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作为建筑装饰,它不但外表美观,而且具有加固屋顶、驱邪镇宅等功用。
在闽南地区,剪瓷雕大都采用富贵吉祥的造型。而在漳州市诏安县,庙宇或者祠堂的屋顶站立的,却不是脊兽,而是众多戏曲人物。远远望去,像是在屋顶开了个小戏台。诏安人为何把戏台搬到屋顶上?在全新的市场语境下,古厝装饰工艺是否得到保护与传承?记者行走诏安,一探究竟。
厝顶一角,“千军万马”浮现。
幻彩碎瓷
传承千年工艺
6月30日,是诏安县沈氏大宗祖祠修缮收尾的日子。一大早,沈振泽便爬上主殿屋顶。去年,漳州地区雨水较多,导致主殿的屋顶出现破损。在黎明的曦微里,他要对屋顶的剪瓷雕进行最后修补。
1400年前,这种用碎瓷片粘贴而成的屋顶造型,是闽南地区大型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用在寺庙或宗祠等建筑物上。
据《龙溪县志·地理志》记载,唐代陈元光的府邸曾造有114件剪瓷雕,被后人称为“房上演出千古事,屋顶造出百万兵”。
诏安剪瓷雕,是剪瓷雕工艺的一支重要流派。据沈家族谱记载,沈淮东13岁随兄学艺,凭借着“双龙夺珠、八仙过海”等几十种剪瓷雕闻名闽南粤东。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沈振泽13岁便开始跟随祖父沈淮东学习剪瓷雕工艺。如今县城的地标性建筑文昌宫、城隍庙等,皆是沈氏家族的代表作。
数百只各色的瓷碗被敲击成碎片,沈振泽用一把古老的铁钳将它们剪成不同的形状。
“剪瓷雕最初是用破损的瓷器做原材料,随着使用量加大,我们专门定制瓷碗作为加工原料。弧形的碗有立体感,可以做成盔甲、花瓣等。”沈振泽介绍,每年的夏秋季节,闽南常有台风登陆,带来狂风暴雨。用碎瓷片制作屋顶装饰,不易褪色。为了让这种装饰更加牢固,当地匠人则采用传统的灰塑技艺,将牡蛎壳烧制后研磨成粉,拌上红糖,调制成瓷片塑形的基底材料。
在传统的剪瓷雕流程中,一般要经过选瓷、破瓷、画稿、剪瓷、塑形、拼贴等六个步骤、十几道工序。其中,黏合碎瓷片工序,是剪瓷雕手艺中最显功夫的环节。
拼贴时,沈振泽要反复比对粗坯的形状,再一次次精修手中的瓷片,直到瓷片与粗坯结合得严丝合缝为止。制作人物的盔甲,是一道有些写意的工序。月牙形的瓷片代表金盔铁甲,沈振泽将其按照15度的倾斜角度插入泥灰中,层层叠加,增强人物的立体感。之后,他会选用较小的圆形瓷片填补盔甲躯干之间的缝隙,使人物的色彩更加丰富。
剪瓷雕手艺人爬上古厝,对“杨家将”等人物剪瓷雕进行修补。
巧手塑形
剪出“百万奇兵”
“登上诏安屋顶的人物可都不简单,有程咬金、杨家将、戚继光等。”沈振泽介绍,其他地方屋顶的飞檐翘角多采用富贵吉祥的造型,而诏安基本都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原来,诏安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其中,梅岭镇宫口港曾是一个外贸港。海上贸易给诏安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但同时也招致倭寇的垂涎。为防止倭寇侵扰,明朝时,诏安人在梅岭半岛建立了悬钟古城。明嘉靖年间,悬钟古城被海盗攻陷,军民死伤无数。悬钟古城一度被海盗占据为巢穴,直到名将戚继光来到诏安,平息匪患,才将悬钟古城收复。
“人们将这些历史故事中的将士奉为战神,安置在屋顶最显眼的位置,守护这一方山水。”诏安县博物馆馆长许焜武表示,剪瓷雕的历史渊源,难以考证。但业界的普遍共识是,剪瓷雕的出现与兴起,与漳州地区港口经济和陶瓷业的高度发展有关系。宫口港常年装卸瓷器,难免会打碎一些瓷器。剪瓷雕技艺的发明,最初也可能是人们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时过境迁,曾经的沧海桑田、兴衰荣辱都封藏在了屋脊房顶。剪瓷雕仍在用那些幻彩碎瓷片追忆着过往的沧桑。“厝顶有戏出”也彰显着诏安县曾经重要的经济地位。
