说:“我们首先要提高认识,旅游业是平潭将来搞经济建设的一个特色。要爱惜、保护好旅游资源。”他同时提出,要快马加鞭地制定旅游建设规划,全方位开放,引进外资、内资、群众集资共同开发,多腿走路,步子迈大些。
这让此前还对平潭发展旅游业有顾虑的人吃下“定心丸”。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第21次来岚调研时,亲自为平潭擘画了“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其中“一岛”就是国际旅游岛。这一系统谋划,不仅加速了平潭旅游发展进程,而且为平潭农村发展和渔民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随着平潭环岛路流水段建成通车,北港村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北港村原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北港村原村支书陈松柏于1956年出生,仍清楚记得儿时家乡的样子,北港村群众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村里到处泥泞不堪,贫穷是家家户户迫切希望迈过的一道坎。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落后、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小渔村,在“旅游兴县”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谋划下,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弯道超车。
“十多年前,提起北港,没几个人知道。现在,北港可不一样了,人多景美村富。”搭上旅游发展快车的陈松柏,和大多村民一样,吃上了家门口的旅游饭。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港村紧紧抓住“千年一遇”的发展契机,立足石厝资源优势,巧做石头文章,发展壮大旅游、民宿、文创、观光等产业,实现翻天覆地变化,从曾经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万元的小渔村发展为年收入突破100万元的经济发展示范村,成为全区打造“一村一品”的典型代表。
今年前三季度,北港村共接待游客约117.8万人次,经济总收入1.275亿元,其中旅游经营收入1.025亿元,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在平潭,像北港这样的从传统渔村成功转型为旅游村的还有不少。
今年9月,途家民宿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乡村民宿发展报告》显示,平潭入选乡村民宿创收最高前十个目的地,旅游发展已然成为农民脱贫、农村致富和助推平潭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数据显示,近年来,平潭依托石厝资源,做活石头文章,推动民宿业提档升级、特色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备案民宿648栋(含承诺备案),主要分布于玉堂、寨顶、青观顶、钟门等50余个村落。
一批批丰硕成果也印证了平潭乡村发展多点开花的事实:君山镇大坪村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苏平镇、君山镇等2个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君山镇北港村、磹水村等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了海坛街道、苏平镇等4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和金井镇青观顶村、苏平镇红卫村等6个省级“金牌旅游村”。
当好排头兵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在过去十几年里,平潭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表明,城市和乡村是命运共同体,齐头并进、步伐一致才能相得益彰。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对于正处在改革前沿的平潭来说,发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田作用,亦是实验区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平潭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谋划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着力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率先实现均等化,融合试验成效初显。
大坪村是革命老区村,也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挂钩帮扶的小康建设村。从曾经的贫困村转型发展到现在的红色教育基地,大坪村一直走在平潭农村发展的前沿。近期,大坪村完成了村内雨污水管网的系统排查,这也意味着平潭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实验区城乡水务一体化全区污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是平潭实施城乡一体化的项目之一,旨在在城市和农村建立起一套污水处理和排放标准。此前,平潭城市和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排放标准不一,管网也并不相连,农村污水处理和排放标准远低于城市。
和大多地区一样,平潭的城市和农村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2022年,平潭在苏平片区开展城乡一体化试验,重点推动城乡规划、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机制等领域实现一体化,着力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上打造“平潭样板”。
其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盘活闲置民屋民产是试验的重点工作之一。
近期,位于苏平片区岱峰村的知岛轻奢民宿试营业。该民宿的建成,让原本闲置的旧房屋变成了村里的新地标。
开展城乡一体化试验以来,苏平片区北部湾联合党委全面摸排区域内的闲置房屋,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和闲置资产,促成了许多项目落地开发。截至今年11月,排查出闲置可用于招商房屋288座,村经济合作社租赁村闲置房屋50座,改造传统养殖渔排103处,盘点招商和旅游资源42处。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规划和盘点的资源情况进行项目策划,力求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与优质产业资本。”北部湾联合党委副书记王强平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平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平潭将实施更大力度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实验区党工委书记赖军表示,平潭将以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为突破口,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结合平潭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最终实现全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回望平潭的蜕变史,就是一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奋进史。平潭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重温领袖嘱托,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前行力量,全力加快城市和乡村现代化治理步伐,推动“一岛两窗三区”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