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福建非遗的高光时刻
2023-06-09 17:53 闽声


流传千年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如何打造出征服海洋的大国重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莆田木雕,蕴藏着怎样的中华文化精髓?被称为“南派布袋戏”的晋江布袋木偶戏,与现代机械创新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福鼎白茶的无限创新应用,我们又能窥见怎样的中华智慧?

4月22日20:00黄金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首站走进福建,开启令人心动的福建非遗篇章。

福建省有14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名符其实的非遗大省。

在这些令人惊艳的非遗宝藏中,一方水土独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质得以尽显;跨越千年的非遗技艺,也并未尘封于历史,而是在这片“山海画廊、人间福地”上描绘出了璀璨的新时代画作。

本期封面故事,就让我们随央视视角,打卡福建热点非遗项目,体验多彩福建非遗文化,感受地道闽地风情,一同见证传统非遗的“高光时刻”。

1/

莆田木雕:

以刀为笔,以木为卷

文|程香 摄影|陈力雄

首个亮相《非遗里的中国》的非遗技艺是莆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春辉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这件历时近4年创作的大型木雕作品,创造过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木雕”。“精微透雕”技艺下,原木上的纹路纤毫毕现,移步成景,栩栩如生。通过微距镜头展现了精微透雕技法的高超之处,也借由互动体验深入解读莆田木雕的历史演变和创新发展。

莆田木雕最大的特点,是以刀为笔,以木为卷,赋予静止的木头无限的活力,在方寸乾坤中映照千年家国山水。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唐初,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宋末元初,莆仙所雕刻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已经相当精妙生动;明代,莆田开始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等。

2/福安造船:

造船于闽,向海而兴

文|程香 摄影|陈文勤

造船于闽,向海而兴。传承千年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成就了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也缔造了新时代的百舸争流制图、调艌料、打灰、艌缝从一张看不到线条的老船图到一幅精密手绘福船图纸其背后是世代传承的中国智慧,也是纵横四海的民族豪气。

千帆过境,扬帆起航。在《非遗里的中国》,舞者们化身福船航行的千姿百态,尽显逐浪潮头的勇气与坚毅,在木雕的“微观世界”,廊桥起舞的少女、港口搬货的船夫、酒馆欢聚的少年,明清运河沿岸的生活之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3/莆仙戏:

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文|程香 摄影|陈力雄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唱出来的乡音,让乡土方言有迹可循,一种是丰富的肢体语言,《非遗里的中国》莆仙戏一舞一曲,一技一景,诠释南戏之美,“处处戏台处处秀”,节目组以技术赋能,让非遗“潮”起来。

节目的互动叙事手法唤起了人们体验、探究莆仙戏的兴趣,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走近莆仙戏、了解莆仙戏、热爱莆仙戏。这可能正是节目的意义所在。

4/

九鲤灯舞:舞龙弄九鲤

文|亭书 摄影|蔡昊

源于唐,盛于明清的九鲤灯舞,已有千余年历史。灯舞流传于莆田市黄石镇一带,是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寓意吉祥的节日舞蹈。其表演程式是把龙的首、尾、身各节和九鲤相互交融,在大鼓吹等的伴奏下,与莲花灯舞、扇舞等莆田民间舞蹈共舞畅跳。

九鲤灯舞以九种精致的鱼灯为道具而得名。不过,所谓九鲤并非九条鲤鱼,而是一蛟八鱼九种水族,九鱼之中,又以蛟为首,象征着吉祥如意,有“鲤鱼跳龙门”的民间美好愿望。

灯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深为群众喜闻乐见,是莆田正月闹元宵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主角之一。

5/布袋木偶戏:

十指演绎古往今来

文、图|浅墨

晋江布袋木偶戏属南派布袋戏,以泉腔(南曲)演唱戏文,并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剧目方面大量吸收提线傀儡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尺左右。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非遗里的中国》精彩一幕是:当机械臂遇见布袋木偶戏,精准、多角度地捕捉、还原演员的表演动作,扩充了和观众的互动空间。节目组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倾力打造,兼具技术美学与艺术演绎的非遗秀演呈现了福建省非遗的创新活力与无限创造力。

6/蟳埔女:

行走的花园

文|亭书 摄影|雾雨川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被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村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是一个靠打鱼和滩涂养殖为生的小渔村,蟳埔女又称“鹧鸪姨”和“蟳埔阿姨”。据说这里的居民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后裔,尽管历经几个世纪以来与汉人通婚,但还是保留着些许中亚遗风,蟳埔女服饰也成为闽南海洋文化“活的泉州文化标本”。

