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南平
标题图
“武夷梦华录”游历记
2023-09-23 11:57 闽北日报

(
看古楼、逛古街、品美食
)
“武夷梦华录”游历记

  2023年9月18日夜,去了位于建阳考亭的“武夷梦华录”景区。至今,那一座座古建筑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帘,挥之不去。如梦如幻的灯光,沉浸式的表演、宋式风格的街区,让我觉得穿越了时空。



  说起考亭,我非常的熟悉,曾经在建阳黄花山工作了几年,闲暇时,常到这里游玩,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立于溪畔的石牌坊告诉我,这里曾经是朱熹讲学的地方,后来,考亭书院得以恢复重建,气势恢宏。几年前,这里开始建设具有宋代风格的景区,我有些不以为然,建阳毗邻武夷山,自然风光优美,再造人工景区会吸引人吗?记得那天,走进景区,被一幢幢精美绝伦的古建设所陶醉,当时就心生感叹。这处景区,可不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仿古建筑,映入眼帘的建筑,皆是原汁原味来自闽北及浙赣皖地区的古代建筑,他们原本分散在不同地方,经过迁徙,重新座落于人文厚重的考亭之地。仅隔两年时光,当朋友再次邀请走进景区时,我以为还是原来模样,没有多大的兴趣。朋友告诉我,不一样了,变化挺大的,而且这个景区还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武夷梦华录”。在朋友的热情邀请下,我还是去了,可这一去,惊艳了我,对朋友道谢,不来就枉到建阳了。


  下车伊始,气派恢宏牌楼式古建筑振憾了我,牌楼悬挂“武夷梦华录”匾额。我有些不解,问这一名称的由来。导游说,这名字源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武夷山梦华录》,这部著作主要记录了武夷山的历史、文化、风俗、名胜、奇观及其相关的传说和故事等。“梦华录”源于“梦游华胥”,出自《列子、黄帝》,意指梦游华胥之国。我猜想,徐霞客先生取名“武夷山梦华录”时, 一定是受到“梦游华胥”的影响。今人巧借徐霞客的《武夷山梦华录》这一书名,取名“武夷梦华录”,既突出了武夷文化品牌,又借用了梦华录的典故,体现了文化传承,我在景区内也梦游一番。



  进了景区,一座又一座的古建筑目不遐接,边赏边听。导游说,景区内的古建筑大大小小有几十座,有从水上打捞上来的宋代牌坊,也有从全国各地搬来复原的建筑。它们为景区奠定了基础。最先见到的是五风楼,这楼因左右两边各五个相互对称的翼角如五对展翅飞翔的凤凰,被称作五风楼。门楼里,雕刻了上百位历史人物,数十个典故,其中一根梁上雕刻着一幅拜寿图,记得上次来时,古街广场旁的古戏台梁上也雕刻着拜寿图,我问导游这两幅图之间有区别吗?导游耐心地给我解释了它们之间的略微差别。走过五风楼,便进了龙华书院,这是从浙东地区搬来的建筑,建筑格局呈“日”字型,柱子林立,空旷通透,站在书院中央,耳际仿佛听到朗朗书声。走过小桥、清流潺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不禁吟起朱熹的《半亩方塘》。驻足小桥,观赏沉静式表演,在亦步亦赏中去了茗饮居,就气派而言,它算不上气派,也谈不上宏伟,但如果从用料来说,其它建筑就难以与之相较了。这个建筑整体木结构用了珍贵的小叶金丝楠木,每根柱子都从内部透出金丝光泽,奢华低调雅致。小时候,曾听父亲说用金丝楠木打造箱子,已经是姑娘陪嫁的奢侈品了,后来,听到金丝楠木的茶桌,品茶人就已经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在人们的眼里,金丝楠木是木中极品。如今,见到整幢建筑皆由金丝楠木为柱,更是让我开了眼界。站在茗饮居环顾,樊楼、文源阁、建州会馆、长乐坊……,皆收眼底,在美伦美奂的灯光变换中,更加迷人。这里的每座建筑都在告诉我们,他们的曾经,这曾经,有繁华、也有沧桑。





