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7月31日讯 (记者 朱黄 郑丽金/文 王宇翔/图)7月28日,台风“杜苏芮”与厦门擦肩而过。“杜苏芮”给厦门带来风雨,也意外地让厦门的海滩上出现了大量海鲜。7月30日,不少市民、游客拎着桶或袋子到沙滩上“赶海”,不一会便满载而归。
在黄厝沙滩,来自江西的游客姚先生告诉导报记者,他听民宿的老板娘说这边有很多海鲜被冲上岸,就特地带了手套、长筷子、水桶来这边捡生蚝,“很快一桶就满了”。在现场,还可以看到花蛤、海蛎、螃蟹、小章鱼、蚶子等,大小不一,形成了一条“海鲜滩”。
从上午10时到下午3时许,海滩上来“赶海”的人络绎不绝。在厦金湾一带滩涂上,散布着许多贝类,许多人正带着小桶小铲在捡海鲜,有的市民捡了满满几大桶花蛤。市民叶女士经常来海边“赶海”,当日她也带着孩子来了。“每次台风,滩涂上都会出现很多海鲜,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叶女士说,“我没捡多少,主要是来体验一下这种氛围。我离开沙滩时,大概还有百余人在捡,有的拿桶,有的拿袋子,还有人专门开车来捡。不一会儿就能捡一桶或一袋子。”
▲在厦门厦金湾滩涂,市民游客在挖花蛤、海蛎等海鲜
这些被台风“送来”的海鲜,是大自然的馈赠吗?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陈老师介绍,贝类海鲜,一般生长在潮间带的漫滩和浅海海床上,这些地方在台风来临时很容易被波浪刮动。由于章鱼、螃蟹、贝类都相对较轻,波浪会把它们从海床上冲走,然后抛到海岸线上。“再美味的海鲜,也没有健康重要!莫用生命去‘赶海’!”陈老师提醒,海洋动物甲壳尖锐,如果不慎划破皮肤造成伤口接触到海水、贝壳或鱼类,便有可能感染“创伤弧菌”,进而引发严重的坏疽;同时,由于野生贝类海鲜含有很高的细菌量,再加上蛋白质分解速度快,这就导致贝类一旦死亡,就会快速滋生大量病菌,食用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