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福清
标题图
一镇双城!数百年前福清这里的故事,荡气回肠!
2023-07-17 16:30 壹福清


开栏语


                     

伴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和着“最福清”建设的节拍,《你未必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和大家见面了。


有着“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福清,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这些,是福清的“城市记忆”,是立足之“根”,是乡土之“魂”,是时代飞速发展中的赓续之“脉”,发掘福清历史文化和名人名胜资源,传承福清历史文化、讲好福清历史故事,是“最福清”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海内外福清人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你未必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将围绕“探秘福清”“智慧福清”“文脉福清” 等3个方面,带领读者共同认识福清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开拓意识、智慧创造,对国家、对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清精神,眺望古往今来勤奋、开拓、智慧的福清人民形象,让福清的地域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提升福清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今天,专栏推出“探秘福清”之福清一镇双城:彰显保家卫国高于一切》。


         


             



               

一个镇

镇区周边并排崛起两座城池

这不折不扣是奇闻了

然而这奇闻就真真切切

发生在我们福清

发生在海口
当然
这发生在明代
而且拜倭寇所赐



尸山血海镇东卫


               

史有“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之说。

镇东卫设在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海口镇。其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比天津城早17年。因城建在龙江出海口北岸,城南门临江,故取名“龙江城”。城内住有官员、将领和士兵最高峰达8687人,是当年全国大卫城之一。

镇东卫是奉明太祖朱元璋圣旨而设,旨在防御逃在海岛的敌对势力和倭寇侵扰。

其实,据朱维幹《福建史稿》载:福建的倭患到了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才严重起来。倭寇入侵我国,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大肆烧杀掳劫,杀害老百姓达数十万人,严重威胁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福建沿海岛屿众多,海况复杂,或易守难攻,或易攻难守,是倭寇盘踞的理想地点。于是福建成了抗倭主战场。福清是福建沿海突出部,是倭患重灾区,抗倭首当其冲。正因此,镇东卫和万安所城才同时问世。

之前,明永乐二年(1404年),日本室町幕府派使来朝,希望以进贡的名义,与明朝缔结贸易条约。明政府开出条件,幕府必须严禁海盗,才允许贸易。幕府迫于财政困难,不惜接受明政府条件。这一贸易条约,被后来日本公知称之为“辱国外交”。

当时,日本室町幕府正处全盛时期,有镇压海盗的能力。所以,贸易协定订立之后,中国沿海治安比以前安定。因此,之后一百多年,朝廷逐渐放松了海防。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镇东卫驻军减为不足千人,只配一位指挥同知,乃卫所最高长官。时任卫官叫秦经国,为镇东卫第四任卫官。所幸这位卫官少年即“重武艺,喜谈兵,有远谋”,以身边亲信和有志报国守疆的千总戴洪、高怀德、张銮等组成核心力量,通过他们团结各自的亲信,训练、扩大精兵队伍,镇东卫的海防得到加强。

这一时期,随着日本地方经济的发展,拥有城市港口的诸番侯势力逐渐强盛,幕府失去控制全国的能力,成为豪强割据局面,史称日本“战国时期”,也是倭寇猖獗时期。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一股倭寇从松下港登陆,一路向海口镇杀将过来。秦经国召集高层会议,分析来犯倭情,进行周密部署:先在海口镇西郊东岳山下伏击倭寇;又诱倭入瓮,在海口街杀得倭寇抱头鼠窜,向来路狼狈逃窜。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泉州、兴化沿海告急,镇东卫指挥官秦经国奉福建指挥使之命,统领镇东卫、平海卫和泉州水军驻扎在泉州,在海面上截击倭寇。

第二年十月底,一伙倭寇探得秦经国不在海口镇东卫,便纠集数艘满载倭寇的大船从莆田涵头(今涵江)登陆,一路北上,至福清宏路镇东折,沿龙江北岸直扑海口。


镇东卫守将戴洪、高怀德、张銮多次领兵出城,配合追踪前来的平海卫千总杨一茂、邱珍夹击倭匪。终因寡不敌众,杨一茂、戴洪、高怀德、张銮先后阵亡。

十月廿四日,倭寇占领海口街。随后大批倭寇从松下登陆进入海口,两股倭寇会合准备攻占龙江城。民军首领陈学书连夜下泉州,请求秦经国回师救援。


秦经国心急如焚,又不能自作主张驰援镇东卫,只好带着陈学书面见泉州知府。知府担心泉州失守,只同意派指挥使童乾震带三百多名官兵驰援。


童乾震率三百官兵先行直逼倭营,在接近倭营的路上擒杀数十个倭匪。因左右两路官兵没有跟进,童乾震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只好且战且退至龙江桥头。龙江城在无外援的情况下,被倭寇攻破。倭寇见官兵就杀,见百姓就砍。守城官兵多次组织反攻,终因力量悬殊,大多被倭寇杀害。

龙江城沦陷后,海口志士林廷兴很快组织起一支500多人的民军,与倭寇展开殊死搏斗,掩护民众往东岳山撤退。

林廷兴在桥头与陈学书、童乾震会合,一起杀退倭寇后,商定了下一步作战计划:童乾震带领官兵伏击返回倭匪;林廷兴率民军阻挡倭匪追杀百姓;陈学书看护龙江口船只不被倭寇夺去。


童乾震在桥头与两股倭匪遭遇战中,发炮向尹风、刘炌求援无果,突围时被倭寇头目刺中胸部,壮烈牺牲。所部280名官兵只剩25名骑兵,继续与倭匪拼杀。随后,林廷兴、陈学书与倭寇血战,先后阵亡。

