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里银矿业于明晚期凋敝以后,几百年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冶炼技术和工匠精神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渠道和载体传承下去、发扬开来。比较典型的比如:楼坪的岩菇与药材贩运、官司的茶叶种植与加工、各村镇常见的炼铁及翻砂铸造、制作棕衣等。
网络图片
其中最特殊的产品当属东洋锅。这种精致优质而享誉四方的家用大炊具,由于产自东洋里从而被亲切地称作“东洋锅”。与上述其他产品相比,东洋锅包含的工艺相当繁杂,技术要求相当精细,可以说是由手工业作坊制造的准工业化标准产品。从清雍正年间在东洋里坂头村开炉铸第一口锅起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多年以后逐渐转行,时间跨度长达 230 多年,朝代更迭却从来无损东洋锅的盛誉。
这种由口碑形成的盛誉,首先建立在优良的品质上。东洋锅薄壁、精美、导热快、节省柴火而又耐用,甚至可以当做一件乐器,敲击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偶尔失手掉到地上,也不容易变形更不易破裂,所以广受家庭主妇们欢迎,当时闽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拥有一口东洋锅为荣。而这背后,是东洋锅创始人杨氏家族对品控的极端重视和执著追求,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对原材料从严遴选,对成品制定分级验收标准,从而把残次品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并绝不允许流入市场上。为了树立从业者对工艺对品质的敬畏感,铸锅场所还始终供奉着炉神“炉师傅”,以神的身份充当品管总监,的确是至高无上的而且卓有成效。不仅在铸锅之前要敬拜一番,祈求炉神护佑出产精品,而且每出品一百口锅立即举行庆贺和拜神感恩仪式,使敬质量如敬神的风气成为一种常态氛围。
网络图片
铸锅的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做锅模、制作车刀、筑熔炉和浇铸,而每一阶段又细分若干步骤与相关要求,必须具备过硬技术,严格遵守工艺要求,由优秀师傅带领三位合格助手完成一个班组任务。具体铸造细节十分繁琐,不宜在此详细描摹,特附录于文后供有兴趣者参考。
杨氏迁居东洋里铸锅第一代兄弟杨联万、杨联旦、杨联学与同族杨孙忠、杨孙作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带着铸锅技艺,从三明清流县杨源村一同来周墩坂头村的后坂置新家,开业铸锅。而有趣的是,杨氏兄弟本为三明人,身怀的技艺也从闽中先辈承学而来,何以到了东洋里后声名鹊起,产品畅销闽东北各县域,而于原籍并没有多大影响力?
这应该跟东洋里业已形成的人口流动频繁、习惯闯荡之精神以及行销模式有关。经过银矿业几十代的洗礼陶冶,东洋里人见惯了兴衰起伏,更养成了勇于闯荡、善于捕捉机会的心性,并通过来自五湖四海各色人等的竞争、交融与互相学习,造就了既能主动出门寻找商机,也能面对现实求变出新的精神风貌,从而在商业上创造性地形成一套巡回销售、以旧换新甚至以物易锅的“东洋里模式”,这种主动、实用而又灵活的行销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东洋锅的销售范围,促成了东洋锅声名远播。
可以说,正是杨氏家族始终不渝的工匠精神与“东洋里模式”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东洋锅持久而且广泛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东洋锅面世伊始即热销闽东北及更远地区,成为跨越两百年而备受推崇的名牌产品,即使与日本货(东洋货)相比亦毫不逊色。
网络图片
