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才溪,财兮
2023-11-27 11:58 福建省新闻战线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南平市委宣传部一队 郑金富 林水鑫 黄杰敏 陈晓强 龚启涛 赵挺)

图片图片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才溪乡调查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下基层”35周年。作为革命老区、红色热土的龙岩才溪,调查研究蔚然成风,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传家宝”“致富经”。且看——

才溪,财兮

image.png

初冬时节,北风夹寒;才溪宝地,欣欣向荣:

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置身在展陈空间里,聆听历史的回响,更觉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

在下才村“年年好”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一垄垄的蔬菜,绿紫相交,种植户们忙着采摘茄子、搬运花菜,辛劳之中,满是对丰收的喜悦,更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溪北村的智慧果蔬基地里,红彤彤的小番茄,虽“身价不菲”,却依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游刃有余,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红疙瘩”;

……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才溪乡有青壮年3400多人参加红军,1200多人为革命牺牲,才溪也因此被称为烈士之乡。图为才溪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图片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吸引各地游客

才溪

这个被誉为

红色圣地、将军之乡、烈士之乡的热土

处处迸发着创业的激情

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惠民生,还需听民声图片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

“阿振,和市里配送公司的合作能谈好不?”19日,在上杭县才溪镇下才村发坑自然村,村民王如新向村党支部副书记林振寿关心地询问合作社果蔬销售事宜。

发坑自然村,过去叫“衰坑”,当年毛泽东同志到才溪乡调查时,将其改名为“发坑”,寓意村子发展越来越好。“这段时间我们都在接触,谈成的希望很大。”林振寿接过王如新的话茬,“放心,有好消息,我保准第一时间告诉你。”

今年60岁的王如新,是一名退伍军人、老党员,早年住的是土坯房,楼下吃饭、楼上睡觉,因妻子早逝,一人抚养三个孩子,负担很重。2016年,村里来了造福工程项目,村干部向村民征求意见,大伙儿说:王如新享受政策,我们没意见!

不久后,王如新住上了占地65平方米的新房。

有了新家,还得考虑未来发展。村里结合王如新的实际困难,研究向他提供公益性岗位。大家意见一致:400多盏路灯的维护,就交给会水电的王如新。从此,王如新年增收4万多元。不仅如此,政府每年还免费向他提供50多只鸡苗,这一项,他一年又可增收1万多元。

在各级的帮扶下,几年前,王如新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对党和政府,我感恩在心。”王如新介绍,今年,在村里的帮扶下,他和另一位村民一起参与合作社的蔬菜种植,30多亩地里种满了包菜、花菜和茄子。他们埋头管种,村里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每亩可给两人带来收益近7000元。

“明年,儿子就大学毕业了。现在我赚了钱,准备添置些生活用品,以后还要继续把菜种好,争取把房子盖好。”王如新说。

让王如新的收入实现跃升,村里办的合作社也功不可没。原来,2020年,村“两委”在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年年好”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948户农户全部参加。

“我们两腿‘扎’在村里,对村里的情况烂熟于胸,村民的想法需求也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和反馈。”林振寿介绍。去年底,村民们反映原来的红军桥太窄,人车也不分流,村民们在桥上纳凉安全隐患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村“两委”广泛征集村民意见:能否扩建,扩建多宽,建成什么样子?经过民意表决,红军桥桥面两边各拓宽2米,建成风雨廊桥。今年7月,扩建工程竣工,红军桥不仅成了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附近村子百姓对唱客家山歌的中心乐园和游客们的打卡点。

“村子里的事儿,我们说得上话,就更想出力了。”下才村樟坑自然村村民王如煜说。

民生事需得听民声,发展事也得通民意。过去,下才村有村民对分配到自家的林场好坏、多寡有意见,林子管护人力匮乏的问题也突出;还有村民反映,自家山垄田不够种,别家却有土地闲置……

下才村“两委”通过走家入户了解村民的想法,把收集来的问题放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讨论。针对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等共性问题,2020年,村里开会研究决定,采用“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方式,将村里500多亩撂荒地集中起来经营,村民按股分红。三年来,已增加村集体收入91万元,带动村民就业近万人次。