  这里的每一座古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今,他们汇聚于此,仿佛是建筑的大观园。导游告诉我,将这几十幢古建筑搬移到这里的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我更是惊愕,这是多么巨大的一项工程啊!他必须像淘宝式地去发现这些古建筑,又必须将整栋楼拆分开来。说是拆分,何其容易?中国古代建筑不用一颗钉子,用的是榫卯技术,要小心翼翼的将榫卯拆分开来,在图上编上号,经过远程跋涉再在这里重新建起,保留原先精美的样子,雕龙画柱、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在晦庵草堂内,见到12根超粗的红色石柱,每根重达6 吨,在古代没有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可想其建造之难,就是在今天有了机械,要把这些石柱完好无损地迁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从这一拆一建中,从这些可能毁掉消失的古建筑中,看到这位民营企业家的情怀。我在想着,武夷梦华录的“梦”,也包含这位民营企业家的梦,心中有梦,就让梦成真,我也从武夷梦华录中,看到这位企业家的梦。



  景区再现宋代风韵,眺望古街,灯光忽明忽暗,会让人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旦》 ,沉浸式的演出,会让人眼前浮现宋时《清明上河图》的景像,歌舞升平。建阳人有着宋代情结,在建阳的历史上,宋代是最为辉煌的一笔。朱熹人生的最后8年在这里讲学,因此有了朱熹故里之说,这里是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和程门立雪的主人翁游酢的家乡,这里还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享有“图书之府”“建本之乡”的美誉。在这里建设宋代古街,再现宋代建阳那份荣光,也抒发了久藏于心的眷念之情。行走于古街,走进一座座古建筑,可以感受人文。我们可以静静地坐在庭院内,看着擂茶表演,品着用建盏盛着的茶,既品茶也品盏。走进长乐坊,感受建筑中所体现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从精美石雕图案中体会人们的美好寄寓,天官赐福、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红妆馆内,一派喜气,这里保留着一整套十里红妆的行头,立于庭院铺着红地毯的台子,耳际传来欢乐的乐曲,眼前似乎望见一袭红装的新人。在时光局里,可以从上百种汉服中挑上一件,仿佛穿越了时光……建筑承载着文化,不止于建筑本身,建筑是一个空间,可以吸纳和展示更多的文化。我行走于景区之中,感到景区的建筑者不只是满足于将古建筑搬来安于此地,更考虑如何活化利用,让每一幢古建筑都充盈着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从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徜徉在街区,不时可以望见路边的小摊,穿着宋装的伙计在摊位上煎着饼,还有建阳各式各样的糕点,走进孝子茶馆,在品茗间听听以茶待客、以茶相赠、以茶祭祀的民俗故事,体会饮茶习俗如何渗透进宋代建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沧州别舍,品品文公宴,喝喝朱子家酒,听一听有关朱子文化的故事……其实,我们说,饮食文化,不只是食,更在于食中蕴含的文化,以及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就如中秋赏月吃月饼寄寓着团圆,春节为一年初始,年糕寓意着“年年高”一样,因为这些寓意,丰富了饮食的内涵。

  我拿起一块酸枣糕送入嘴中,酸酸甜甜,儿时的记忆一下涌了上来,想起的儿时爬上酸枣树,将那些还有些青涩的酸枣塞入嘴中,酸的牙齿发软,尽管这样,还是一粒粒地往嘴里送。想到这些,有着对时光似水的不舍。

  夜色柔美,湖光斑斓,山色朦胧。整个景区,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既传承了中国古代空间美学的营造之妙,又结合了现代空间美学的工艺之精,移步易景,宛若一幅画卷映入眼帘,给人以“承古纳今”的艺术享受。

  穿过承古堂,它采用造型极简的玻璃幕墙,做到了现代建筑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的交融,从中也在昭示我们,我们都是承古而来,又向着未来而去。

  历史就是这样,不会止息。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