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平潭综合实验区
标题图
文化赋能 讲好平潭故事
2023-12-18 11:13 平潭时报

东海有神兽,英名为麒麟。平潭,地处东海之滨,居南北“海上走廊”要冲,为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必经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平潭城市开发建设要注重保留原有的田园风光和山水原生态,保留岛上原有文化、特色建筑、历史街区。”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岚调研时,对平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

牢记殷殷嘱托,不负切切期望。平潭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时代活力,联结两岸文脉,联通“一带一路”,打造出一张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让平潭故事传扬世界。

游客在“平潭有礼”龙王头旗舰店选购文创商品。(资料图)

保护传承

让平潭非遗闪耀时代光芒

今年10月,在第十二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上,平潭共有5件非遗作品获奖,创历史新高。其中,平潭贝雕《岛礁正春风》荣获大赛金奖。

“这份获奖成绩单是沉甸甸的。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平潭艺术走向世界的起跑线。”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激动万分,“本届比赛无论是参赛类目、获奖数量,还是含金量,都足以载入平潭文艺发展的历史。”

在平潭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中,兼具书画艺术与雕刻工艺之长的平潭贝雕无疑是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亚热带海洋气候及江海汇流的地理环境,为平潭岛带来了丰富的贝螺资源。靠海为生的平潭人,用独特的艺术审美、巧妙的雕刻技艺,赋予了贝壳新的生命,将它变成令人惊艳的海洋精灵。

2019年3月,福建贝雕(平潭)获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平潭贝雕是福建贝雕源头。”詹立新说,贝雕从平潭走出,发展到了福鼎等地。

贝雕,只是岚岛殷实文化家底的一角。平潭拥有丰富的海岛文化资源,诞生出词明戏、平潭米糊、平潭海柳雕等丰富多彩的非遗。这是岚岛的乡土记忆,也是千百年来平潭儿女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实验区不断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让一批坚守传统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走入大众视野,让古老技艺不断活起来。目前,平潭已推动42个项目成功申报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区级非遗传承人4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分别为藤牌操、福建贝雕(平潭)、词明戏、平潭米糊,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进一步做好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平潭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文旅融合,讲好平潭故事。

将军山“岚起山海图”夜游项目,1∶1比例真实还原的12组巨型藤牌音乐动偶惊艳亮相,于山海之巅夜舞,展现了藤牌武士雄姿。该项目还通过多媒体演艺科技,融入南岛语族、海坛水师、石厝建筑等平潭元素,组成了一幅超视距山海夜光长卷,让游客身临其境浸入一场平潭文化寻根之旅。

如今,来岚游客有了越来越多的新选择:在文创商店,将有平潭文化印记的礼品带回家;在景区里,观看一个个蕴含平潭历史根脉的非遗表演;在夜游项目中,触摸平潭千年文化,感受璀璨人文……以文化旅游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了别样平潭。

平潭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历久弥新,于时代中闪闪发光。

凝聚共识

以平潭历史溯源两岸根脉

今年11月4日,平潭五福庙举办威灵公五福都城隍千秋寿诞庆典活动。两岸香客云集祈福,两城隍共享旺盛香火。

两岸同根,城隍一家。平潭五福庙供奉的城隍相传为明洪武年间的驸马陈福,同时供奉着一尊台湾城隍。以独特的“一庙两城隍”,五福庙蜚声海峡两岸。“平潭五福庙串联起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民间信仰文化。”五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爱平如是说。

为什么会供奉台湾城隍?这源自清代戍台班兵制度。“城隍信俗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城隍是过去驻守台湾的海坛班兵为了祈求出海平安从台湾请过来的。”原平潭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赖民介绍,在清代,平潭是海防重地,平潭和台湾之间实行戍防换班制度,每三年换班一次,历时两百余年。当时,在两地轮流驻防的将士,为能够处处化险为夷,遂筹资将台湾城隍像移奉海坛岛,供奉于五福庙,祈求神灵保佑。