民国时期,“东洋锅”的产销网络加快展开,规模不断扩大。狮城镇的虎冈、坂头两村有约八十名铸锅工带领炉工、挑锅工和烧炭工等 1500 人,外出闽北诸县和福州地区办铸锅厂近百家。铁锅厂一般为春秋两季农闲时开炉生产铁锅,安排妥善并不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大的厂一年可生产铁锅 5000 余口,规模小的也可生产 2000 余口。这一时期,“东洋锅”的经营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特别是异地创业的成功,为周宁人后来的外出创业提供了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技工在外地落户,其余留在原籍的铸锅工仍然坚持季节性外出经营。1959 年“大跃进”过后,各地集体食堂陆续解散,农户需用铁锅的数量剧增,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使铸锅业又得到一次新的井喷式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后,遵循时代新的发展要求,传统铸锅开始向翻砂、铸造球墨铸铁、机件转变,东洋锅渐渐湮没无闻。
东洋锅已退出经济舞台几十年,但仍然深深留在闽东北老一辈人美好的记忆中,是周宁历史上未注册的地域性卓越品牌,丰富着东洋里到周宁一脉相承的银色文明。
东洋锅铸造工艺流程:
1. 做锅模
锅模要根据所铸铁锅的尺寸(通用口径有 1.6 尺、1.8 尺、2.2 尺、2.6 尺、2.8 尺、3.2尺),分别塑出一凸(模蛋)一凹(模壳)的模型。其原料为:白黏土(陶土)、炭只(熔炉废渣中尚未灰化的硬木炭颗粒)、纸筋和砂。做模前,先将黏土和纸筋捶打后拌和均匀,然后掺入炭只和砂,炭只和砂要分筛成粗、细、极细(粉末状)几个等级。
做模的程序分为背层和面层。制作背层,取同一尺寸的旧锅为样,在其上敷塑粗坯。凹模背上塑四个脚,供制作面层时翻转立于地面;凸模在背层口边沿向内设两个抓手位,供合模时搬动。凹凸模的锅底(俗称锅脐)设一直径四厘米的圆孔,供穿插车刀轴和注入铁水(凸模的圆孔在成型后要封闭)。背层敷塑过程中要用小木槌均匀捶打(俗称“催”)使土层密实,直至晾干。为了赶时急用,也可用文火烘培,烘的过程同样要捶打。晾干后,撤去样锅,并均匀挖设直径一厘米左右的散热孔,然后敷设面层。面层的原料与背层相同,唯炭和砂的粒径,逐渐精细。成型后,要用“车刀”校正弧度,修理定型。
2. 制作车刀
车刀由焊接在铁棒中间构成,铁片弧度和铁棒长度视锅尺寸来定。先用生铁锻打成宽约 4 厘米,厚约 0.4 厘米的弧形铁片(现代可用钢条和钢板),根据所铸铁锅的内外弧度,由铸锅师傅进行锉制成车刀。车刀的外沿车刮凹模的内弧,车刀的内沿车刮凸模的外弧。凹凸模之间的空隙要与锅壁厚度一致。修车刀是衡量铸锅师傅技术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3. 筑熔炉
熔炉为圆形直筒,高约 1 米,内径 0.7 米左右,筒壁厚 0.1 米。用黏土炭只筑成,分上下两截。上截为无底圆筒,下截为底座、炉膛。底座用铁锅焊三只脚为支撑;炉膛内腔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底部用炭只和黏土分层填筑。左右两侧分设风管接口和铁水出口。风管接口内的风道是熔炉的关键技术,由铸锅师傅制作,做好后即加盖,不许他人翻看。铁水出口在熔铁时,用有铁环的铸铁球塞紧缝隙用炭只黏土密封。膛壁与上截炉筒接口的尺寸与上截相同。接口用炭只和黏土封塞,修理时可移动上截进行修理。
4. 浇铸
锅模经过烘干,并备足铁料和硬木炭后,要选个好日子,备好香烛供品,在开炉前一天的晚上祭祀“炉师傅”(炉神),祈求保佑出好锅,次日才可开炉。每天分上下两班,轮流工作不得间断。所以一个铸锅厂要有 2 个师傅、6 个场下工,每班师傅 1 人,场下工 3 人。师傅负责用铁钩子把铁水出口的铸铁球塞钩出,以查看铁水成色,确定铸锅时刻;场下工 3 人,其中 1 人拉风箱(20 世纪 60 年代,改用鼓风机热风管),2 人负责安装锅模(合模开模)和加铁添炭搬运等杂活。
每次合模前,由师傅用特制的烟把(用马竿草靠近根部柔软的一节叶子在水中煮软后捶成细丝扎成)。蘸取烟灰膏均匀地刷在铸模表面,使铁水分布均匀。但必须一抹到位,重抹则易生气孔,不到位则会烫坏锅模。场下工将凹模仰放在地面上,再将凸模从支架上小心抬起放入凹模,旋转一下,使其完全扣合,再用两块厚木板(枋)四条木棍将凹凸模捆绑牢固,再行翻转,使凹模注铁孔朝上,平放地面。
出铁水时,由两位场下工用木棍夹住炉体向出铁口倾斜,把铁水倒入师傅手持的长柄铁瓢。师傅将铁水由凹模的注孔倒人,稍等片刻,场下工将捆绑的锅模解开,揭去凹模,师傅用铁钳将铁锅夹离凸模,放在预先挖好的凹形地面上,用拖把蘸上冷水在红彤彤的铁锅里抹一圈使其冷却,然后搬出。
每次开炉,一般是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师傅技术好、工作顺利,一昼夜可出锅 100 口,厂主即对师傅进行犒劳。
铸出的锅,如出现砂眼,即由师傅用铁垫片贴住砂眼外侧,再用小铁钻把砂眼略加扩大,然后选用铁珠(铸锅时撒落地面的珠体)嵌入砂眼,用对锤使力敲平,再抹上浸醋的铸铁粉末加以密封。出现严重纰漏则必须作为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