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大师的茶院子:西湖之畔,且做林泉自在人
2023-11-07 18:25 茶道CN


亲造一方庭院,闲来可品茗、可赏石。

四季流转,任草长莺飞,

微风缱绻,静听流泉飞瀑,水声潺潺,

在城市的喧嚣背景之下,

感受难能可贵的自然野趣,

也是当代艺术家对理想艺术生活的终极向往。


图片
图片

人物名片>>> 

潘惊石,鹤来山房主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印钮、草虫动物、拉丝等技法。自1980年从事寿山石雕刻至今,其作品分别入藏于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等。


01 | 得心安处,不必远方


福州,西湖之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的鹤来山房是一座特别幽古世隐的宅院。


图片


沿着古朴幽深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院门口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树,郁郁苍苍翠色欲流。

推开院门,入得院内,穿过几处矮松怪石,是前院的木屋小阁,往另一旁曲径直上则是一处临水的茶室。抬眼间,顿生“闭门即是深山”之感。


图片


此时,身在这般舒适光景,但谁又能想象,潘惊石当年刚买下这座院子时,只是一处空空如也的荒废宅子。

“虽然略有陈旧,但紧挨着西湖,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是心之所向。”在采访中,潘惊石告诉我们,刚搬过来的时候,他硬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慢慢修整,院子才逐渐呈现并养护出许如今的些许模样。


1699352308377.png


漫步其间,我们看到院子里铺着四处淘来的青石,从大樟溪远道运来的各种奇形溪石则被巧妙地安置在院落四周,一些年代久远的石槽石雕,包括院墙上的青砖石,据说都是颇费功夫才寻来的。

一棵虬劲的罗汉松,扎根在前院的木屋小阁前。这座木屋,从前是潘惊石的雕刻工作室,可以说,不少“石破天惊”的寿山石雕刻作品,都是出自这里。如今,这里已被改为其太太孙清的画室,边上是一棵高高大大的山樱树,据说,每年山樱花都开得灿若云霞。


图片


出生成长在福州罗源的潘惊石,打小就特别喜欢水。为此,他特地依山势地形,在院子里造出了一泓碧泉。泉眼无声,溪水潺潺,偶有锦鲤跃动,或嬉戏于池中,充满着大自然的灵动与生气。

沿着水池周围,角落里散落着各种不同品种的菖蒲、苔藓,以及一些喜阴的蕨类植物,它们充满野趣,组合其间,完整地勾勒出在这座城市间难得一见的自然宝地。


1699352384138.png


前些年,潘惊石爱上了菖蒲,院子里最多的时候,足足有两三百盆,他为此每天都要固定抽些时间出来专门打理,在这其中,有一盆直径近两米的“菖蒲大王”,可谓是赚足了来访客人的眼光。

有人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虽说它略显浮躁,但我们想用一件可以一直变得更好的事情,表达对这个时代的尊重和对生活本身的探求。”这段话,潘惊石亦深表赞同。

由于居家和工作都在这里,在潘惊石的创作上,总是能看到传统文化的积累与积淀。无论是《山海经》里的古兽印钮作品,还是花虫鸟兽的俏色雕刻,都能让人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而自然野趣赋予他的生活,也让他对寿山石的创作,有了更多新思考。


图片图片


这些年来,潘惊石一直热衷于在庭院之中“各种折腾”。一切让他认为住得舒心的细枝末节,都在不停地被打磨,被赋予生命般,不断生长,演进。而那不曾变化的是,自2008年搬进鹤来山房以来,他对艺术与生活的探索,有时候,不仅仅是一次创作,更是一种值得更长久思考的延续。

他说,所有这些创作,都是基于身在这一方庭院给他带来的灵感以及审美的需求,久而久之,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就慢慢消失了。


图片


02 | 构园造景,年年有别


长期浸润于寿山石雕刻艺术之中,潘惊石怀着浪漫且深刻的文人情怀,亲手建造一方理想中的庭院,自然而然承载了他寄情于山水一隅的生活态度。鹤来山房,可以说,年年都在改造,随心而变。