去年,村里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将所有林子收回村集体,按人口给村民分股份;今年10月,对林子“先砍伐哪一片”“卖多少钱合适”,村里又开会由大家商定。

“全村人都说调查研究的方法好。村‘两委’通过调研更了解民情民意,推动不少问题高效解决。”

林振寿介绍,村里解决不了的发展“堵点”,镇里、县里、市里就会有人来调研,帮助协调解决,“难办事,也总会有办法”。

搞产业,还得讲共享图片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时的住所

果儿红彤彤、圆溜溜;花儿黄艳艳、一簇簇;熊蜂儿往来飞舞、轻巧穿梭。才溪镇溪北村智慧果蔬基地里,小番茄长势喜人,让人“怦然心动”。

果儿虽好,但是1千克要卖30元,会有人买吗?

“当然有,现在的人不仅要讲吃得饱,还要讲吃得好。”小番茄智慧大棚的管理者黄长良脸上泛起笑容,“我们的小番茄是‘玉女’等高附加值品种,采用天然授粉和无公害的方式防治病虫害,很抢手。”

溪北村小番茄产业是才溪镇特色富民产业的“后起之秀”。

2016年,黄长良开始在旧县镇露地种植小番茄。

“那时小番茄每千克最多能卖到10元,亩产2200多千克。”黄长良回忆道,“我经过调查发现,如果采用大棚基质栽培,单价至少能翻一番,亩产可超4000千克。加上大棚与小番茄母株重复使用率高等因素,种植平均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这样的好项目,能不能引入才溪镇溪北村?才溪镇农技干部张玉香接到求助后,一方面到实地开展测土、测肥和气候分析,一方面向专家、教授请教。最后得出结论——溪北村适合种植小番茄。

条件具备后,2022年底,黄长良来到才溪镇溪北村,开始进棚试种小番茄。可是,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发现,大棚种植的小番茄,亩产竟还不如露地种植的高!

他和农技干部一起找原因。原来,小番茄在室外环境下能通过风媒传粉,但在大棚内风不流通,得依靠昆虫媒介传粉。

经过他和农技干部的反复调研后,谜底终于揭开:昆虫蜜蜂品种的选取大有讲究——因为小番茄花蕊较长,中华蜂难以触达,且这一蜂种不喜欢小番茄的气味;熊蜂的吻较长,对小番茄的气味不排斥,才是适合授粉的品种。

除了授粉,植保和施肥,也是影响小番茄产量的两大变量。

“病虫害‘白粉丝’让种小番茄的人都很头疼。”黄长良介绍。经过农技干部的“点拨”,他才找到了应对之策——每天对植株嫩叶背面进行定点调查,用无公害的食醋稀释后喷洒进行防治。

施肥也并非照本宣科那么简单。相较隔壁镇种植小番茄的大棚坐落在峡谷里,黄长良发现溪北村智慧大棚四周开阔,在采光充足的情况下,钙肥就应施得少些。

尝到调查研究甜头的黄长良,进大棚时不忘带着调查本,不时记上两笔:“母液配方更换”“熊蜂进场”……调查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试运营以来,他管理的大棚产值达200多万元!

“照目前长势看,只要1年的种植期,即使算上200多万元的大棚搭建费用,我们也能回本了!”黄长良介绍,他所管理的这片智慧大棚,占地约18亩,属溪北村“才溪红”合作社,种植有约3万株小番茄,通过村民、村集体占股分红,实现共建共享。

“除了溪北村这处智慧大棚基地,我们通过支部跨村联建共富产业,由溪北村、中兴村等4个联建村共同出资了500多万元,建设50亩智慧果蔬基地,每年可为几个联建村增收村财90多万元。”才溪镇党委书记龚南萍介绍。

