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单霁翔:文明无问西东,开放方能互鉴 | 闽声
2023-06-26 10:49 闽声

单霁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故宫学院院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来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单霁翔

 

耿直单院长,

上世纪的公派日本留学生

2022年,国家航天局公布了3位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他们分别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中国航天员王亚平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单霁翔,58岁走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岗位,曾许下“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承诺。任职七年间,单霁翔走遍故宫九千多个房间,带领故宫扎扎实实实现改革,让古老的故宫鲜活起来,让年轻人爱上故宫文化。


单霁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特约嘉宾莅临福建福州,走进福建医科大学校园

除了大众熟知的“故宫看门人”“耿直单院长”“航天形象”标签外,单霁翔还是一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派日本留学生,“当时工资才40多块钱,一年要1万块钱,我留学4年就要4万多,国家拿出了这么珍贵的外汇培养我们。”1984年,结束四年留学生涯后,很多留学生选择留在了日本。“一天都没有犹豫,我就回国了。”单霁翔说,“我觉得就是有一种感恩、报恩的心理。”这种感恩之心,贯穿于单霁翔的生命中,融入到他的血脉中。“国家培养了我,我要不断来报答我的祖国。”

20234月,单霁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特约嘉宾莅临福建福州,走进福建医科大学校园,与学子们共同分享《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讲座伊始,单老回顾了去年二十大报告中,八次提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重大课题,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疫情三年,各行各业经历了凛冬般的洗礼,但今天依然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激励人心,不懈努力的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究其根本,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文化需求,高质量发展对发展路径进行改变,最终实现加速城市化的发展的目的。

文化遗产保护,

让遗址有尊严地走进世遗

在单霁翔看来,有很多方式可以讲述中国故事。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是申报世界遗产。他认为,每一项世界遗产都具有全世界意义上的“突出普遍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所以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事业就能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就有机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谈及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说中国在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相比较欧洲和其他国家,彼中国的文化遗产数量为零。两年后中国以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泰山6申遗成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巨大冲击和改变从中国泰山之后后,世界遗产分类衍变诞生了第三类,即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此后20年,中国的名山大川陆续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

2019年良渚古城申报成功之时,中国超越了意大利成为全世界拥有世界遗址最多的国家,回顾遗址抢救保护过程中,现场的杂乱建筑、水塔等将遗址压得面目全非,经过三年迁移、整理、改造,文物工作者们在良渚抢救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五千年前古人水利工程得以重见天日,彻底改变了世界水利史。在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单霁翔第一次提出“考古遗址像公园般美丽”口号,旨在将国家考古遗址打造成公园的同时,恢复山形、水系、地形地貌和遗址曾经的风貌。

当年9月,单霁翔在山西参加一场“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时,现场一位国外官员发言说,“我们国家有五千年文明,比中国早了两千年。”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我们对外宣传得不够。”单霁翔说,轮到他发言的时候,良渚古城遗址实证列出,以此将中华五千多璀璨文明呈现给世界各国嘉宾。会后,那位官员专程向单霁翔表达了感谢。这让单老每每回忆至此,都不禁感慨:“所以我们要更多地讲好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故事。”

衡量文化遗产是否得到恰当的保护时,单霁翔列出了他心目中的三条标准:第一,文化遗产应该拥有尊严,在人们心目中不是破破烂烂、影响环境以至于应该被拆除的对象;第二,应该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吸引政府及各界重视,加大保护投入;第三,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该惠及更多民众的现实生活。

故宫掌门人,

向世界介绍好中国 

几年前,中宣部和国新办为单霁翔颁发了“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证书。疫情

因为出门时间少,他把准备多年的很多资料都整理成了18。除了学术之外,单霁翔尝试用叙述的方式写作,《我是故宫“看门人”》《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万里走单骑:老单日记》和《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等,无不用大众能接受的语气和口吻讲述“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不少作品甚至出版发行到海外。

除了传统写书,单霁翔分析时间碎片化的当下大众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年轻人接收信息的习惯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文化遗产想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就要“接地气”。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第一年点击量高达9000多万,第二年破亿,很多年轻人愿意看。在这种思路之下,单霁翔主动带领全国博物馆录制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开始很多博物馆馆长都很犹豫,他们给我打电话说,咱们真要做综艺节目吗?结果节目播出之后,反响非常好,从第二季开始很多博物馆主动要求参加。”

后来,笑称与几位嘉宾组成“布鞋男团”,创办了《万里走单骑》这个节目,走万里路加大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我是规划师》《新生万物》《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也应运而生,广受好评。而在这股潮流影响下,很多电视台也开始将目光投向“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回顾这些年来传播中国故事的经历,单霁翔认为,一种好的讲故事的方式是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

“文明‘无问西东’,开放方能互鉴。”单霁翔说,“我们既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我们。所以我们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