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青春风采 | 建宁:“95 后”农机手黄强借“机”起飞 田野逐梦
2023-12-15 13:53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核心阅读

12月11日,走进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勤建农机合作社,院子里,几位师傅正围着一台机器,换机滤、检查链条、更换刀片……庖丁解牛般自如。

黄强,是其中看起来最稚嫩的一位,出生于1999年,身体健壮、肤色黝黑、脸颊带着点婴儿肥。

从热爱到钻研精通,黄强对各种农机“一见钟情”,在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年纪轻轻的他,逐渐成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行家里手”,后来又转型成为建宁最年轻的“种业经纪人”,带着农民增收致富。



缘起


种地很有意思


今年24岁的黄强,驾龄已有11年,精通各类农机。

说起做农机手的缘由,黄强用了两个字来描述热爱。他认为:“乡村的田野里有活气儿,在田野里驰骋,很酷!”

黄强是名副其实的“农机二代”,打小就跟着父母在田里转。

最初,在村里人都还在用犁、耙等传统生产方式耕作时,父亲黄勤建就率先买了小型旋耕机,后来又买了大拖拉机,除了满足自家的耕地方便,也会向周边邻居提供农机服务,于是,成立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每当进入农耕季节,机械作业服务总是很忙。于是,黄勤建又陆续添置了部分旋耕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相关装备,靠着辛勤耕耘,过上了红火日子。

从小耳濡目染,黄强很早就对农机产生了兴趣。看到家里停放着的机具,总会好奇地去观察琢磨,他最喜欢的就是那台小型拖拉机。男孩子大多爱车,黄强也不例外,没事的时候,他总爱爬上去,摸着方向盘过把瘾。

“那时刚上初一,看到父亲忙不过来,我就自告奋勇要帮忙,当时一米四的个头,要驾驭比自己大很多的插秧机,确实费劲儿,太阳又很晒,衣服湿了拧一拧,继续干,又累又热,但很快就适应了!”黄强回忆,上初三时“移情别恋”爱上了植保无人机,但机器贵,父亲不让他轻易上手,他就跟在田边配药,在田埂上跟着无人机来回跑,不知疲倦,边看边学,终于从“小助手”转正成“小飞手”。

看着黄强被汗水打湿的头发,满身沾泥的狼狈模样。黄勤建笑着问他:“读书好还是种地好?”他对着父亲开心地说:“种地更有意思,好玩!”

因为热爱,不觉辛苦。在许多人眼里,干农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在黄强看来,干农机是快乐和自由的。

高中毕业时,一家人商量好,填报了就业前景较好的志愿。“上午填好志愿,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晚上十点多,还是偷偷跑去网吧修改成农学方向的专业。”黄强说,“可能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就想毕业回村里,像我爸一样,脚踩泥土,自由创业。”

黄勤建也支持儿子的想法:“当今的社会,如果能吃苦,肯动脑,种地也能出状元。”



成长


独当一面的全能农机手


大学暑期,当很多学生放假在家看电视、打游戏,黄强却顶着太阳,开着农机,在田野里驰骋。

除了动作麻利、技术过硬,黄强还特别能吃苦。农忙季节,他每天早上5点下田,常常忙到深夜,皮肤晒得黝黑。

有时,还需要连夜赶进度,跨区作业,白天开皮卡车在公路上奔驰,等到长汀、宁化这些周边地区,先用无人机在田野上空飞一遍,做好航测,划定边界,晚饭后开工。

从天黑到破晓,孤独的夏夜里,繁星点点,在田地里陪伴黄强的,除了一台无人机,一个配药小工,还有蝉鸣蛙叫声儿。

“一身农药味儿,蚊子和昆虫都躲得远远的。”黄强笑着说,也是熟能生巧,他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渐渐地,二十岁的他,农机驾驶技术已和老师傅不相上下,成为合作社最年轻的全能农机手。



