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仅是喝认知,更是喝自省。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两个人整蛊自己朋友,把干的黑木耳用东西捣碎,碎成小块,装成事先准备好的茶叶罐里,这样做的目的是等另外一个人的到来。这两人出损招的时候嘴里念念有词:“他不是天天说自己挺懂茶吗?就告诉他这是千年古树普洱。”
其中一个人说:“这能行吗?”他朋友一边装一边笑着说“你放心,没问题。”过了一会儿,这二位口中的朋友从门外缓缓走来,走起路来都不紧不慢,有些大师风范。看到院内两人在喝茶,马上两眼放光。
“喝的什么茶?”
“千年古树普洱。”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只见“大师”拿起茶叶里的干茶闻了一下,扔到壶里开始注水,边注水还边问:“水开不开?”出汤后,“大师”说:“看着汤色还挺好。”随即就喝了一口。
“大师”是这样评价的:“哎哟,一喝就是古老的味道!”
“有点这种什么感觉啊…….有点雨后清新的感觉。”
然后,他朋友笑问道:“雨后清新是什么味,就是新鲜的泥巴味,是吧?”
“大师”说:“对!”随即“大师”又赞叹道:“第一泡就这样了,真不错!”
然后,又泡了一泡。再听听大师怎么说的:“乡野气息浓郁,口感丰富,香气深沉,好茶!”
泡到这里,木耳因为吸水膨胀,把壶盖顶开,才露馅,“大师”脸上才露出来尴尬的表情。
虽然是段子,但是日常生活里不乏有这样的“大师”,如果泡的不是木耳,而真的是茶叶呢?
换言之,许多人对普洱茶的口感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只是把所知所听的好词好句都往上面靠,用的辞藻越华丽复杂,就在朋友面前显得越专业。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这可以理解。可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的道理何不用到茶叶上呢?对口感韵味没有清晰的认知,就是靠想象去喝茶,才闹出来木耳当成普洱茶的笑话。
日常交际已经很累了,两两知己坐在一起喝杯清茶,又何至于有什么人设包袱呢?
这样喝茶岂不成给自己添麻烦?
还有许多茶友在网络上也好,现实中也好,去争论古树茶口感。有些人就认为古树茶一定是不苦不涩的,另一批人就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两方各抒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实际上,去翻翻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并不复杂。是否是苦茶,与树种有关系,与工艺有关系,甚至与采青前后的天气也有一点关系。
苦涩与是否是古树也许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绝对不是最主要的那个,也就是说完全不能作为普洱茶的评判标准。对任何一款茶的评价,一定都是多方面的,不是某一个点,而是整体看下来多个点相互印证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
许多“大师”表面上很笃定的事情,其实听着让人忍俊不禁,如同上面的把木耳当成普洱茶来喝的事情一样,你觉得故事荒诞好笑,是因为他朋友知道这是木耳,你我都知道这是木耳,包括“大师”也知道是木耳,才会觉得荒诞。
如果把这个木耳,换成做旧当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茶,亦或是老班章、老曼娥、冰岛等等名山古树,再让这位“大师”把场地换到茶空间,穿上复古茶服,温文尔雅,娓娓道来,那还能保持判断能力的又有几人?
难道我们的茶文化是这样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
追茶的路上,其实是对艺术的不断深入了解,也是不断敬畏自然的过程。每一杯古树茶都是你与大自然交流的媒介,每一杯茶汤都是艺术品。滋味、韵味、入口、收口、汤感、余韵、体感、变化、喉韵、水路等等等等,你会感觉一杯茶汤那么的小,又那么的大,汤里的内容那么的浩瀚。
茶汤或绵软或穿透力强,滋味有鲜咸还有清凉,在一杯茶汤里流连忘返,在滋味中追求无穷无尽的变化,惊喜于茶汤,沉迷于茶汤,这才是茶里的文化,茶的文化在汤里,向内求内在才是喝茶人最好的归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雨爆发,大小溪水灌入黄河,黄河容纳这些水,就变得广大,然后便怡然自得,认为是天下最广大的、最有能耐的。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当大河抵达大海,河伯这才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不由得感到羞愧。
于是,河伯对海神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是听了许多道理,总觉得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于是,海神对河伯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世间万物,物体器量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没有穷尽,这是我理解的对于茶叶的最终追求。要把茶叶用某一种文化、固定服饰、固定空间,固定模式去冲泡它,用固定的话术,固化的思维去理解茶叶都是舍本逐末。
一款茶,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无论你用什么华丽的东西去包装它,包装冲泡的人,最终也改变不了茶叶本身的状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追求无穷无尽的变化,变化越是无穷,茶叶品质就越好;越是贴近自然,越是人为干预得少,包括取长补短(要追求茶叶自己本身的变化),茶叶就越自然而然。
反之,滋味清晰且很“冲”,变化不大,就会被视为不够好,因为它违背了中国人追求自然口感的精神哲学,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喝不惯英国人加奶喝茶饮,崇尚清饮,就是这个道理。
喝茶就是喝认知,就是喝自省。茶叶就是最好的老师,与自己对话,与茶叶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真实对话,与文化对话——文化在汤里,不在外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