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顺昌动态
8月27日以来
上级媒体聚焦顺昌
发布报道
其中
《新华社客户端》上稿1条
《福建日报》上稿1篇
《新福建》上稿12篇
《东南网》上稿15篇
《海博TV》上稿9篇
《闽北日报》上稿11篇
快随小编看看
顺昌近期部分上稿情况
↓↓↓
01
新华社
9月1日,《新华社客户端》报道《福建顺昌:出实招下真功 激发民企活力》。
福建顺昌:出实招下真功 激发民企活力
虹润公司小型机器人点焊机生产线。(顺昌虹润公司供图)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加大政策力度,从优化营商环境、缓解招聘用工难题、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发力,探索建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委员会机制、常态化开展企业家“下午餐”“晚餐会”活动等,为企业家把脉问诊,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优化服务企业效能,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近日,顺昌县税务局“项目管家”团队成员靠前下沉到新办重点企业福建省嘉贝斯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开展税收辅导,建立友好畅通的税企联络机制,为新办企业快速投产装上“助推器”。
“‘税特派+项目管家’服务,是我们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依托,为民营企业纳税人提供常态化、定制化的涉税专业服务,通过进一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政策红利应享尽享,以更加精细、高效的服务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税务总局顺昌县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办税服务大厅)分局长谢素英介绍说。
与此同时,顺昌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对入规升级企业实施奖励;顺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统筹推进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备案、专利权质押贷款等;顺昌县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提前介入、容缺受理、联审联办、专业代办等程序,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
虹润公司全自动贴片机生产线。(顺昌虹润公司供图)
“我们致力于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三化’融合,推动管理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数据化,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倍增。”顺昌当地企业福建虹润精密仪器公司副总经理肖志明说。现在,公司仪表品种从原来的五大系列增加到十大系列,产量从每年的10多万台增加到70多万台,产量以每年10%速度稳步增长,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陈玉红 吴艺红)
02
福建日报
8月31日,《福建日报》7版报道《顺昌:文体旅为媒,促两岸融合发展》。
顺昌:文体旅为媒,促两岸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姚雨欣 通讯员 林艳 王学海
随着裁判一声哨响,球员在赛场上穿插跑动、卡位抢篮板、带球、传球、上篮一气呵成,你攻我防,你守我攻,精彩进球接连不断……30日,“大圣—战神杯”2023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争霸赛在顺昌县开赛,来自海峡两岸的8支高校队伍同台竞技,通过切磋球技增强情谊。
据了解,该项赛事创办于2012年,与海峡两岸大圣文化交流活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群众徒步登山大赛共同成为顺昌“一县一品”体育品牌赛事代表。
以“大圣祖地 零碳顺昌”城市品牌创建为抓手,顺昌不断做优系列赛事服务保障,并持续拓展“延伸服务”体系,推出系列“大圣+”文体旅新业态,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增添活力。
以文铸魂,凝聚发展向心力
大圣文化在顺昌发源并流行至今,亦广布于台湾地区。位于台南的“万福庵”是目前已知的台湾最早供奉大圣的庙宇,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老一辈经常提起‘山尊大圣、海祭妈祖’,令我印象深刻,通过这次篮球争霸赛的机会,我想在顺昌好好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大圣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来自台湾辅仁大学的大三学生陈柏丞说。
据介绍,台湾地区的崇猴习俗,多是由闽北一带移民迁移带入,自古就是同根同源。如今,大圣文化在台湾民间历经数百年,定期举行的祭拜活动已形成定制,并具有明显的顺昌大圣文化特性。在台湾民众日常生活中,亦深深嵌入大圣文化的影响,成为无法割舍的民族文化基因。
