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新刊 | 工(功)夫茶源在福建!他们正在传承……
2023-08-19 19:54 茶道CN

《茶道》2023年8月

NO.108

图片

封面

图片

目录

图片

图片

独家阅读

有智慧 见功夫

福建工(功)夫茶的源流与传承

策划_郑光生 

撰稿_郑光生吴少宇 陈勇光 刘兰辉 杨巍 陈闻彦 张楠

图片

好山好水出好茶,1600多年的产茶史让福建孕育出丰富的茶树品种和多姿多彩的茶叶名品,八闽先民又首先创制了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花茶,深刻影响了世界茶业的进程和格局。时至今日,闽茶在产量、产值、出口额等指标均位列全国首位。 

伴随茶业而生的闽茶文化,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尤以工夫茶为盛。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俗及日常生活,却深通传统文化之精义,工夫茶是“闽人智慧”最生动最直观的展现。它非凡的技艺与创造,是福建的宝贵财富,更是福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

图片

福建工(功)夫茶源流脉络

【考据篇】 

工夫茶四百年传奇

图片

闽南的茶文化,从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一直兴而不衰。可以说,“工夫茶”与“工夫茶法”,闽南是源头,是中心。如今,除了闽南、闽北、潮州、台湾,在香港、澳门、马来西亚都已经蔚然成风。

图片

漳州功夫茶传统茶具  (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漳州文史专家郭榕飞藏品)

【传承篇·之一】

工夫茶里藏“功”名,

历久而弥新

图片

2018年,“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入选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任的厂长林燕腾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2022年,其徒沈淑桂申报的漳州传统功夫茶泡茶技艺也成功入选龙文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此我们来到“大明王四境香雅学堂”漳州功夫茶非遗传习所,对话林燕腾、沈淑桂,聆听功夫茶的传承故事。

图片

【传承篇·之二】

功夫茶,就是把茶喝到极致

图片

“好茶、好器、好水、佳境、专注细致的冲泡、对饮茶艺术的向往、放空与接纳,带来了至美的感受,这是现代意义的‘功夫茶’之精神”。漳州科技学院茶学副教授程艳斐和我们分享功夫茶如何才能把茶喝到极致。

图片

【传承篇·之三】

一杯茶汤见功夫

图片

推广闽式工夫茶,传播闽茶文化。吴雅真是福建最为绕不开的一个老前辈。正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自进入茶行业以来,吴雅真始终如一,潜心事茶。她一次次,通过自己的整理、创编,把闽式工夫茶的文化与历史引向全国,为全球茶友走进福建茶,乃至中国茶,创造了更为广泛的链接。

【文化篇】

宜品宜修,

闽南功夫茶的精神滋养图片

以漳州为代表的功夫茶习俗,几乎贯穿于闽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功夫茶不只是茶叶泡饮之道,还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崇尚本色,求味追韵,淡泊明志,以茶行道,这与陆羽《茶经》的茶道精神一脉相承。

【收藏篇】 

郭榕飞:

收藏,为功夫茶源正名

图片

7年前,因参编《漳州茶丛书》,当时从事闽南文物收藏近30年的郭榕飞,开始专涉茶器收藏与研究。他的藏品中,最丰赡的当属功夫茶具。这些从各地收来的功夫茶具,皆是昔日生活的见证,亦映射出明清时期以漳州为代表的闽南地区功夫茶之盛及漳州对外茶叶贸易之盛。尤其当同属功夫茶文化区的潮州所主打的“工夫茶”一路高歌猛进时,这些实物可为漳州——“功夫茶之源”正名。这也正是收藏的真正意义所在。

【申遗篇】 

福建工夫茶“申遗”

还需哪些努力?

图片

向全世界宣传和推广闽茶文化,工夫茶是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抓手。团结各方力量,深入推广福建工夫茶,闽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必将在世界各地得到传承与弘扬,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也向全世界传递中国茶至真至诚的审美体验。

习茶

老银针的柔情“蜜”意

文/图_左如

图片

白茶清简,沐阳而生,芟除了过多的修饰。细毫如霜似雪,只消一眼,顿生凉意。友人惠赐两泡白毫银针,茶龄如友人姓氏——陈年的“陈”。茶有多陈?2009年春茶,14年!

图片

物语

“髹”为万用,茶道盒里见“大成”

文/图_陈闻彦

图片

见过各种古董杯、主人杯,给心爱的杯子一个如此华丽的“安身之所”倒是头一次看到。这个创意,出自一位“80后”的福州人何巍,他是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的第四代的传承人。髹漆,意为以漆涂物。“髹”行,也是修行。他置身于工业文明世界,却回归到相信双手的温度中,沉浸在自己的慢世界里,将生命中一段时光物化给你。

幽赏

古厝“莫离”好时光

文/图_耳东

图片

福州上下杭的茶馆许多都基于古厝而生,与以往不同的是,茶馆里的“面孔”年轻了,所喝的茶不仅承袭着福州味道,还刷新了颜值,创新了泡法,让人可以轻松地享受喝茶的仪式感。比如,位于青年桥旁200米处的一家新中式茉莉茶馆。

山谷里的居民,与他的茶时光……

文/图_朵朵

图片

在作家的笔下,夏天是沉李浮瓜,竹方床;是听蝉鸣,淋场雨;是看一场夏日黄昏……茶人的夏天,是过雨荷花满院香,是树下品茗饮一杯清凉。但对于石法来说,他的夏天,除了茶香,还有醉人的蜜桃香。

问茶

浮梁茶散记

文/图_左如

图片

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遭贬江州的白乐天,在浔阳江头的舟中,静聆琵琶低语。声声琵琶,如泣如诉,触动了他的心弦,不禁潸然泪下。他喝的是酒,却不经意间把浮梁茶留在了千古诗行中。手中的茶,耳畔的音符,在一个秾艳的暮春,把我带到了浮梁,唐诗里的浮梁茶也从冰冷的文字开始变得有香有色……

将进茶

撸串时,配茶可好?

文/图_淅南乙

图片

“喝茶配烧烤,生活才会好。” 茶,清新爽口,又可消食解腻,去火消炎。还有一定的降脂功效。吃烧烤,配茶饮,正变成一种时尚、健康的消费潮流,至少让怕胖的吃货们在大快朵颐时少一点“负罪感”吧。那么,什么茶才最适合配烧烤呢?

七碗流风

流芳千秋唯茶香(下)

文_沈纯道

图片

研究茶道,学习茶艺,最离不开的是陆羽所著《茶经》。《茶经》在中国已经有着无数的注释本、论文和评论;那么在茶道最盛的日本,《茶经》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呢?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茶经》的呢?

专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茶道》第108期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