历经两百余年风雨,五福庙见证了海坛班兵换防的历史,也诉说着两岸密不可分的情缘。

平潭,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地缘相近、文缘相连,让平潭与台湾有着天然的亲近。而历史与文化,则是联结两岸最深层的纽带。

20世纪六十年代,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被首次发现,之后分别于1985年、2004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通过出土文物对比,壳丘头文化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同属一个文化圈。

“通过这些纹饰、器型的比对,我们发现壳丘头文化跟台湾的大坌坑文化有很多共性。”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说,壳丘头和大坌坑两地出土的陶器都以粗绳纹、夹砂陶为主要特征,很多都印有相似的波浪纹、贝齿纹、指甲纹和刻划纹等,反映出当时两岸先民对大海的热爱与崇拜,也说明两者处于一个文化圈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以平潭海防文化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了海坛海防发展史的平潭海坛海防博物馆,于2021年获批为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学习体验海防史迹与水师文化,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两岸一家亲。”青年台胞张颖观在参观海坛海防博物馆后说。

为了缔结两岸人文根脉联系,近年来,平潭立足岚台两地共有的史前文化、海防文化、姓氏宗亲、民情风俗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海坛海防博物馆等载体,举办了闽台青年(平潭)国学传承研习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不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穿过悠深岁月,循着历史脉络,你在平潭会发现许多散发着人文光彩的两岸故事。

交流互鉴

用海洋文化对话世界

今年11月4日,“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新时代考古学科的使命与担当”学术研讨会暨东南考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平潭举行。

“福建是有福之地,考古事业独树一帜、大有可为,从旧石器时期到明清时代,从陆地到海洋,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挖掘研究到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均为福建考古特有的优势资源和发展路径。”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

当下,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成为太平洋考古学中的热门课题。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南岛语族的原乡应该是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教授、考古学家罗莱更是认为,平潭很可能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2017年,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成立,依托壳丘头遗址群,立足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重点开展台湾海峡两岸史前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致力打造成为一个国内外南岛语族研究成果交流发布的学术平台。南方基建考古区域协作会、南岛语族考古研究高端研讨会……随着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落地召开,平潭逐渐成为南岛语族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中心。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现今南岛语系人群和古南方沿海人群的遗传关系最近。”今年8月在平潭举办的环太平洋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付巧妹,分享了重要研究成果。

文物,不止链接着历史,也正在沟通未来。

今年9月,南岛语族文化交流研习营学员代表团来平潭考察交流,现场参观了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现场。“这些文物和遗址都保护得很好,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远去的历史。”代表团学员塔尼艾拉说,特别是这里展出的一些陶器,和他们祖辈父辈以及现在斐济岛上居民所用的相同,这让他对平潭感到非常亲切。

据统计,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成立以来已累计接待1873场次,共36933人次。其中,外宾参访22场次共计562人。这一组数据,生动展示着平潭以南岛语族为文化纽带,走出一条对外交流的新路。

“我相信,随着不断深入地考古发掘和研究,未来平潭壳丘头将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南岛语族寻根体验之地,一张金灿灿的世界文化名片。”范雪春说。

陆地上有史前文明,水下同样蕴藏宝藏。

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港口及商贸交流的重要实证。目前,平潭海域已确认的沉船遗址达11处,水下文化遗存时代序列完整,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是西太平洋地区水下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海域之一。

2022年6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正式揭牌。“平潭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产之丰富在国内应该是首屈一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梁国庆表示,福建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位,基地建立在福建沿海的这个关键区域,能够对未来整个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平潭正结合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和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公园,推动考古、研学、教育、旅游一体发展。“平潭将主打这两张牌,把两个公园串联起来,形成整个平潭岛西北部的重要旅游文化观光景区,做实做透文化内涵,形成对外名片。”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文化文物处负责人高李杰说。

从福建海洋文化的肇始之地,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再到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由古及今,平潭正以文化为媒,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