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屏山时评:教育当追求鱼群同游的快乐
2023-09-11 15:36 福建日报 原创

精彩观点:无论古今,教师始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为人师者,既应是学识渊博的“经师”,又当是品行超然的“人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倡导教师用“捧着一颗爱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哺育学生以知识和良知;倡导学生用“亲其师,信其道”的行动,回馈教师以尊重和敬仰;倡导全社会用“款款重教心,深深关切情”的态度,让尊师重教成为遍及每个角落的风尚

今年教师节前后,许多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师生之间的动人故事。不出所料,大家记忆最深刻的片段,大多是年少求学时与老师交往的情景,尤其是得其教诲、受其呵护、承其恩惠的点点滴滴。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教学为先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等主张,也因此被誉为万世师表。这位至圣先师之后,又有朱子等一批批流芳圣贤著书办学、收徒传业,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佳话。时至今日,我们身边依然不断涌现出高至凡、陈炜等可亲可敬的榜样楷模。

古人云,师者乃人之模范,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无论古今,教师始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往往也认为教本在师,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由是观之,为人师者,既应是学识渊博的“经师”,又当是品行超然的“人师”

教师自当做到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敬业乐教,更要追求“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境界。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影响重大。比如孔子与弟子相处,既有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的严厉时刻,也有认同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温情瞬间,更有得知颜回死讯时“天丧予”的悲恸哀呼。正是这种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加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才造就了孔门“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辉煌。

为学莫重于尊师。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应如此回馈老师。儒家所列举的应受特别尊崇的“天地君亲师”中,老师就占据一席。民间流传着“天地为大,亲师为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俗语,无不彰显对老师这一群体的特殊礼遇。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子贡自称“赐之墙也及肩,夫子之墙数仞”,苏章寻师“负笈徒步,不远千里”,欧阳修向尹师鲁请教而“携酒拜师”,杨时为求教于程颐而“程门立雪”,等等。

当然,尊师重教这一传统因处于某些历史时期有其局限性,譬如唯师命是从等观点就有待商榷。还应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师生关系有所弱化。现实中,有些老师对学生不再如从前一样上心,那种不遗余力地倾注心血与发自内心的牵肠挂肚淡化了,甚至声称对学生“只上课不交心”。

只教书不育人,这样的情形令人怅惘。正因如此,在教师节前后,由网友集体回望过往、感慨遇到某位好老师是“人生幸运”,更具现实意义。不过,个体命运岂能寄托于某种偶然。对国家而言,培育更多好老师,才是民族幸事。毕竟,“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教育界专家如是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今天,我们要继续倡导教师用“捧着一颗爱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哺育学生以知识和良知;倡导学生用“亲其师,信其道”的行动,回馈教师以尊重和敬仰;倡导全社会用“款款重教心,深深关切情”的态度,让尊师重教成为遍及每个角落的风尚。只有重塑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鱼群同游知识海洋的快乐,也唯其如此,才能让文明薪火得以延续传播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