一簇簇鲜花戴在头上,像一座小小的花园……蟳埔女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头饰,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戴上5串到7串不同颜色的花环来庆祝,即便是寻常的日子,也不忘戴上两三串来装饰自己。

7/湄洲女:

青丝缆,竖髻帆

文|程香 摄影|陈力雄

湄洲女,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发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传说湄洲女的发饰是妈祖女神生前亲自设计的,具有典型的海洋生活特征,每个细节都对应着一艘船的不同部分──发髻是帆、发卡是桨、头顶的盘发是舵,束发的头绳是缆,两边的银钗是锚,以此来寓意一帆风顺、平安归来。

这个造型独特的发髻,后来亦被称为妈祖髻。

“盘发为海,插簪为桨,青丝做缆,竖髻做帆”,作为少数仍有“生命力”的传统发髻,妈祖美感独特,至今仍独具魅力,正是“行走”的非遗。

8/南少林武术(莆田):

金庸笔下的武学圣地

文|程香 摄影|陈力雄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一部《少林寺》让嵩山北少林寺名扬天下,但若不到莆田南少林寺,就不算见识过完整的少林功夫。金庸在其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提到南少林,小说中描述南方莆田少林下院的武功与嵩山少林是一脉相传的。

南少林寺位于莆田市九莲山,是一座跨越千年的传奇古刹,与嵩山少林同源一宗,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莆田民间传承流播,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共计60余种。民间以家传和师徒传承的形式,言传身教,并配合拳谱、刀法、棍法等经谱教习,传承有序,脉络清晰。

今年以来,随着莆田文旅经济的复苏,武学圣地南少林也频频举办各式武林大赛,重新释放活力走进大众视野。

9/宁德霍童线狮:

一拉一扯皆是学问

文|浅墨 摄影|栗子先生

蹲卧、跳跃、追逐、嬉戏……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断变换动作,三只线狮在台前动作灵活、憨态可掬。跟随街区的人群涌动,节目带观众欣赏宁德霍童线狮台前的精彩,还走进后台与表演者互动,体验线狮的操作技艺——线狮表演是“人、线、狮”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不仅要有体力拉扯绳索,且还要兼顾团队间的默契,一拉一扯皆是学问。

霍童线狮表演,依附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线狮由竹、木、藤等多种材料制作,铺以丝绸布等装饰,体形较大,由数条较粗的绳索系在狮子身体各处,另一头穿过狮棚(表演台);舞狮者由十余人组成,按照不同的节奏、频率和情节需要拉动不同绳索控制狮子,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和神态,及各种不同的生活习性。

10/雕版印刷:

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文|程香 摄影|任家灵

位于福建省西部与江西接壤处的三明和龙岩不仅是闽西客家人的祖地,也是历史上文人辈出的文化之乡。这里隶属于古汀州府,曾经诞生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隶书大师伊秉绶等书画大家,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孕育了中国传统的造纸业和印书业。

三明市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是我国著名的竹纸——玉扣纸的原产地,当地的木活字印刷术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而龙岩市连城县的四堡则是清代远近闻名的雕版印书业的中心。

雕版印刷技艺凝聚着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传统工艺,是我国雕版印刷技艺的杰出代表,连城县四堡乡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福建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发达的省份,连城县四堡镇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坊50座,还有众多的古雕版、古书籍、古印刷工具等珍贵文化遗产,被称为印刷与出版史上的活化石。

“在鼎盛时期,四堡所印书籍不仅行销全国,还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国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马力表示,近年来,各类文创产品方兴未艾,雕版印刷正借此风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入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11/软木画:

即将消失的福州记忆

文|程香 摄影|任家灵

福州软木画起源于1914年。当时,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德国带回一幅简单的风景画片(类似圣诞贺片),交给福州工艺传习所的雕刻师傅陈春润(外号“牛仔师”)研究仿制。陈春润与木雕艺人吴启棋、郑立溪等研究,发现该画片所用的材料,与“软木”相似,遂找来软木,以利刀切成薄片,切刻出细小的树木、花草、亭台等零件,粘贴在衬纸上,做成简单的贺年片。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软木画手艺人向平面多层(半浮雕)改进,参照宋代山水画形式,制作成为玻璃镜框的软木画挂件,丰富了软木画的表现形式。福州西园村曾经是软木画之乡,当时家家户户都会软木画手艺,并热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令人唏嘘的是,到今天,“软木画”大师都相继封刀了,只有吴氏第四代传人吴芝生不愿意放弃,仍然带领几位艺人苦苦经营。非遗的传承断代,迫在眉睫。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