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档案馆全貌
展厅浓缩了三明发展史
面向社会征集的苏维埃时期的结婚证
档案库房
市民在查档大厅里查阅档案
红色之根、工业之基、文明之城……历经历史积淀,三明形成杂糅多元、丰富精彩的记忆宝库。这些鲜活珍贵的记忆,并没有在时光中湮灭,而是被静静地收藏在档案馆里——
1963年成立的市档案馆,数易其址,而今落户于生态新城金桥南路。从面积狭小、设备陈旧、库房饱和的旧馆,到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的新馆,市档案馆走过的路,也是城市记忆的脉络。
“6·9”国际档案日前夕,记者来到市档案馆(档案数据中心),走进这个时光互通的新空间,探访这座三明记忆宝库。
查阅大厅更宽敞 主题展陈常更新
新馆建筑外立面以藏书阁作为装饰设计,隐喻着典藏文库建筑的身份。
外形赏心悦目,馆内更有乾坤。新档案馆共9层,包括档案库房、业务技术用房、对外服务用房、办公区域等诸多分区,汇集档案征集接收、保管保护、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等诸多功能。新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库房面积1.1万平方米,可保存档案200万卷。
馆内储藏有我市明清时期民间契约文书6000多份,民国时期档案3586卷,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15万卷册(件),其他载体档案3万余件、资料2.8万册。
2022年底,市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已100%完成数字化,为下一步建设“数字档案馆”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档案工作正从传统方式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变。大楼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安防监控、环境管控、消防报警、语音播报等系统的高度配合,构建了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安全体系,档案从进馆、消毒、入库,到保护修复、调卷归还、整理编目,都得到了更精细、专业和智慧的呵护。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市民和档案连接的“桥梁”——档案查阅服务大厅。
从旧馆需登记身份信息、查阅需求,到新馆自助机上轻轻一刷身份证件,输入查询内容,就能匹配电脑自助查询。这里的查档环境,便捷舒适。
信息技术科负责人傅道炜介绍,档案查阅大厅将配置10-15台普通或具有触屏功能的查阅电脑,方便市民多种查询需求。
当然,不会使用电脑的老年人也不用担心,档案馆提供一对一的全程服务,保证查档温馨服务到每一个人。
下一步,信息技术科将进行资料聚合工作,对已数字化档案进行全文识别,将相关内容聚合。同时建立档案信息网,上网基础性、可公开的部分档案内容,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对想得到的档案内容进行查询,确定后再到档案馆查原件,确保“只需跑一趟”。
若说查阅大厅连接了市民与历史,那么展厅则是历史的展示窗口。步入展厅,犹如畅游在时代长河里。工业之城的崛起、小三线的支援情谊……展厅里的照片、档案、实物见证城市的过去,呈现城市的现在。它们,正静静躺在展厅里,发出历史的余音。
作为对外服务空间,新馆二、三楼新增展厅3000平方米,还创设多媒体教室,在这里可聆听讲座,体验文化社交等档案文化。
“近期,我们将在展厅入口处摆放高度还原的麒麟山麒麟。”编研开发科副科长陈琳说,麒麟山是三明的地标景观之一,以麒麟为引子,带领人们了解这座城市沉淀的文化历史,再适合不过。
科室功能更齐全 丰富三明记忆库
记录历史的痕迹,同样也要收集历史的碎片。为了担负起这项使命,迁入新馆后,一个全新的科室应运而生——征收鉴定科。宽敞的办公环境,为日后征集而来的珍贵史料提前腾出了“新房”。
这天,科室临时负责人郭平正一丝不苟地整理前段时间刚征集来的数十件苏维埃时期的档案——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结婚证、残破的军人信件,还有荣誉布章、军事捷报……“这些宝贝,一定已经在市场上流转了许久,才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摊开这些史料,郭平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平铺着放进透明包装袋,并在标签上标记好物品名称,逐个贴好。
为了保护和抢救散存在社会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资料,2015年起,市档案馆开展向社会广泛征集珍贵档案的工作。文书契约、照片都是历史的重要载体,摄影家、收藏家等群体更是重要的征集对象。市档案馆还积极向上争取经费,邀请专业技术专家对征集来的珍贵档案开展修复工作。
“大家在展厅看到的那些照片,多数是通过征集才进馆的。通常我们编辑出版档案专题汇编,策划一些专题展览时,都需要向社会大众,尤其是摄影家协会征集照片。”郭平介绍,随着征集工作的进展,近年来档案馆馆藏的照片张数从5000张已增加至30000余张。
除了征集,科室还承担着鉴定档案的重要任务。鉴定,包括鉴定档案的珍贵程度以及档案是否公开。郭平直言,这项任务难度极大,也制约着档案的科学管理,如今,电脑智能化鉴定广泛推行,既提高鉴定效率,又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度。
随着库房容量的增大,保管利用科科长范崇济看到了增加档案馆藏的希望,“从前,馆藏有限,门类有限,储存较多的是文书档案。如今有了更大的空间,数字化工作也已成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档案进入到档案馆中。”
档案数字化是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转型的必经之路,能恢复档案材料模糊褪色的字迹,对污损残缺照片档案进行修复,有利于档案原件的保护。如今,市档案馆要求新进档案需要做好数字化后再入馆,便于后续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形成档案信息库。
馆藏档案不断增加,新馆是否也会有放不下的那一天?范崇济告诉记者,市档案馆接收永久、长期(16-50年)或定期30年的档案。其中,长期和定期30年档案,都要进行到期档案鉴定,无需继续保存的档案将进行销毁。
档案、史籍,记录着文明演进,而人是重要的见证者。除了广泛接收文书、专业档案,积极主动征集珍贵文书契约,档案馆还着力于挖掘新的历史记录。在9楼,增设录音录像室,邀请历史事件亲历者,通过专业的录音录像设备,不仅记录有关历史的文字,更是记录下亲历者的真实情感,让历史故事有声色,更有“血肉”。
你所不知道的“搬家”过程
搬一个家尚且费不少力,更别说偌大的档案馆。档案作为最重要的宝贝,其保存、保密条件,都是迁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迁馆前,档案馆工作人员要先对馆藏数量进行摸底,但是问题接踵而来,数十万卷的档案即使打包好也无地可放。重回密集架才是最佳的选择。
工作人员按照密集架内径尺寸,定制了近4000个打包箱。这些箱子运送到新馆库房后,采用“回字形”摆放方式,方便后续消毒归位。
在库房门口,几位工作人员正将打包箱内的档案取出,装入塑料袋内,送入消毒机内,采用真空充氮消毒法消杀后,再放回密集架。库房中的档案已有三分之一完成消毒归位工作,剩下的两个月内也将完成。
档案的摆放也是一门学问。密集架上的档案摆得越满,看着越舒适,但实际上不能这样。每个单位的档案后,都要预留位置,方便后续新进的档案有存放空间,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单位间,要预留20年档案量的位置,多则上百格,少则一两格,依具体情况而定。” 范崇济说。
范崇济回忆道,搬迁档案的三天半时间内,消防和交警同时出动,确保搬迁一路顺利。交警作为前导车,处理道路拥堵等紧急情况,方便档案及时通过。消防行政车跟随,随时应对火情。档案则由邮政机要通信车辆运输,确保在最短、最快、最安全的环境下让档案入住新家。
档案入新家,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市档案馆正以崭新的姿态,迈上新征程……
(本文部分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