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漳州
标题图
朱熹陈淳与漳州龙文隔空对话——漳州尝试将省级非遗创造性转化为文艺精品
2023-05-10 22:14 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5月10日讯(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林聪华 文图)5月10日下午,一场精彩的闽南语音乐情景剧《朱熹陈淳与漳州龙文隔空对话》在漳州市龙文区文化中心上演,引起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是龙文区首次尝试将省级非遗项目《陈淳传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艺精品。

漳州人陈淳系“朱门高弟”

朱熹,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漳州是朱子在福建主政的唯一城市,知漳期间,朱子兴教育才、整饬吏治、体恤民瘼、移风易俗、首印“四书”,给漳州带来了政治经济改革的先进理念,推动了儒家礼仪文化在漳州的传播,漳州由此成为闽台理学重镇。朱子在漳州的一大收获即发现陈淳。

陈淳,南宋理学家,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今漳州龙文人,是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其两次受教于朱熹,得“下学而上达”的指引,终成为影响一方的理学家,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著作有《北溪全集》。

作为“朱门高弟”,陈淳不负师望,阐明义理、讲学严陵、授业漳南、卫道师门,代表作《北溪字义》阐述程朱学说最为精辟而有系统,为人们理解朱熹哲学理论思维起到教科书的作用,也为传播朱子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有“东亚第一部哲学辞典”之美誉。

在漳州 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陈淳的传说,如“北溪好字画”“画山猫”“嫁妆三大张”等,2022年,《陈淳的传说》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是朱熹治学理政生涯中的重要一站,有‘紫阳过化、海滨邹鲁’之美誉。”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朱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闽南日报社总编叶明义说,近年来,漳州市重视推进朱熹陈淳文化研究,全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提升漳州的文化厚度。

尝试将非遗转化为文艺精品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时代风采,面对着这样一道历史和时代意义的“考题”,作为“陈淳故里”的龙文一直在探索。

“陈淳是漳州龙文本地人,是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由于之前宣传不够,但是却还有许多群众对他不大了解!”《陈淳的传说》的非遗传承人、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郭耀梅说,所以从两年前开始,她就是构思将朱熹陈淳的故事,搬上舞台,于是就开始创作剧本,其间经过多次的修改,并经过将近半年的排练,最后得于亮相,

《朱熹陈淳与漳州龙文隔空对话》讲述的是,公元2023年,四个小伙伴在上学路上谈论北溪先生陈淳,琅琅书声动人心弦,老师奖励他们到云洞岩脚下听起陈淳传说。从公元1159年那个因为陈淳出生而改名的小村庄说起,到朱熹陈淳二人一见如故;再到北溪先生这位闽南理学的开创者和老师朱熹一起倡导移风易俗,使漳州从一个不识礼教的凡俗之地逐渐成为"礼义之邦”……现代师生讲述这一段旷古烁今的师生情缘,却也邂逅了一场跨越八百年的云洞岩团聚,朱熹陈淳看到今日龙文,发出由衷的感慨。

“该剧共三幕,分别以序幕、桃李初见、桃李再见、桃李芬芳,展现800多年前朱熹知漳情景,以朱熹陈淳师生情作为主线贯穿全剧,层层推出正大光明治国理念、爱国爱家爱漳州爱龙文的主题思想。”郭耀梅说,整场音乐剧以朱熹陈淳师生情作为主线贯穿全剧,层层推出正大光明治国理念、爱国爱家爱漳州爱龙文的主题思想。

据悉,下一阶段,龙文区有关部门还将征求一些专家、学者、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对此剧进行打磨提升,争取打造出一幕文艺精品。

北溪风吹桃李芳——评音乐情景剧《朱熹陈淳与漳州龙文隔空对话》

区政协文史委 沈少辉

音乐情景剧是一款当下流行的舞台艺术,主要体现在剧情、表演及音乐乐章之间的高度契合,兼容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于舞台。龙文区原创的闽南语音乐情景剧——《朱熹陈淳与漳州龙文的隔空对话》,正是以这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致敬宋代漳州的两位大儒:一位是理学宗师朱熹,另一位是龙文的先贤——北溪先生陈淳。

该剧攫取朱熹与陈淳在漳州的生活片段,以芗剧音乐元素为底色的音乐背景及闽南语对白,表现两代大儒在漳州的文化传承及传播,开启“紫阳过化”到“海滨邹鲁”的文明进程的序幕。该剧自2023年5月10日正式首演以来,成了龙文区在群众中影响颇大的文化热点,直播视频迅速向外传播,各方好评如潮。

这种新颖别致而又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其实也脉络清晰、根源深远。春秋《诗经》中的《风》,正采自土风民谣,而后由乐师击节而歌;源自西汉的乐府,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长歌行》《陌上桑》,直到南北朝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篇章,也是采自民间歌谣加配乐的模式,至今久久传唱;直到盛唐,许多著名诗人依旧对乐府恋恋不舍,于是留下《将进酒》《塞上曲》《兵车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纵观历朝历代的歌与诗,朝堂黄钟大吕的颂歌、士大夫们阳春白雪的大雅,固然自有其一席之地。但真正能深植于民间并枝繁叶茂的,还是那些源自真实生活情景的作品,它们雅俗共赏、活色生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唱歌册”在闽南地区民间非常流行。当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时,常见在一间编织渔网的小作坊里,一群老奶奶围坐着,一边埋头织着网,一边侧耳听着“歌册”。在她们中间,坐着一位断文识字的老奶奶,一手执着泛黄的“歌册”,一手指着的歌词,七字一句、似唱似读,忘情地唱着读着。神奇的是,那群目不识丁的老奶奶居然都听懂了歌中的故事!她们会在某个节点上稍作停顿,七嘴八舌评论几句、唏嘘感慨一番,再抹一把眼角的泪水,然后继续听歌、继续埋头编织。

无论是《风》、《乐府》还是闽南的“唱歌册”,放在当下不也是一出出活色生香的“音乐情景剧”么?《朱熹陈淳与龙文隔空对话》一剧三幕,前两幕选取陈淳拜师和朱熹家访两段生活场景,在音乐和闽南语对白中从容展开。剧情没有“沦陷”在大师们的学术文章领域,而是四两拨千斤,从而折射和衬托出先贤的学识、风范与情怀。最后一幕,让“今日龙文”与八百多前的圣贤隔空对话,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龙文的前世今生,了解这方水土曾经的文明符号。

剧中,我们得知北溪先生的《启蒙初诵》,竟是家喻户晓的《三字经》母本;古代“高考大纲”《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原来曾是我们漳州的“市长”;真实与真性情才是“真圣人”;《有福气三大箱,无福气三大张》的故事蕴含着玄机,巧妙地渗透了“尊重文化则多福,不尊重文化则少福”的不俗理念。

文明的曙光没有特定的形质,它温暖、亲和、耐心,从不同的角度锲入并照亮每一个角落。而借着光亮前行的人们,将从中认知善与恶、分辨正与邪、感受美与丑,学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及灵魂的归依……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八百多年前北溪先生陈淳出生时“百草皆香”并非只是一个传说,而且还是一个预言。因为八百多年后,在科技发达、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北溪之风的吹拂,领略到北溪两岸的芳草鲜美、桃李芬芳。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