自然的多变源于生命的流动,花草会自己发芽,风摇落了种子,今年在这儿,明年去到那儿,它们随处而安,有时候也会依条件而改变,造一个院落,并加以观照,你就会发现年年有别,每一个瞬间都是无法重来,亦无法复制。


图片


图片


当然!这么多年来,唯一不变的是,潘惊石依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热爱,都是亲自动手为院子添砖加瓦,种花种草,于点点滴滴之间,将理想中的生活化为了现实。

他种下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甚至养些虫鱼鸟兽。对他来说,每日照顾它们、观察它们、欣赏它们,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在他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创作理念中,自然与野趣,也成为了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图片


文震亨在《长物志》写:“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

真可谓是构园造景的行家。而他的曾祖父文徵明,在苏州拙政园内,亲手栽下的紫藤花,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仍年年花开,吸引无数游人。


图片


去年,闲来无事,潘惊石又开始大兴土木,先是沿着院落里高高的水塔重新修建了餐厨一体的厨房,接着又在院墙靠边临水处的梅花树下,搭起一方茶寮和一个烧窑的操作间。最后,他还效仿古人,顺手移植了一棵紫藤在茶寮跟前。我第一次瞧见的时候,就觉得十分好。

此境幽远,令人遥想——当紫色的花穗款款而来,如蝶飞舞时,我们置身花下,煮水烹茶,是何等诗情。院里满茶香”的情境之中,看花与人相亲,亦相融,真真是说不尽的风月满怀,风流恣意。


图片

图片


03 | 日日吃茶,茶即日常


余秋雨曾说:“一道墙把家庭围起来,里面是个独立世界,院落就是他们的天地。”在鹤来山房,春天的风,从寒吹到暖,苍翠的树影之下,笼着些热烈生长的花木与菖蒲,老旧的船木茶桌,条凳,有些年月的摇椅,绒毯软垫点缀其间,行走坐卧都有着最纯粹的快活。

而茶,自是这方庭院里,不分日夜的存在。无论风雨还是晴好,喝茶都是鹤来山房的首要打开方式。这么多年来,总是有络绎不绝的造访者,来这里喝茶。


图片


在鹤来山房,喝一席茶,就如同回归到山野之间。庭院里,花香与茶香相互萦绕着,它们与院子里渐渐养成的山野之气浑然一体。每深入这里一分,你便能够多体会到一分闯入身体每一根血管的平静,柔软,缓慢。一些不被世俗纷纷扰扰着的内心那份原始的平静的力量会在这里,慢慢唤醒。

中国人对传统居所的追求,亘古如一。庭院之美,莫过于陶渊明所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潘惊石的鹤来山房,有山水清音,草木蒲石,松竹梅兰,这一切,构成了他极具东方审美的生活方式。


1699352505278.png


庭院一隅,有流泉飞瀑,紧挨着是一处去年新辟的敞开式茶寮,茶桌的边上,临水之处,有一株自山中而来,年月久远的老桩梅树,被潘惊石植于此间,其根遒劲,眼下正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我曾幸遇其花时,梅花漫天,香气馥郁,清香流动之间,恍如转瞬已逾百年光阴。颇有“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之况味。


图片


在这院中,这棵梅树,以其清绝之姿,最多令人驻足与动容,它与潘惊石在其周围营造出的茶境,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可望,可赏,可书,以及细细回味……

一年又一年,梅花几乎每年都如期开着,而我亦有幸被邀请,年年参与其间,一同浪漫着,被治愈着。记得还有一回,花谢之时,院中满地芳尘,步步生香。我与他的家人一道,同坐于梅树下青石板上,喝着茶,吃着餐食,彼时情境,是我记忆中最美的春日小令。