今年伊始,顺昌大圣文化被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认定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近年来,通过大圣文化论坛、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大圣商城”系列特色产品品鉴售卖会等系列活动的举办,顺昌积极讲好大圣故事,在促进闽台交流、文化认同与地方文体旅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以旅赋能,释放消费新空间
顺昌大圣信俗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唐末五代,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古崇拜灵猴习俗,不断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圣信俗文化,在元明时期曾达到鼎盛。
行走顺昌,处处可见大圣文化的踪影。经专家考察发现,顺昌至今仍保存有“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神位碑刻、祭坛及庙堂120余处,遍布全县12个乡镇(街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宝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双圣享堂(双圣庙),是大陆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圣墓形祭冢。
此外,顺昌还保留了形式多样的大圣信俗文化活动,以农历七月十七的大圣诞辰祭祀仪式最具代表性,吸引许多台湾信众来顺昌寻根拜谒。因顺昌大圣信俗文化发源悠远、遗存丰富、史料翔实、传承完整、影响广泛,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顺昌则被海内外信众奉为“大圣祖地”。
近年来,顺昌县充分发挥“大圣+”产业发展的能动性,不断擦亮“文化+旅游”金名片,有机衔接乡村振兴与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不但将大圣文化元素融入沿街商铺建筑、城市景观、景区标识标牌等,还积极培育一批特色旅游新业态,先后推出“三月三”畲族文化节、“谈古今 享福味”非遗美食制作比赛、“一元助碳汇 免费游景区”假日惠民活动等主题文旅活动30余场,让流量变“留量”,让小县城的旅游更有温度。
目前,顺昌已建成海峡研学教育基地、红菇生态文旅山庄、云上大富氧吧、城区隐野小院等,全面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强化对“大圣祖地”品牌的持续塑造。
以体为媒,搭建两岸交流新渠道
目前,“大圣—战神杯”篮球赛已成功举办五届,每年固定邀请6至8支海峡两岸高校队伍参赛。自创办之初,该赛事就打出了“大圣”这张文化牌,走出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办赛新路子,得到了两岸篮球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赛事影响力逐年提升。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进,顺昌充分发挥体育惠民、赛事惠民综合效益,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顺昌结合“大圣文化”积极举办“福小宣·大圣新语”等文体活动累计22场,参与赛事活动人数超4000人。其中“第八届东南地区海峡两岸公开水域挑战赛暨‘大圣杯’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活动的参与度创历年新高,获省泳协高度认可。
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在顺昌举行,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精彩比赛,还广泛吸引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参与,带动当地住宿、餐饮、文旅等服务行业的消费增长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大圣文化在台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03
东南网
8月28日,《东南网》报道《云顶之上谋发展 大富“头雁”领致富》。
云顶之上谋发展 大富“头雁”领致富
东南网8月29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徐华山 高以歆)大富村位于顺昌的最边界,距离县城70公里,海拔762米,是个典型的偏远高山村。近年来,大富村依靠原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基础产业,壮大延伸“云上大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形成“以旅游促产业,以产业促振兴”的发展格局,成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休闲美丽乡村。
“到大富村是我人生第一次真真实实走基层,实实在在下基层。”2022年3月,方桂春从福建农林大学下派至顺昌县高阳乡大富村,成为了“云上大富”的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来,在方桂春及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大富村不断深化文旅产业发展,谱写了“云上大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方桂春在吊瓜地里,询问种植吊瓜的生长情况。(徐华山 摄)
小小“宣传员”转动“大产业”