沈振泽回忆,在剪瓷雕盛行时,沈家每年都到潮汕地区购买6车瓷片。然而,上世纪60年代起,剪瓷雕技艺一度归于沉寂。生意日渐冷清,往返路费高昂,沈家改为购买当地廉价的瓷碗替代。
1979年,诏安县太平镇走马村上门邀请他的祖父出山修建村里的大庙。那时,剪瓷雕工艺已经荒废了将近10年,祖父年迈力所不逮,年轻人也离剪瓷雕越来越远。“一家人经过整整一夜的商讨,才决定接下这个活。”沈振泽说,以此为节点,诏安剪瓷雕重新获得关注。此后,广大闽粤乡村兴起了重建宗祠寺庙的潮流,剪瓷雕迎来了新的春天。2009年,剪瓷雕被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振泽兄弟3人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年,闽南许多瓷雕厂已利用现代陶瓷塑形技术代替拼贴技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工期缩短到原来的1/10,价钱也只有传统剪瓷雕的1/5,并且一劳永逸、不需修补。
有朋友建议沈振泽购置机器瓷雕塑形机,他却摇摇头。“烧制成型的瓷雕工艺品只能算是装饰品,从下往上看,非常死板,没有立体感。”沈振泽表示,普通的碎瓷片之所以能成为栩栩如生的瓷雕,就在于剪与贴时,手艺人所付出的心血,这是恪守千年的法则。
绝美艺术
不再限于屋脊
与众多濒临失传的高危非遗老手艺不同,剪瓷雕在当下依然大有市场。尤其是国内兴起了“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复热潮后,剪瓷雕等古建营造工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目前,沈氏家族拥有8支剪瓷雕创作团队,从业人员近百人。仅沈振泽所在的诏安县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每年承接的大型古建工程就有近10个。
这几年,剪瓷雕艺术还吸引不少国内外友人前来参观。沈振泽带着大家爬屋顶,惟妙惟肖的剪瓷雕让大伙儿惊叹不已,而翻墙爬壁也着实让人费劲。总不能每次都上房吧?
沈振泽决定尝试改变。他找来陶瓷板等材料作为底座,创作“迷你版剪瓷雕”。一幅剪瓷雕装饰画作品上,雄鹰扑腾着翅膀,用手一摸便能感受到它的苍劲有力。
“剪瓷雕一直在屋脊上,远离人们的视线,而工艺品却可以放在手上把玩,非常方便。它的售价在50元~2000元之间,销售渠道多为旅游团集体定制。”沈振泽表示,目前新产品开发尚未走向量产。
每逢暑假,沈振泽还会接待不少前来研学的学生。10人以下的团队体验,沈家不收研学费用。“我们也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传播传统文化。”沈振泽说。
38岁的女儿沈炎玲如今已是沈家剪瓷雕第五代传人。她正尝试着用剪瓷雕手艺制作卡通人物等新作品。作为父亲的沈振泽明白,女儿努力开发一些衍生产品,只是想让古老的剪瓷雕能创新发展,更好传承下去。
不过,无论是传统瓷雕还是新一代产品,剪瓷雕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剪贴工艺。这一点,父女俩的认识是一致的。
7月初,诏安县沈氏大宗祖祠的修缮告一段落。当脚手架被拆除时,残破的屋顶已焕然一新。沈振泽的古建团队又计划着承接新项目。回望人生,沈振泽说,或许这就是最幸福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