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四月天,无处不飞花。
在这个融融春日里,大美春色在青青茶园里,也在桌案一席间。
浮梁县大唐茶市
4月17日下午,30件茶道美席在江西浮梁县大唐茶市“靓装”登场,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这些都是“浮梁茶”茶席设计大赛的入围作品。
据介绍,“浮梁茶”茶席设计大赛,以“四季茶席的中国美学”为主题,是“2023中国•浮梁买茶节”的重头戏之一。
比赛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茶道艺术研究所所长郑宁,著名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院长林则军,著名油画家、中国油画研究院研究员黄海,当代著名茶人、国家级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中国人文茶道、人文茶席创始人、知名茶文化学者、研究员王迎新,知名茶文化研究学者、茶学博士后刘峰,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创始人静清和,南京正德茶文化研究院院长、商务部中国茶馆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任晓峰担任评委。
全体专家与《茶道》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光生(右一)合影
自开赛以来,共征集到全国各地的茶席作品300多件。比赛由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构成,初赛选出30件作品入围。
根据比赛规则,按照整体视觉效果、文化内涵、空间布局、创意呈现、器具与颜色等5项标准进行评判甄选。经专家两轮投票,最终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5名、铜奖11名、优秀奖13名。
大赛现场,专家们顶着烈日评选作品(吴仁明 摄)
此次活动由中共浮梁县委、浮梁县人民政府主办,浮梁县委宣传部、浮茶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茶道》杂志社承办。
活动主办方介绍说,此次大赛作为极具视觉美感和文化创意的中国式美学盛宴,让茶界及社会各界把目光投射到浮梁县,进一步发掘、展示浮梁茶的魅力,进一步打响浮梁茶及浮梁县的知名度。“古人用诗书画卷记录浮梁的美景,而现代人则可以茶、盏为映,藉由布置一方精美茶席,定格浮梁茶的美好瞬间。
╱ 专家点评╱
郑 宁
此次大赛的参赛作品总体水平都比较高。选手们通过一方茶席把艺术逐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去。布茶席不仅是为茶而布,而是要助推茶席在人们生活空间、环境中的运用,从而更加用心地去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今后这类活动再多办一些,让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普及、发展。
林则军
从入围的参赛作品来看,每个选手都很用心,茶席的设计,情感上皆有感而发,也体现了他们的艺术追求。比如,器物的色彩、摆件、场景、意境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而且,每件作品既有传统风格的延续,也有创新设计。而中国传统文化,正需要创新,希望有更多的茶叶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进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黄 海
一件优秀的作品,一定要能打动人。参赛作品中就有好几件触动心灵,让人印象深刻。茶席是为泡茶而布,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另外,大赛将赛场设在充满盛唐风情的大唐茶市中,给人沉浸式的体验,仿佛循着茶香穿越回大唐。
吴雅真
此次茶席设计大赛,许多爱茶人都很积极踊跃地参赛,而且很用心,这反映出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兴盛。从作品来看,不同的器物,不同的茶品,都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与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席主对茶的理解,异彩纷呈。
王迎新
参赛作品,贴合主题,选器也是围绕茶品展开。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许多作品不走传统路子,混搭更考验功力。但,也有个别作品,在色彩关系、协调性上稍显纷杂,毕竟茶汤色泽才是视觉中心,太花哨,必然弱化茶汤视觉美。
刘 峰
不同往届,本届比赛从茶席设计、茶品及器物选择,都有很多创新。参赛作品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跨界融合。尽管茶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但也应具有跨界思想,将艺术思维、实用美学融入其中。希望有更多“90后”“00后”运用跨界思维设计出更美的茶席,以茶为媒,以茶为礼,使之成为和平友谊的纽带。
静清和
整体来看,参赛作品都富有新意。但,个别作品是为摆茶席而摆,脱离了茶器本身的使用功能。一件优秀的茶席作品一定是“实用且美”, 美为实用服务。
任晓峰
较之往届,参赛选手的文化素养都有了很大提升,作品内涵也十分丰富。作品在色彩搭配、材质应用上,比较现代,与实用性也结合得比较紧密。
╱ 获奖名单╱
金奖
刘晓庆《无上清凉》
银奖
张清清《茉莉(莫离)本心》
严以茂《典雅之春》
黄 蓓《芬芳满》
张晨晔《漆栖》
林铭淑《人间四月天》
铜奖
吴仁明《茶与自然》
杨 波《春山可望》
王 新《新意》
余彦霖《泡浮梁春茶,从宜兴紫砂开始》
许梦莎 《丰收与凋零》
侯 丹《雅韵》
曹琬宜《人间烟火》
高昌翠《新芽》
李云超《重现》
黄子轩《白居易的下午茶》
包玲静《姑苏一席春》
全体评委与入围席主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