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我国最早的一座海港大石桥。洛阳桥畔的洛阳镇素有“文化古镇“美誉,历经千载光阴萃聚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2011年, 83岁的泉州籍台湾诗人余光中老先生携夫人范我存,用1060步丈量了洛阳桥,并留下了这首充满浓浓乡愁的《洛阳桥》。
这座古桥,可以说是所有泉州人的乡愁。
洛阳桥桥墩为船形,这种尖头造型既可减小潮水退回时的冲击力,又有群船齐航的审美效果。同时,为了达到增加桥面承受力,洛阳桥整个桥面由石板铺就,最长的石板长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约十多吨。
千年前,在机械工程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么重的石板,其运输和施工难度真是难以想象。
为了使桥墩更加牢固,古人还在桥下种养海蛎,利用海蛎附着力强、繁殖生长迅速的特点来联结胶固石块,把桥基、桥墩胶结成一个整体。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的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日月更迭,潮起潮落。走过了千年时光,历经台风、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洛阳桥仍屹立于泉州洛阳江畔,令国内外专家学者叹为观止。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踏上桥面,踩着长长的石条,想象古人匆匆往来的脚步,仿佛走进泉州宋元以来的历史长河。
2023年7月25日,在泉州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闽南讲古》传习所、《泉州歌诀》传习所在泉州台商区洛阳古街揭牌落成。年过七旬的非遗传承人杨江东、杨安东两兄弟在洛阳古街一同成立传习所,希望将非遗文化代代相传,为保存闽南话和闽南文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与洛阳桥相关的一个个传说,经由讲古人的叙述广为人知。
洛阳桥极大促进了泉州南北经济的交流,而在它不远处另有一交通枢纽,通过它,泉州人联通世界——秀涂港。
秀涂港位于泉州湾北岸。宋元以来,秀涂港就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外国人自此入港经商,乡人于此出海谋生,大批货物在此地集散。
清康熙二十三年,泉州设置海关机构,同时设立秀涂、洛阳、安海等六个分关。
后来,随着时代变迁,秀涂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尚存的英国驻秀涂港商务办事处、望远楼,以及秀涂、后港两处古街,昭示着这处昔日海港的繁荣盛景。
来泉州台商区旅游,除了“宋桥”“元港”,“唐雕”也是不能错过的。
张坂木雕兴于唐朝,传承至今已千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每四座寺庙的木雕佛像,就有一尊出自张坂。这个坐落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小镇因雕艺而兴,因传承而生生不息。
张坂木雕最早应用于建筑,宗教造像随后兴起成为其最重要的雕刻题材。2018年,“张坂木雕”获评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20年作为泉州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木雕,如今张坂雕艺还涵盖漆线雕、石雕、铜雕、砖雕、灰雕、树脂等多种艺术品类,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2014年9月,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上塘雕艺街正式通街,台商投资区雕艺馆也同时开馆。这是泉州市乃至福建省首个专业且上规模的雕艺市场。一条雕艺街串起木雕、漆线雕、玉雕、铜雕等大师工作室、工作坊。而雕艺馆作为福建省为数不多的规模性区域雕艺作品展示中心,集中展现了张坂的雕艺文化,成为游客了解张坂木雕、欣赏张坂木雕的最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