在才溪,“才溪脐橙”是福建省名牌农产品,也是才溪镇特色共富产业的“当家花旦”。

当记者走进国家级脐橙栽培示范区——溪北村大坪果场,1690亩的基地,硕果累累、“叠翠流金”。

带领村民种植脐橙走上共同致富路的,是村里的老支书林连英。

20世纪90年代,林连英曾种过油柰、芦柑等水果。“改种‘纽荷尔’脐橙,是通过调研作出的选择。”林连英介绍,当年,她请教了农户朋友、农业专家和市场商贩,调查了脐橙的口味时令、生长环境,还研究了市场的供需关系。

“才溪的气候、海拔适合‘纽荷尔’生长;而且当年全镇没有大规模种‘纽荷尔’的人,市场空间很大。我就着手试种了10多亩。”林连英回忆道。到1996年,林连英已经把脐橙种植、林下经济搞得有声有色,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村民们都佩服她,选举她当村干部,带着大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如今,才溪全镇已建成9个标准脐橙基地,种植面积超4500亩。今年,全镇脐橙产量预计可达1500万公斤,年产值超8000万元,林下养蜂年产值预计也能达到1000万元。

为了增加脐橙附加值,各级还全力扶持打造“才溪脐橙”共享品牌。目前,“才溪脐橙”品牌价值突破1亿元,产品远销澳门、香港等地。

“我发现一个规律,几十年来,只要是产业发展得好的村,一定先有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实现群策群力。”

林连英说,“调查研究是‘传家宝’,也是‘致富经’。”

扶得准,还要摸得清图片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会址外景

林振寿、黄长良、林连英,有个共同的朋友——才溪镇农技干部张玉香。

“她不仅帮我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惠农政策信息。我们智慧大棚搭建时花了200多万元,她实地了解情况后,指导我们申报了100多万元补贴。”对这位年轻的“老”朋友,黄长良称赞有加。

张玉香,是农民朋友眼中的“智多星”。大坪果场曾联系她指导果场安装轨道机。她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大坪果场地势较陡峭,即使安装轨道机,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大坪果场曾想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机械化防治。但张玉香在请教植保专家和实地核实后发现,脐橙属常绿小乔木,病虫害大多藏在叶背,采用无人机喷洒防治,只能触及叶面,无法达到防治效果。图片农技干部张玉香在智慧大棚中查看小番茄长势

“在农民不清楚决策是否科学的情况下,我会向有关部门或相关专家请教,结合实地调研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给出中肯的意见。”张玉香说。今年以来,她通过宣传推广、帮助申报惠农政策等,已为农户节省资金200多万元。

“只有调研清楚,我们的决策才会更精准。”龚南萍也认为。溪北村智慧果蔬基地所在位置,两年前还是个弃土场。镇里通过考察和请教农业专家,才顺利让土地“复活”。在具体种植项目上,镇里通过调研对比,最后决定发展小番茄产业。

“小番茄能够吸引游客下乡进棚自主采摘,既节省人工采摘和物流运输成本,也增加了客流量,有利于刺激食宿消费,让游客来得更多、留得更久。”龚南萍解释道。

在上杭县乡村振兴发展调研工作组原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阙师坤看来,政策之所以扶得更精准,其根本在于切中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痛点”,而这,离不开深入基层一线的调研。

早在2018年,上杭县委、县政府就成立乡村振兴发展调研工作组,历时3个月对才溪镇14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和镇直单位,通过开展座谈、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深入调查,形成了约13万字的调研笔记。

在调研的基础上,上杭县委、县政府当年即出台《上杭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条措施》,致力打通乡村振兴“堵点”。此后,县里每年结合实际,不断出台、细化、汇编强农惠农政策,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我们深入田间地头,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就是为了精准‘切脉’,掌握哪些问题是农民的‘急难愁盼’,哪些方面是乡村振兴的所需所求。出台强农惠农政策过程中,我们也会研究如何更好地把好时度效。”阙师坤说,今年以来,已向全镇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等各类惠农资金881万元。

调查研究蔚然成风,具体问题大多有了解决之道。如今的才溪,培育形成了红色旅游业、建筑业、现代农业等三大产业,14个村党支部都领办了农业合作社,共筹集产业发展基金1500多万元,形成了“一村一产业、村村有项目”的发展格局。去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超过6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9万元,14个行政村平均村财收入达到50万元……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