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劳动课”的形式大于内容,无非是孩子们的“发呆课”,内容乏善可陈。但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却特别喜欢劳动,人人还都有一双“巧手”,能出入厨房做美食,能绘制英语绘本,还能把陶土“捏活”做成模型。
如何让劳动课程入脑入心?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给出了一份优秀“参考答案”。学校以“和文化”为办学思想,打造“和衷管理、和美空间、和礼德育、和合课程、和乐课堂、和进队伍”。趣味化的劳育课堂基于“浸润式”德育特色,以“三心”为抓手,即活动设计“走心”、活动过程“润心”、育人成效“养心”,让德育活动浸润于心、外化于行。
人人都是“小厨神”
劳动课程超“有料”
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厨房小当家》节目走进了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在校内选出500余位“小厨神”拍摄厨艺微视频,在央视少儿频道APP上播放,获得了8.4万点击率。遴选阶段,节目编导们伤透了脑筋,因为“真的很难割舍,每个孩子都太优秀、太可爱了”。
人人都是“小厨神”的成效,得益于学校自2020年起开启的“厨艺教育”,既分阶段开展持续性的项目式学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四年级开展的“早餐小厨养成记”——为全家人准备一周的早餐,献礼“十周岁”。“下厨”说起来简单,小早餐里可有大学问。下厨前,学生首先要进行“食”情调研,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了解家人的饮食喜好与健康状况,制表绘图,拟定多种膳食方案和早餐组合,再深度分析可行度,既提高了生活自理技能,还培养了创造力。亲自下厨,方知劳动不易、粮食可贵,孩子们明白了成长是感恩,也是担当。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劳动教育课不局限于锅碗瓢盆,还尤其注重家校联动。去年开始,学校推出“爸爸开讲了”系列活动,邀请289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爸爸开设延时课堂讲座,叠“豆腐块”被子、修理家电、“财商”学习……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和能上手的实践,共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凌霄少年。
变身小小“巧手匠”
成为中华文化“代言人”
中华文化灿若星河,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智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可要向外国友人解释“冬至”节气,光靠三言两语很难说清,但在扇面上图文并茂地绘制落雪、汤圆、饺子和梅花,再用英文解说,节气就变得形象起来,这个创意就诞生于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今年,学校第21届英语节一改传统的英美文化赏析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涵养文化自信,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看似高难度的任务,在劳育的融入下变得接地气。
在历时三周的英语节里,1-6年级的“巧手匠”们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彩泥版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扇面、英文绘本等都出自学生之手。通过制作这些精美的作品,同学们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再用英语分享创作灵感与文化故事,“中国故事”的传播来自口中,诞自手中。未来,学校将以本次英语节为经验,深化开展“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培养中华文化“代言人”。
学校名片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84年4月,前身为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2002年9月经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2003年三区合并后隶属思明区教育局,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校”“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首批教改基地校”。学校突出英语学科特色,坚持小班化分层教学,聘请外籍教师,每年举办“英语节”“英语沙龙”“走近英语国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