海口义士谢介夫星夜赶往泉州,请求秦经国回师抗倭。秦经国再次面见泉州知府,深情陈述海口军民惨状,最后获准率领水军回师海口。

秦经国连夜拔锚起航,第二天上午到达海口。船刚到岸,探马来报,倭寇听说秦经国回师,闻风丧胆,大队人马仓皇逃走了。《福建省志·军事志》记载上述海口军民抗倭战役称:“倭入海口,陷镇东,先后杀都指挥、指挥、千百户、武举三十员,军民以万计。”叶向高《重修报功祠记》说:(海口)“民物繁阜,甲于一邑。嘉靖乙卯,倭数十人突至,民仓皇不能御。杀掠无算,室庐荡尽,自冬迄春乃息。”

秦经国回到面目全非的镇东卫,心情沉重,一边全力搜索战死和被杀的官兵、民军、百姓尸首,在塔顶山建“义冢”妥为安葬;一边上书新任福建巡抚吉澄,要求赈济百姓。

吉澄上奏朝廷,并附秦经国上书。朝廷文武百官震惊。嘉靖皇帝准奏,拨银7700两,派福宁府(今霞浦)知府钟侍山到海口视察灾情和发放赈金。

如今的塔顶山仅保留有3座义冢中靠西的一座,另2座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开发万宝山时被毁,目击者说一座义冢中都大约有二、三千具尸骨。




严防死守海口城


               
尸山血海,触目惊心!蜗居家园,灭顶之灾从天降!海口百姓生路何存?                

                海口民众强烈要求利用朝廷拨给海口的7700两赈灾银子建造海口民城。但海口镇东卫城近在咫尺,比邻再建城池,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于是各级官吏层层推诿,最后推到镇东卫参军苏友时肩上。

苏友时再三掂量,得到当地德高望重的项志德指点,终于拿定主意。他携手县衙门,把海口镇民中“殷实有才行者”开列52人分成48班,由县衙委任为头人,带领民工筑造海口民城。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海口城才破土动工。不想,第二年春天,连续一个多月雨水不断,耗时费工,到了秋季,城墙才筑一半高。

这时,倭寇突袭海口镇。苏友时组织民众“拆残屋,架木城,相与死守”。谁都知道一旦城破将是什么样的结果,全城百姓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全民皆兵,人人上阵,个个义愤填膺,斗志昂扬,防守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海口半墙之城,面对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顽敌,却固若金汤。倭贼久攻不下,只好退去。

倭寇这次进犯,为海口建城添了一把火,加了一把劲!老百姓群情激愤,民意鼎沸,众口一词务必争抢时间把城池修好!可客观上,倭寇进犯给海口建城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不少工匠逃亡,工期拖延,材料毁损,有的作业要返工,资金也因此耗尽。

责任,自然落到领班身上。

这是无比重要的节骨眼!

海口建城,动因就关乎父老乡亲的身家性命,关乎当地镇村的生死存亡。建城半途而废,防卫功亏一篑,无异把左邻右舍推向倭寇刀口!
               

               
建城志在必得!                
对老百姓说来,                 苟无城,毋宁死!                

               
可这52位班头都是家资丰厚、地位崇高、声名远播的人中龙凤,当初信誓旦旦接下建城重任,如今有困难就撒手不管袖手旁观?岂不缺失担当,辜负官府,有愧百姓?

官府寄予厚望,百姓翘首盼望,52位班头没有了第二选择,眼前就“华山一条路”:无论如何坚持把海口民城修好!他们咬咬牙,慷慨解囊,捐资捐物,为建城奉献爱心;手头没有积蓄的,就变卖田产房产充作建城资金。这些人舍己为公、身先士卒的精神让民众无比感动,班头一呼百应,民众步步紧跟。
               

               
可怜的是,52位班头情况不一,有的声名在外却只有空皮囊,除了房产家里空空如也;有的生意突遭重大挫折,亏得家徒四壁;有的家人急病缠身,为救命简直倾家荡产……这些人自觉愧对职责,无颜面对父老,有的上吊,有的跳海。

他们义无反顾的死,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他们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建城意愿。

困难没有吓倒海口人民,筑造海口城的工程一直没有中断,班头尽职尽责,百姓忙忙碌碌。
                什么叫众志成城?                 海口修建民城的壮举,就是最贴切的注解!                

说是海口民城,其实这民城与卫城本质上一样:动因相同,都缘于倭寇来犯;功用也相同:都为了抗御来犯倭寇。区别仅仅在于:主事者是官府还是民间而已。

前后历经4年,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海口城终于建成。

据记载,海口民城与镇东卫城一样,都是石头城,周长840丈,有堞垛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应当说,在数十年的抗倭斗争中,海口民城发挥了巨大作用。

巍巍两城,在海口比邻而居近百年。镇东卫城则享寿500多年。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攻破海口,镇东卫城和海口民城分别于农历三月廿四日和四月初四被攻陷,民城被毁。
               

               
镇东卫城城墙于民国27年(1938年)被毁。至今,只剩下一个满目沧桑的民城“通江门”,正向今人述说着一个道理:保家卫国高于一切。                
               




作者 郑敬平 图 福清市影像中心 

编辑 陈盼兰 何晶晶 

审核 张晨 谢雄

监制 吴凌峰 钟鹰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