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山水间的家》节目,展现莆田市水乡风貌。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带领的“山水小分队”走进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寻访“福”文化,探讨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能让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双福是个有福之地,地处木兰溪下游,汇聚了田园、河湖、荔枝林、古厝、人文诸多要素资源;双福是个纳福之地,毗邻莆田主城区,开辟了“水上游、陆上观、田里玩”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双福是个造福之地,人们以自然道养自然身,专注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心宽如海赓续文脉,让“诗和远方”的幸福徐徐而来。
双福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乡村广场上白色墙壁镌刻的家风祖训明示——人这一生,少年要惜福,中年要造福,老年要享福。少年惜福要珍惜时间,就要“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年造福要奋力拼搏,就要“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老年享福要安享善福,就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无疑是在启迪后世,引导村民传家风、带民风,感恩福祉,崇德向善。
这里至今保存的郭氏回族祖社、鉴湖书院,在当地村民的努力下,已经变成村史馆。图文并茂的人文展板、数量可观的明清实物,展现古村落历久弥新的传统习俗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反映村民坚守睦邻友邻的里甲情结和积极进取的生活节奏。笔者认为,这里展现的恰是人生的本质,生活就是这样,忙忙碌碌,平平淡淡;人生就是这样,坎坎坷坷,起起伏伏;恰如眼前这河沟纵横间勾勒出旖旎的水乡田园风光。
开启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奔赴”,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有着宽广胸怀的双福人,善于盘活“乡愁资源”,引进新业态进驻,改造运营隐舍茶院、鉴湖画舫,用智慧给村庄700年左右的古荔命名,诞生了一批“贡品荔”“孝顺荔”“功名荔”“长寿荔”……每株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美丽传说。纷至沓来的游客到此心也静了,有闲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也有心思去品尝福地珍品,乐享幸福味道。由此缭绕成了美丽乡村的浓浓烟火味,营造了幽静悠闲的慢生活,也增进了当地福上加福的民生福祉。
双福的实践表明:引路靠贵人,走路靠自己,成长靠学习,成就靠团队。深化文旅资源开放共享,强化文化和旅游品牌推广,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良好的文化和旅游环境,也要在“双向奔赴”中持续营造。生活是道不尽的,辉煌总会来的。我们用一颗美好之心,看村庄的风景,眼见的不只双福,而是满眼皆福。福寿双全、福星高照、厚德载福……村主干道两旁的百福墙上,五十面统一标识的“福”字成语,展现了村民对知福惜福的追求,更激发了纳福造福的内生动力。
当我们看完《山水间的家》“双福”节目后,再来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文旅融合”,就会深有感触:“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的双福村,进福门、走福道、赏福景、品福味、集福卡、沾福气、采福果、许福愿、携福归……福满乾坤,莆仙特色的“福”文化,尽显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孕育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由此,我们也更加明白一个道理:文旅融合可以丰富和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