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3个重大战略举措。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简称“物智学院”)响应中央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理念,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打造“信息+”和“数字+”的特色,探索技术服务新路径,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
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创收
培训改革服务区域经济
物智学院发挥协同创新和研发集聚优势,面向产业高端技术领域和支柱产业进行科研服务,以应用技术解决行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面向社区、乡村、革命老区等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提升、中高端技术培训等。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展开创新创业项目,面向5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技改、信安、运维和国产化替代等技术服务,依靠技术服务平台,开展福建省全网化自考系统项目研发等技术服务项目。技术服务及技术转让等为企业创收达1亿2千多万元;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产品开发、改进和实施方案,完成社会服务收入到账2600多万元。
走访企业开展各类项目服务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实现集人才培养、教师提升、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元社会培训体系。面向专兼职教师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面向企业和社会人员开展培训,接待兄弟院校、中小学生参观游学,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闽宁对口协作,为宁夏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和技术工人开展技术培训,拓展了闽宁协作深度,实现培育产业授人以渔。聚焦教育扶贫,对口宁夏、西藏的职业院校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深入宁化县等红色老区开展乡村振兴服务,选派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下乡,助推教育均衡补短板。
开展闽宁合作和职教周等活动
打造特色协同创新体系
赋能产教融合成果转换
物智学院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与产业发展、行业企业发展、人才培养过程相融合,搭平台、建机制、定制度,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师与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团队支撑,形成以产教发展中心等科研与技术创新平台为基础的层次化架构,构建平台、团队、项目、成果“四位一体、产教并举、研学互进”的特色协同创新体系。
陈院士莅临工作站指导
技术服务平台更加多元。各专业科以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为领衔,成立“嵌入式技术应用与开发”、“电子产品开发与维修”等各类专业工作室,组建“智能慧芯工作室”、“人工智能视频修复双创工坊”等各类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各专业平台覆盖率高达100%。建成“李宏达劳模工作室”“智能产品设计大师工作室”等名师工作室,其中,2人入选省级名师(技能大师、劳模),1人入选国家级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技术技能平台概况
“李宏达工作室”被授予福建省劳模工作室
技术转换成果更加丰富。教师团队依托各产学研创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共计申请专利、软著等各类知识产权逾百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总申请专利比例超三分之一。专利申请高质量发展,在保证专利质量的同时,申请数量呈现逐年提升趋势,教师科研能力显著增强。物智学院组建物联网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特色农业光电子工程实验室,通过引聘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组建了一支以行业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博士牵头、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企混编、专兼融合技术应用科研团队。农业光电子工程实验聚焦植物光照等智慧农业场景前沿领域开展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专利、论文等一系列核心成果,其中《植物特征光谱测试装备的研制与应用》等多个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
专利成果证书
产教融合平台更加完善。以物联网高水平专业群为基础,依托陈良惠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物联网及农业光电子”等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引进特聘教授团队重点建设“物联网及农业光电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展示,助力福建省支柱产业发展。与华为、京东、新大陆等世界500强和国内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新型产业学院,目前已建成新大陆物联网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等,获评了2个省级产业学院的荣誉称号。面向区域重点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工信部‘数字农业科技应用’校企协同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高水平专业化物联网产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平台。
福建教育电视台采访报道
迈向新征程,创造新伟业。物智学院将继续按照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继续汇聚多方技术资源,深度融合区域产业,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助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