在过去,大富村村民主要通过销售竹笋、稻谷、瓜果等农产品谋生,微薄的利润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虽有村民自发建设旅游民宿,但民宿规模较小,始终无法吸引较大流量的游客。“2019年我承包了村里用闲置校舍改造的民宿,共有12个房间,可是,游客非常少,民宿处于半关闭状态。”村民陈和俤说道,“2022年方书记来了以后,当起了‘宣传员’,不仅把外地的朋友带进来,还用抖音短视频不停地宣传我们大富,吸引了各地人员前来游玩,旺季时全村民宿几乎爆满。”
方桂春和省农林大的科特派小组在竹山了解情况。(徐华山 摄)
在方桂春看来,大富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云海美景与村民们热情好客的特质,是天然氧吧和旅游避暑胜地。为了更好宣传,他用自己的抖音账号作为主要宣传渠道,尝试自主拍摄延时视频、宣传小片等进行发布,还通过官方媒体、个人账号等渠道发布“云上大富”的宣传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与网友互动交流,做足了“线上文章”,来自江浙、广东及省内各地的游客不远千里,慕名前来。不夸张地说,到大富村的这些日子方桂春已成为玩转短视频的“专家”。
“线上文章”线下同发力。他利用自身优势在法定假期或是寒暑假,将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高校团队带到大富村进行调研与实践,通过“口口相传”来扩大“云上大富”知名度。“我来自闽南师大。”“我来自莆田学院”“我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十几名外地游客喝着方书记泡的“云顶大富”高山茶,乐呵呵地表示,他们已在此居住了6天了。
目前,村里的民宿已经发展到了7家131床位,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同时,村里打造了青年旅舍、景观民宿等不同民宿类型,以吸引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业的人气及经济总量。
“高标准”布局提升“旅游业”
作为“外来人”,方桂春到村后第一时间走村入户,多次与村民干部进行深入交流,以脚步丈量,用亲身体会,迅速摸清大富村情。方桂春深知产业布局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他因地制宜选择“乡村旅游”作为核心产业要素,绘入大富振兴的美好蓝图。为了提升大富村旅游产业,方桂春带领村干部一同学习乡村振兴政策,研究发展相关的条例细则,选聘对接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科特派”,进一步修订《大富村村庄发展规划》,从“吃、住、行、景、购、娱”六大方面入手,建设村落绿地公园,调整游客服务中心布局,设计瀑布与观景台、邱坑茶园观光带、高山森林康养观光带等多个旅游点,疏通“云上大富”的旅游脉络。
方桂春在村里和老人家聊家常。(徐华山 摄)
“大富山顶的龙山禅寺是观测云海和日出的极佳地点,可是,原来通往禅寺只有一条的泥土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大家如果要去看日出,都要凌晨2点多起来,步行1个多小时到山顶,如果遇到雨天根本上不去。”来自福州的游客黄延英说道,“去年大富村多方筹资,打起来4.5米多宽的水泥路,既方便了游客还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我这次到大富就住了一个多月,上山去了六七趟,就想拍好大富景观制作成画册。”
夜幕降临,原来黑暗的南峰岭、山海观亮起了五彩的夜光灯,游客茶余饭后,结伴成群,沿着夜光小路登上山海观楼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山村里也响起了广场舞音乐和游客的“嗨唱”。2022年大富村荣获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气候康养福地、南平市“五个美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示范创建点称号。
“领头雁”带动融合“多产业”
在方桂春的发展蓝图中,大富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旅游胜地,而且是融合周边村落的综合旅游集群。“我没走过的路他都走过,我遇到的问题他都能解决。”大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焕生这样形容道。
方桂春在茶园了解茶叶的生长情况。(徐华山 摄)
方桂春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作为下派驻村的首要任务,在村里首创“头雁行动”,在村两委干部中设置五名“领头雁”,“点对点”负责高山茶、民宿、土地及房产资源、旅游、配套休闲农业等产业项目,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乡村治理、乡村文明、乡村发展。大富村党支部充分整合资源,尝试与周边地区的加工、包装企业形成合力,打造“一条龙”生产链。
“我是村委会妇联主任,也是村里的‘领头雁’,经过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从建瓯引进‘竹灯笼’手工业,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把制作技术和材料送到村民家里,让他们在家里就可以做产业。”陈和俤介绍道。