1699352541938.png


采访间隙,潘惊石同为雕刻艺术家和自由创作者的太太孙清,信步于庭间,折三两枝,不论花叶,置于瓶中随意插起。茶桌上顿时茶酽沁花香,春情醉人,令人不由自主地想用加缪的句子来赞美:“微风是清凉的,天空是蔚蓝的。我无保留地爱这生命。”

若你要问,此时在哪喝茶比较惬意?潘惊石会笑着告诉你,鹤来山房的整个院子,不同位置,随处都可置上一席茶。在哪里喝,就两个字,随心。

前院的古松下,是他花费不少心思淘来的石桌石凳;鱼池旁的树阴下,置一桌一椅,亦是快意。而梅花树下,是前面提及,刚盖好不久的茶寮。当然,还有屋内茶室,以及后院的青石板长桌,都是喝茶的绝妙之处。若你还要问,用什么茶器比较好。潘惊石则拿出自己烧制的盖碗、公道,品茗杯、建水,茶则……一一摆上。


图片


正如安藤雅信在《美与生活》中所述:“做生活中自己需要的东西,创作就是从这里开始。”

过去三年,基于自己在审美生活之上的理解与思考,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潘惊石,放下自己,从零开始,深入求索,不仅向一些陶瓷艺术家虚心请教,还通过自己对寿山石雕刻艺术语言的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以传统的寿山石雕刻技艺为根基,结合陶瓷、雕塑艺术等表现形式,借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烧制出了一系列日常生活所需之器皿,包括茶盏茶器等等。

通过泥与火的重塑,以个性化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个性、情感,给大家呈现出中国陶瓷艺术与传统寿山石文化的创意融合。


1699352582299.png


04 | 山水清音,中式风雅


在这世间,最宝贵的事物往往都是无价的,最幸福的体验不过是沉于这大自然中的一呼一吸、花开花落,一切胜景,追根结底,是天意与人意的结合,潘惊石恰巧深谙此理。

在他看来,造一方庭院,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理想的精神居所。此方幽隐小院,不仅是柴米油盐的物质空间,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同时也是闲时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精神乐园。


图片


工作之余,与花鸟虫鱼相伴,听流水与松风,是潘惊石最为放松的时候。前不久,他还特地跑了一趟德化,通过自己的巧思,将其寿山石雕刻题材里的古兽用瓷土烧制了出来,并安置于院里的鱼池旁,古兽双目炯炯有神,威严霸气,神态生动,不仅守护着游鱼,亦充满了镇守乾坤之气。

有时候,潘惊石就在院子里呆着,倚着鱼池旁的小兽,什么也不做,一待就是一个下午。对于他而言,放空自己,亦是一种生命的留白。他说,向往像淘渊明一样的隐士。在他眼里,真正的隐,终归是心的归隐。无论身处何地,深山老林也好,喧嚣闹市也罢,只要能在心中保留一片精神自留地,那就是隐的境界。


图片


在庭中久坐,喝茶对谈,我们亦细细品味。从踏入鹤来山房的大门起,我们就似乎步入了一个艺术家完整的精神世界。

从2008年,潘惊石一家搬到西湖畔这座宅院生活至今,一方小小的院落里,四季轮替。没有古人的长亭短亭,春愁秋思,却能让人读到一种漫漫远意,个中况味,只言片语实是单薄,唯有登门造访亲自体验才能明了主人的良苦用心。

也只有通过这些,我们才能与他的生活风韵一一产生连接,以及共鸣。造园、玩古、鉴藏、品茶、赏石、烧窑、制器、宴饮……风雅就在眼前,在这些起居日常的点点滴滴里,在潘惊石亲制的每一个杯盏里。


图片


同时,一方庭院,也是最具包容性。在这里,草木的兴与衰,盛与颓,交错于此。随着时间的流转,寒来暑往,四季更迭,潘惊石和他的家人,就着风里的花香与茶香,一日复一日,续写着古代文人的雅士遗风。我们细细看,庭院之中,一泓碧水,除偶有鱼儿跃起,其他时间里,都是任人情川流,平静依然……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