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导报
标题图
“五一”特别策划“争先者”|国家电网设备运检类首席专家严有祥:33载创新路 “电”亮万家灯火
2023-04-28 11:35 海峡导报 原创

在办公室里见到严有祥时,他穿着一件朴素的短袖衬衫,亲切地招呼记者坐下,言语间流露着谦逊。谈到电缆工程建设的话题时,他显得尤为热情,当场拿出纸笔画起线路图,细致地讲解着专业领域的技术。其间,不时有电话打来,和他商讨着接下来一周的工作行程。

这位看似普通的电力人,已深耕电缆运检一线长达33年。忙碌,是他的日常;敬业,是他的写照。

今年1月6日,中国电科院院士和首席专家评选结果公布,严有祥当选国家电网设备运检类首席专家。至高荣誉再次印证他在专业领域的出类拔萃,但却没有改变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带着对电力事业的热情,严有祥奋力奔跑在“创新”前线,朝着不断提升电缆专业水平的目标继续前行。

干劲十足

参与鼓浪屿海底电缆铺设

1990年,大学毕业的严有祥来到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开始了在电缆运维检修和技术研究领域的砥砺钻研。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份专注会带他走出怎样的一条匠心之路。“入职后,我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10千伏交联聚乙烯海底电缆铺设,这是当时国内少有的项目。”严有祥回忆,彼时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计划投运一条从厦门本岛到鼓浪屿的10千伏交联聚乙烯海底电缆,和一条充油的220千伏分段式海底电缆。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在激流与礁石的作用下,电缆容易出现破损,必须提前探测海床地形并填平,再铺设电缆、掩埋,工程难度很大。

▲严有祥指导青年职工开展专项红外测温

然而,无论是坐船出海扔沙袋、掩埋电缆,还是去取油样检测充油电缆的状况,亦或是画电缆路径图、探测故障点等琐碎的工作,严有祥始终充满干劲。在一次取油样检测中,团队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充油电缆中油的介质损失存在很大的向下峰值,猜测是油在交替过程中受到污染。严有祥本着严谨认真的精神,不断进行实验分析油的峰值现象,得出了油仍可以正常使用,电缆绝缘状态不会受影响的结论,避免了当时大量换油将导致的成本损耗。“也是这次参与实践的经历,让我深感技术研究人员的责任重大,我们要用智慧建设城市电缆,也要尽力为企业、社会降本增效,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严有祥说。

令他自豪的是,这条通往鼓浪屿的海底电缆顺利建成,并以极低的故障率平稳运营至今。

永不言弃

取得多项国内国际科技成果

2000年起,随着电缆在城市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厦门市新建电缆与原有架空线之间容量不匹配的问题显现出来。“能否借鉴架空分裂导线模式,对220千伏电缆采用双拼方式来提高输送容量”成了严有祥“日思夜想”的难题。

在当时,由于两根电缆间电流分配、相位差异等技术问题难以攻克,国内从未有过在高压等级使用该种敷设方式的先例。而需要敷设的220千伏电缆长达800多米,电压等级、电缆长度都是史上之最。“缺乏研究支撑,那就自己寻找答案。”于是,严有祥白天扎根现场,晚上扎进资料堆,深入研究技术难点,时常加班到凌晨。这样夜以继日的奋战持续了300多天,终于在2001年,国内第一条220千伏双拼电缆成功投运,城市电缆输送容量的一大难题得以解决。

30多年职业生涯,这股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精神早已成为严有祥的标签,一项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是对他最好的肯定。据统计,严有祥主持了“厦门±32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科技示范工程”等数百项电缆工程建设及运维检修,攻克了超高压直流电缆附件安装等20多项技术难题,先后获国家专利授权30项,获省部级及其他奖项40余项,同时创造数个国内第一。

高瞻远瞩

瞄准未来趋势开展技术研究

电缆如同一座城市的“大动脉”,无声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照亮万家灯火。深藏在电缆背后的艰辛,也唯有身居一线的人才知道。

入行以来,严有祥亲历了厦门市大大小小的电缆工程,对他而言,探测故障点是最为辛苦的环节。有时,为了找到一个小小的故障点,他和同事需要“上天入地”“上山下海”,通过各种仪器设备精准探测,得出各项数据后再将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才能找出。“虽然困难重重,但答案永远在现场等着我们,考验的是技术和耐心。”严有祥说。

正因如此,严有祥十分注重用“超前眼光”看问题,瞄准未来发展趋势开展技术研究。2001年,他提出监测系统的设想,率先在国内引进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实现了对电缆的温度监测和动态载流量计算,而该技术在近10年后才开始在国内普及应用。2007年,他带领同事研发了高压电缆护层绝缘监测系统,能够全天候监测电缆设备本体状态。2012年,他提出在电缆运维过程中采用多参量综合监测和机器人巡检等技术,大幅提升了电缆运维质效。2021年,他主持国家电网公司级科技项目“直流电缆长期老化及状态检测技术研究”,有效提高直流电缆运行状态评估水平……一项项突出的科研成果,推动着国内电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以身作则

激励年轻人探索未知领域

如今,作为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专家人才的严有祥,还常年承担着公司的专业培训任务,累计授课上千学时,参与开发技能教材等各类培训资源数十万字。为培养实用型科研人才,他担任厦门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着力让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带动一大批专业人才走上技术带头人岗位。

▲严有祥指导青年职工进行护层环流检查

严有祥告诉导报记者,这30余年他见证了厦门地区110kV及以上电缆长度从 10公里发展到如今的630公里,深刻意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对前沿技术与最新理论的学习。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参加尖端学术论坛,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关注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动向,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成果便与学生、同事分享交流。“我希望能将技术与经验传授给青年同志,也希望用自己对电缆事业的专注和热爱影响新一代电力人,以身作则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严有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未来,他仍会从事电缆运检工作,并带领团队深耕电缆管理系统的智能化转型,助推厦门乃至全国电缆事业再上新台阶。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