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13日讯(通讯员 林燕兰 文/图)传承传统技艺,传承非遗文化。非遗剪纸传承人陈巧华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的漳浦剪纸与教育结合起来推进校园,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近日,笔者来到漳州市漳浦县大南坂学校,刚进校园内,只见陈巧华的《漳浦两帝师》系列剪纸作品,整齐地屹立在校道两侧。该系列作品共有25幅,内容为蔡世远、蔡新叔侄二人的成长经历和主要功绩。在陈巧华的巧手与剪刀下,每一幅剪纸作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令人目不暇接。
陈巧华进行剪纸创作
1976年出生的陈巧华,福建漳浦人,是漳浦县大南坂学校是一名美术教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漳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漳州文艺家协会会员,漳浦县剪纸协会常务理事,漳州市剪纸传承人,第二届漳州市民间文艺十大名家。2023年被授予“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
据陈巧华讲述,1993年她在泉州师范学习美术专业的时候,当课堂上被老师提及到漳浦剪纸时,作为漳浦人的她,却对如何剪制一窍不通而感到惭愧。“2008年,当我5岁的女儿,主动跟我说想要学剪纸,我才有意识要去了解下漳浦剪纸。”陈巧华说,在送女儿去漳浦剪纸艺术馆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她也潜移默化,渐渐地被这种民间艺术所吸引。她开始去查阅、欣赏大量的剪纸作品,购买剪纸书籍,自己尝试着剪纸创作。
“了解剪纸后我就开始创作一些花鸟鱼虫的小作品,由简到难,由小到大,认真琢磨剪纸技艺,可能是自己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所以上手比较快。”陈巧华谦虚地说。基于自己不断学习和钻研,2009年剪纸作品《收获》就获得了全国“鱼文化”剪纸艺术大赛的铜奖,这次获奖对陈巧华激励很大,也让她对漳浦剪纸更加的喜爱。
2012年,陈巧华专门拜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老师,在陈老师的专业指导和沟通交流下,陈巧华的的剪纸技艺不仅提高了,还使她的剪纸作品更具有生活艺术气息化。2014年,她创作的剪纸作品《家风系列》,参加福建省举办的家风比赛,获了省一等奖。
在剪纸技艺上,陈巧华采用传统剪纸技艺,阳剪阴剪,明暗相得益彰,而且每幅作品都是不规则布局,构图却和谐又饱满共生,喜庆圆润,在不规则之中又很和谐。“生活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好的剪纸作品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呈现一种文化,我希望能通过剪纸的方式讲述漳浦百姓的故事,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陈巧华说。
陈巧华剪纸作品《家风系列——家庭和睦幸福多》
陈巧华一直醉心于剪纸艺术创作上,收获颇多,成绩卓著。她的剪纸作品《甜蜜蜜系列》《家风系列》《老俩口的幸福生活》《故乡的云》《穿灯脚》《光辉的历程系列》等作品,先后在全国、省、市、县的剪纸大赛中获得金、银、铜等奖项40余项。
声名鹊起后,陈巧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将剪纸渗透于生活各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她说,“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仅仅通过展示自己剪纸作品让大家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远远是不够的”。于是,2012年大南坂学校成立了校园剪纸社团,她将剪纸搬到课堂上。期间,为了更系统教学生们剪纸,陈巧华潜心研究,2018年编写了适合初学者的剪纸校本教材《巧剪》,并获得“漳州市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荣获二等奖。《巧剪》包含了剪纸入门篇、技巧篇、创作篇、装裱篇四部分,尤其是里面汇集一些简单的剪纸符号和基本剪纸技法,不仅便于学生了解剪纸,还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基本剪法后可进行自由创作,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巧剪》对于初学剪纸者的创作帮助是非常大的,这也弥补了课堂上无专门剪纸教学教材的空缺。”大南坂学校校长蔡友福表示,非遗剪纸课程进校园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养了强大的学生力量,也为我国传统优秀非遗文化的创新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融合教育的正确路径,只有这样的传统、融合和教育,才是健康向上的。凭着这份热爱与坚守,11年以来,陈巧华培养的剪纸学生及爱好者高达三百来人,闲暇之余也多次走进社区开展公益课和积极参与漳浦文庙日新斋义务传承剪纸等文化惠民活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陈巧华用自己的一腔热爱,使漳浦剪纸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让传统的文化之光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