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屏山时评:水仙茶传承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3-05-05 15:43 福建日报 原创

    精彩观点:老工艺最初都是小农经济、小作坊经济的产物,只有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既保持其本质,又持续提升技术、工艺和质量,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在历史长河里,八闽大地涌现的老工艺众若繁星,但能传承光大的,无不凝聚了一代代老工艺人胼手胝足创业的心血。如今,不少老工艺早已走上了工厂化生产,创出知名品牌,畅销于国内外市场。我们应当常常回首走过的路,从中汲取精神、技艺的营养,获得前行的力量。同时,也要看到有一些老工艺仍藏在深闺名声不显,亟待传承光大,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观赏黄坑、生态溪源、麻沙楠木林等景区的美丽风光,体会考亭朱子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底蕴,重温太阳山旧址的红色故事……今年“五一”假期,南平市建阳区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在观景之余,还可以吃特色美食,品水仙茶,令人心旷神怡。

    水仙茶是中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颗明珠,如今已香飘万里,誉满中外。在水仙茶传承发展历程中,老劳模黄仁盛作出了独特贡献。水仙茶原产于闽北,早在1000多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建阳区小湖镇更是水仙茶的发源地,2017年小湖镇水仙茶获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该镇特产“小湖三宝”之一。然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水仙茶仍然粗放种植,名气不大,产量不高。1956年,57岁的黄仁盛带领耕山队来到小湖镇楮林山开荒,5年开垦茶园300多亩,并建设制茶厂,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黄仁盛先进事迹影响下,当年小湖公社成立了10多个耕山队,建阳县成立了80多个耕山队,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黄仁盛先后8次被评为省、地、县劳模,1961年福建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楮林山上不老松——黄仁盛先进事迹》和题为《革命的乐天派》的评论,尔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福建日报》通讯和评论。黄仁盛离世40多年了,但他种茶制茶的事迹,对老工艺的传承发展仍具有启示价值。

    从重温老工艺发展历程中汲取艰苦创业的精神营养。在历史长河里,八闽大地涌现的老工艺众若繁星,但能传承光大的,无不凝聚了一代代老工艺人胼手胝足创业的心血。黄仁盛上山开荒的年代,物资十分匮乏,工作条件辛苦,有的青年社员受不了苦而离开。黄仁盛坚守山上,每天从早到晚劳作,三餐还要自己煮饭,经常吃不上菜,只好拌盐开水吃。夏天,酷暑难耐,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呼啸,屋子嘎嘎作响。他精神抖擞,毫不丧气,不懈创业,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他的事迹感染了很多社员,耕山队又壮大起来了,收获的水仙茶、杂粮、药材也不断增多,楮林山由荒山变成了宝山。

    从重温老工艺发展历程中增强创新意识。老工艺最初都是小农经济、小作坊经济的产物,只有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既保持其本质,又持续提升技术、工艺和质量,才能得到长足发展。黄仁盛带领耕山队走上了科学种植之路,矮茶树品质更高,也好采摘,他从选择矮种茶做起改进种植方式,清明后注意防治病虫害,提高了茶青质量。为提高茶叶质量,社里决定在山上建茶厂,就地制茶,黄仁盛自告奋勇担负起工艺最高的筑炭窑工作,披星戴月搬石运土、筹备木炭,经过七八次尝试终于筑成炭窑,提升了制茶工艺。

    饮水当思源。如今,不少老工艺早已走上了工厂化生产,创出知名品牌,畅销于国内外市场。但我们应当常常回首走过的路,从中汲取精神、技艺的营养,获得前行的力量。同时,也要看到有一些老工艺仍藏在深闺名声不显,亟待我们去传承光大。把更多的老工艺做大做强,必能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