方桂春还在村里倡导发展“后车厢经济”,全村农产品统一“大富云顶”品牌标识,作为旅游特产在线下、线上销售,选送村民参与省级农村电商培训班,拓宽产品销路。为解决当地部分区域手机信号弱、气象信息不精准问题,方桂春以党支部名义协调移动公司、气象局等部门,在村里新建了手机机站和气象观测台,着实让村民和游客体验了一把“信息云顶”。如今大富村从事休闲农业人员逐年递增,休闲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大富重要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副产品外销提供便利,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云顶茶叶”的品牌影响力全面扩大,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购买。经过一年多的稳步推进,大富村的村居环境焕然一新,“云上大富”的特色品牌深入人心,大富的“人气”旺了起来,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酸、有苦、更有甜,建设‘美丽大富’时不我待,发展‘美丽大富’未来可期,我将扛起职责使命,潜心做好乡村振兴的服务员与宣传员,为村民谋事兴业,向组织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方桂春表示,虽然才一年多时间,大富村却早就成为他心中的“故乡”,他和当地村民一样热爱着这片云顶之上的土地。
04
海博TV
8月30日,《海博TV》报道《顺昌:产业振兴壮发展 建设宜居幸福村》。
8月30日,《海博TV》报道《顺昌:庭审现场普法 上好“开学第一课”》。
05
闽北日报
8月27日,《闽北日报》头版报道《元坑矿山“复绿”记》。
元坑矿山“复绿”记
处暑过后,笔者走进顺昌县元坑镇生态矿山地质公园(以下简称元坑公园),只见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当地村民告诉笔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很难想象,如今集生态休闲、运动健身、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元坑公园,曾经是一座废弃三十多年的水泥石灰岩矿山。
村民蔡秀明见证了矿山变公园的变化:“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元坑矿山开采最火热的时候,漫天都是飞尘,我们干完农活,脚下一腿泥、头上一层灰。现在不一样了,治理后的元坑公园,空气新鲜,环境变好,我们也有了好去处。”
顺昌县自然资源局地矿股负责人陈平说,早年采矿生产工艺落后,采矿时造成了大面积基岩裸露,山体植被涵养功能丧失。特别是采矿场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矿坑,远看犹如地表的一块“伤疤”。
2018年,闽江流域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山水工程修复试点。南平市抢抓机遇,大力修山治水,一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被纳入闽江流域(南平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其中就有元坑水泥厂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列入闽江流域(南平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后,县政府明确由自然资源局牵头,农业农村、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推进,系统修复矿区生态环境。”顺昌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谢兴源介绍,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充分考虑矿山地理位置及群众需求,结合废弃矿山现有采坑、深潭、陡壁、石笋等特殊情况,提出了生态矿山公园的修复设想。
系统修复中,当地通过地质灾害治理、矿山道路修葺和国土绿化等方式,元坑矿山边坡裂隙发育、山体裸露、原有道路崎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共修缮自行车道1.4公里、步道2.2公里,治理区域达100余亩。同时,积极满足附近村民休闲娱乐需求,在靠近居民点的平台修建了一座13亩的生态广场,最大限度盘活了矿区土地和生态资源。此外,针对元坑矿山平台地势平整特点,当地通过土地整治建成了12.4亩高标准农田。
元坑公园的点睛之笔,莫过于青山之间一潭宛如翡翠的湖水。“我们在保留原有气势恢宏的矿坑基础上,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打造出如今山间珠翠。”谢兴源说,如今,翡翠湖已经成为了元坑矿山地质公园的“网红打卡地”。
自2019年12月动工,到2021年1月竣工验收,总投资超过1100万元的元坑公园,经过两年管护恢复,昔日的废弃矿山重获盎然生机。加之毗邻的元坑镇陈氏民居、谟武文苑旧宅等古建筑、古民居得以修缮保护,有效延长了矿山修复的价值链和生态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元坑水泥厂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也成为了闽江流域(南平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中一张独具特色的“生态名片”。这也是南平市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2018年至今,共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68处、治理面积1928.42亩。“我们将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不断巩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成果,扎实推进‘山水工程’、矿山修复等重大工程实施及绿色矿山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群众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周祖香 廖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