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闽赣边界接壤之地,建宁县跨省纷争繁多复杂,民情风俗迥乎不同,却能高效率、无障碍定分止争,得益于建宁县闽赣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的创建。
2022年,省“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散落八闽,基层法治力量稳步加强。为提高服务队针对性,建宁县在充分运用司法行政人民调解职能基础上,吸纳法官、检察官、律师、党员、群众等群体,组建了一支集聚调解、普法、示范引领于一体的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经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培育,“蒲公英”们入驻各个村落,人员从最初的10余人壮大到如今的150余人,守护着闽赣边界。
强机制精队伍
今年9月,一场别具意义的边界枫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将建宁县与江西的广昌县、黎川县、南丰县三县的法治力量集结起来。
“这标志着闽赣探索边界合作共赢新机制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吹响了二省跨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集结号。同时,也将打破行政区划边界藩篱,建立健全闽赣边界法律服务协作机制,开展法治边界的新格局。”建宁县边界“蒲公英”总队相关负责人说。
从夯实“五联机制”到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建宁县高度重视边界“蒲公英”普法品牌的规范化建设,出台《“五联”工作机制打造“边界枫桥”工作机制》,确立边界普法品牌的目的和宗旨,为深化边界普法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机制搭台,队伍唱戏。建宁县积极搭建“蒲公英”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各类法律教育、法律咨询等活动。持续吸收各类法律服务志愿者,建立边界普法志愿服务人才库,用专业的志愿者解决专业的法律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开创法治服务。定期开展业务经验总结交流,提升精准法律服务能力,提高“蒲公英”法律服务队伍的深度。
重实效优服务
“江西老板欠我的养鹅收购款一直不还,钱不多,诉讼成本太大,不想去起诉,你们能帮我把欠款要回来吗?”
10月15日,在一场保障农民工工资条例的普法宣传活动中,黄埠乡农民工黄某主动找到闽赣边界“蒲公英”志愿者老陈,向其咨询建议。老陈仔细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线索告知闽赣边界调委会。调委会从中斡旋,联系到远在江西闽赣边界调委会成员、同样也是边界“蒲公英”的小李。小李当即联系上黄某务工公司的老板。经过线上隔空调解,黄某成功拿到欠款,远程达成了调解协议。
快捷高效的调处模式,是推行“‘蒲公英’+人民调解”的缩影。为了让志愿服务队伍法治服务有实效,建宁县把服务队伍从单纯的普法宣传推动到解决问题的高度,做到“调处一次矛盾、普及一些法律、教育一片群众”的目标,达到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稳定一方的法律效果和社会作用。
深普法广覆盖
“群众有事不知道怎么办,就找边界普法‘蒲公英’。”
“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
……
由赣入闽,这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为了让法治标语可以转换为法入人心,我们做了很多联动探索,虽然成效不能立竿见影,但是我们能够在每一次的宣传中感受到群众流露出的喜悦。”边界“蒲公英”欧恩平说出自己的感受。
服务队准确把握边界地区法治实际、聚焦闽赣边界沿线群众关切的法律问题,在春耕时节、采摘季节、赶圩贸易等重要时间节点常常联动进行法治宣传。
为了优化法治宣传服务细节,边界“蒲公英”们常常联动走访,做到精准普法、上门送法。今年7月,建宁县黄花梨喜获丰收,“蒲公英”们又聚焦交通安全、防范电信诈骗、果蔬买卖合同等热点法律知识,上门为果农们送去“法治礼包”,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收获源于耕耘。在探索边界“蒲公英”发展和创新的道路上,建宁县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县域特色法治品牌,推动优质“蒲公英”品牌创建,全面助力法治强省建设。服务队自创建以来,共计开展法律讲座6次,各类普法宣传150余场,服务受众涵盖闽赣边界各个自然村。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曾 程 通讯员 傅晓婷)
编辑:谢丽珍
初审:谢丽珍
1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3
欢迎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投稿邮箱:rmt3980093@163.com;联系电话:0598-3982545。(投稿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