黄强(左一)在培训农机手操作收割机


对于儿子操控农机的天赋,黄勤建表示非常认可。“年轻人,学什么都上手快。”黄勤建说,他大大小小的机械都会用,碰上简单故障,修理也不在话下。

“没办法,机器不能耽误事。”黄强表示,如果农机坏了,联系经销商,要等师傅赶到田边维修,有空,当天赶来,遇上忙的时候,都得耗上几天,一来耽误自己的效率,二来误了农时。

于是,黄强向维修师傅“偷学”。“看过几回,以后出毛病自己就能搞定,经销商把容易损耗的零件放我家,遇上故障,我在田边直接修,修好继续干。”黄强得意地说,“现在,我家合作社的农机手都是我培训的。一开始他们看我小小的年纪,也会不服气,但最终都被我的技术征服了。”

除了精通驾驶、维修技术,黄强还致力于农机的创新创造。

从2015年,合作社引进第一代立体式的种子烘干机,到第二代、第三代……黄强一直在实践中,和父亲、厂商、农科院等沟通交流,思考如何改进,减少烘干时种子的摩擦,降低破损率,提高操作便捷性。最终,合作改造出了第四代技术平卧式烘干机,这一创新成果已经申请了专利保护。

2020年毕业后,他回到村里,无论是在田间地头操作机械,还是打点合作社的大小事宜,他都显得驾轻就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转型


最年轻的“种业经纪人”


“拼命干活,最大的动力,是为了钱,亲父子也明算账。”黄强笑着说,父亲派单给他作业,按市场价付工资,有时还会自己“捡漏”,比如在派单区域的旁边,有其他家的小田块,帮忙作业,也能多赚点。

看着父亲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黄强也有自己的新想法,“我爸已经在农机领域做得很成功了,我想从另一个方向,尝试锻炼自己。”

十多年来,他在田里摸爬滚打,早已对杂交水稻制种从育苗、施肥、消杀虫害,再到收割、烘干的一整套种子生产流程了如指掌。

结合近年来勤建农机合作社在江西等地作业的积累,还有跟着父亲结识的隆平高科等种业公司的人脉,黄强决定到江西横峰县开辟一片新天地。



2023年6月,黄强(右一)在江西横峰县和制种农户交流苗情


2022年过完春节,黄强带着从父亲合作社打工攒到的“小金库”,独自前往横峰县当起了种业经纪人。

对接租田、联系农户、选好品种、划分指标……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配合下,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很快积蓄就垫付完了,就靠着农机合作社在横峰的农机服务队作业费用周转。

土地租金不算贵,农机服务队可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唯一缺的就是制种技术。于是,他聘请了8名技术员,为当地农户全程指导,自己每天不是蹲守在田边,就是在农机库房里派单安排机手作业。

时隔四个月,直到端午回到家,黄勤建才知道儿子在江西联系了4400多亩制种面积,分布在四个乡镇。

“我爸当时也吓一跳,说我初生牛犊不怕虎!”黄强说,现在回想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勇气,好在人努力天帮忙,除去成本支出外,每亩纯利润200多元,收入达100多万元。

谈到今年的秋收,黄强说:“农业就是靠天吃饭,今年落实制种面积6500多亩,但授粉期雨水太多,对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只能算保本吧。”

对于明年的计划,他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想把重心放回建宁,多争取一些制种面积指标,把家里的合作社推上一个台阶,争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项目和区域性农机社会化示范服务中心项目。”

“农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人总要吃饭,永远不会过时,现代农业玩得很潮,种田,大有前景。”黄强眼神坚定地说,扎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是他做过的最不后悔的决定。

采访手记

“新农人”让农业更有前景


广阔田野,大有作为!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现代化,乡村更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脚沾泥土,眼中有光。希望通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落细、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健全、新一代技术融合发展……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黄强”出现在田间,热爱农村,把农业当作一份事业,不断壮大“新农人”队伍,加快推进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助力农民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稳,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越夯越实。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饶丽英)

编辑:曾岚

初审:曾岚

责编:黄国胜
审核:谢长宏


1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3

欢迎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投稿邮箱:rmt3980093@163.com;联系电话:0598-3982545。(投稿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