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
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拉开帷幕
来自世界各地的航海前沿科技亮相
作为生在海边吃定海洋的福建人
如何在看展之际
显示出你的知识储备遥遥领先?
那就不得不拿出
祖传的,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中国古代四大海船之一
福船
福建人勇闯世界的必备工具
福船船模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良弓无改 历史远长
南宋名相吕颐浩曰“海舟以福建为上”,可见福船美名。所谓“福船”,是人们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翻开历史的卷轴,早在宋元时期的泉州,你便能看到远洋木帆船——“福船”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劈波斩浪,穿梭于被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元时期,泉州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
明朝永乐三年,泉州泉港峰尾黄氏被荐,投身郑和下西洋舰队的船只建造。“峰尾黄氏造船世家”也成为造船人的代表,因擅长制造远洋帆船(又称“福船”)而著称于世。
以郑和船队中的海船为原型仿照明代福船的样式复刻而成的船模。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圭峰黄氏族谱》记载,明代(公元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所用的六十二条大船,由长乐塘屿人黄参任船队忠武尉,力荐黄氏造船世家参加大规模的造船工程,统管船艺设计,工程规划,材料统筹,监匠训导。
顺治十三年,以黄都公为首的黄氏造船工匠又为郑成功东征台湾及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建造战船,黄氏后裔黄兴金还在浙江温州等地开办顺兴船业。
1972 年,泉州后渚港宋代古船的出土,印证了泉州宋代福船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料图片)
自洪武年间起,以峰尾黄氏为核心的泉港工匠,不仅把福船制造技艺在泉港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广泛传承,而且还流传到福州、长乐、厦门、湄洲湾和惠安辋川、净峰、崇武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
匠心独具 美名远扬
福船的发展得益于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口的繁荣,也离不开黄氏造船世家的匠心传承。
黄氏造船,源远流长。据《圭峰黄姓族谱》载,明代峰尾黄姓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众,执斧者有99人之多。黄氏造船世家掌握“水密隔舱技术”等数项黑科技独领造船业风骚。
《福船制作工艺》(组照)泉港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其中最为令人叫绝的“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
用“水密隔舱”技艺制作的福船,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被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破损一两处,由于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个舱,一两个进水的船舱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
二是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使船只继续航行。船舶的功能主要是运载货物,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尽量减少损失。
三是由于船舶被隔板层层隔断,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隔舱板实际上起着肋骨的作用,简化了造船工艺,并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船的整体抗沉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
水密隔舱解构 图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因此,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不仅大大增强了海船的抗沉性和船体的坚固性,且便于货物的装卸。
这项技艺的应用使得海上透水事故的死亡率从90%下降到20%左右,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福船”,领先世界航海技术1000多年,其核心技术至今仍在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中广泛运用。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也采用了水密隔舱设计。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同时,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福船特点鲜明、与众不同。福船底部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船体组件之间以铁钉钉合、桐油灰塞缝。
船民在建船中最为重视“安龙骨”(树令)、“安龙目”、“钉头根”、“拔落令”(船下水)四道工序,船成之时,必郑重择日、恭敬祭祀、呼喊号子,以庆祝新船下水、一帆风顺。
“黑舶五青案”船型是泉港福船制造的典型特色,它源于元明时代官船上枪炮洞口的构造形状,因古船两侧船舷涂黑色油漆而得名。
黑舶五青案 图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十二生肖”暗示标记是其特有符号。如“头禁、假肚、五肚、官厅、水柜、尾踏、“奔边”、前刊后刊、柴盐舱、驾驶台等。它们用为鼠桥、牛栏(护手)、虎口、兔厕(船后如厕的弧形挡板绘画兔图)等带着十二生肖动物的话语作为喻称。这些巧妙的标记能够令成员迅速明确分工,使彼此之间的配合更加精确、高效。
黄氏福船 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千百年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泉港从未中断,泉港福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渔民的奋斗历史,镌刻着闽南先民拓荒台湾的勇毅拼搏,承载着众多华人华侨的梦想驶向世界各地。
泉港作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核心区,在风雨中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商贸历程。
另辟蹊径 再度扬帆
然而,福船的继承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木帆船逐渐被钢制机动船取代,福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福船制造技艺也日渐式微,成为濒临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
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出生于造船世家黄氏的黄振煌,在14岁那年,毅然决定弃学从艺,追逐父亲的脚步,从事自己最爱的造船事业。然而也就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福船没落之时,迫于生计,不得不艰难地选择转型。
黄振煌在福船研发制造中心制作福船船模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而随着近些年来,泉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方针,开展福船制造技艺保护传承工作,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共同为福船制造技艺的保护传承“搭平台、传文化、做品牌”。
泉港随之成立福船研发制造中心,创办圭峰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以黄氏造船传承人作为主要技术指导和制作班底,开发制作各类型的圭峰古船模,并打造海丝福船馆、创办研学基地,展示福船的演变历史和建造工艺,弘扬福船文化。
这也让福船重新乘风破浪,以一种强势的姿态重回人们的视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外展示的福船船模 图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10月,以峰尾为代表泉港区获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鼎力支持下,福船老树开花,还走出了国门。2014年,福船船模参加韩国光州参加文化创意展销会,获得显著的文化影响力和可观的市场经济效益。2015年2月,“福船”船模被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面向世界歌颂和平友谊。
泉港锦绣湖上福船扬帆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千百年的浩瀚海洋里
福船见证着福建先民
乘风破浪的辉煌过去
时至今日
福船技艺、匠人精神
与角逐海洋的勇气
依旧焕发活力
指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