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0月26日讯(记者 黄鑫 通讯员 谢晨馨)近日,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国际著名生物学刊物《现代生物学》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农业人群的古基因组,揭示了川滇先民主要来自于黄河流域,对理解当地史前人群源流以及民族迁徙和融合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人群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人群迁徙、交流往往也伴随生产方式等的转变。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一些遗址出现了水稻与粟黍混合型的农业模式。然而,这些混合农业人群源自哪里?与当地现今藏缅人群有何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焦点。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逐渐开始应用于考古学领域,研究团队应用捕获测序技术突破西南地区古DNA保存较差的技术瓶颈,成功地对新石器时代四川宝墩文化高山古城与青铜时代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人骨样本进行了古DNA的提取、测序和群体遗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及青铜时代稻粟混合的生业模式很可能是由黄河流域以粟黍种植为主的人群南下驱动促成的,种植水稻很可能是粟黍人群南迁过程中融汇了稻作人群种植技术并进行自然地区适应性改变的结果,稻作人群对横断山区藏彝走廊人群产生的基因影响并不明显,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这种经济模式、人群互动形式至少持续了一千多年。
据悉,该工作在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与四川大学原海兵副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