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7月1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林鑫燕 雀寿青)1日,正值“七一”建党节,由莆田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15名大二学生组成的非遗文化传承社会实践队,通过拜访民间非遗手艺人、体验学习非遗技艺、参观木雕艺术馆等多样形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像我这样,四个手指分别握住不同的线,注意区分手线和脚线,放线时要一张一弛,才能做到动作自然⋯⋯”1日上午,在城厢区华亭镇后角村,提线木偶民间艺术家、木偶技艺非遗传承人许淑阳拿着家里的“状元”角色木偶人,手把手演示操作,指导莆田学院“拾遗”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练习木偶提线技艺。
提线木偶戏是莆田市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在举行节庆活动、香客许愿还愿、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时表演。莆田提线木偶戏流行于全市各地及其兴化方言区,其流传历史比莆仙戏更早,因而提线木偶戏也被称为莆仙戏“戏兄”。
在许淑阳家中,入目的各类提线木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她搭起架子,现场为学生们讲解木偶戏知识,并进行了一番生动风趣的表演。状元走路威风凛凛、老头行动步履蹒跚、枪仙耍枪丰富多彩⋯⋯实践队成员们连连拍手叫好。“非遗文化是地方文脉的延续,也是我们心中浓浓的乡愁。”实践队队长吴红说,在敬佩提线木偶传承人的同时也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便是非遗之美。
“木偶很笨重,学习的过程有点枯燥乏味,需要耐心和坚持,不是一日之功,生旦净末丑,每个木偶都要好好去学习,这是艺术的传承。”活动现场,大学生还聆听了非遗传承人与木偶戏结缘的点点滴滴,感受老一辈手艺人的宝贵精神。许淑阳表示,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九分热爱、一分天赋,正是满腔热爱才让她这些年坚守下来,得以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此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队成员感触颇深。实践队员陈艺强说,通过观看传承人的木偶表演,亲自体验和操作提线木偶,感受手指一提一钩,木偶人一频一步的艺术魅力。“许老师对木偶的热爱与坚持深深感染了我,暑假回到家乡后,我将继续探访非遗文化,了解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
当天,实践队成员还参观了莆田市春晖木雕艺术馆。该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大国工匠郑春辉于2010年创建,面向壶山兰水,背靠凤凰山麓,集展览展示、文化旅游、研讨培训、传承创新等为一体,是莆田市首家民办木雕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闽乡多锦绣》⋯⋯馆内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据悉,为探寻深远厚重的八闽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行动自觉,莆田学院“拾遗”社会实践队还将参访历史文化街区、制作非遗宣传视频、为农村孩子讲述非遗故事、指导小朋友进行非遗手工体验等,通过“大手牵小手”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