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记者点击)补齐农机短板,“铁牛”好下田
2023-04-12 09:15 新福建 原创

上周,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暨现代农机促春耕活动在福安市举行,现场展出来自54家企业的120多台(套)农机具。除了无人农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黑科技”,电动轨道运输机等直击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痛点的新机具,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所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加速外流、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机械化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困境,引领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行动。数据显示: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3.5%,近5年平均增幅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但平均数之下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不同区域、产业、环节上,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从地区来看,平原地区一马平川,农机自然畅通无碍。反观丘陵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田块破碎、山高坡陡,大中型农业机械难有用武之地,小型机具又往往动力不足。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现象尤为常见。

此外,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存在产业与环节上的分化。譬如,水稻等主粮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是菜茶等特色经济作物则“无好机可用”;水稻耕作和采收环节高度机械化,但播种、育秧、插秧等依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根据地域特色、产业实际,因地制宜地补短板、强弱项。具体来说,要从研发端、推广端、服务端三向发力。

在研发端,我国虽然是农机具制造和使用大国,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部分高端机具主要依赖进口。破解创新堵点,关键在于让创新链连上产业链,引导农机科研院所与农机制造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研发我省农业生产实践中急需的智能化、数字化、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农机装备。

在推广端,得益于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我国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成果显著。未来,在保持政策稳定与持续的同时,更应该优化补贴结构,提高政策针对性。具体来说,要避免“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的方式,重点向粮食生产等重点领域以及丘陵山地等薄弱领域倾斜,以此撬动研发与应用积极性。

在服务端,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抓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千家万户提供耕种防收等“一站式”全程机械化服务,可有效解决农户买不起、不会用、用得贵等现实问题。近年来,福建各地还通过数字化赋能,创新探索出了“滴滴农机”、农机智能调度等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率。

当然,推进农业机械化,不能只盯着农机本身。品种是否适宜机收机采、田块是否便于农机作业、栽培模式是否与农机相协调,都影响着农机的应用效果。选育推广宜机品种、开展田块宜机化改造、推进农艺与农机融合……全链条协作配合,才能真正补齐农机短板,真正推动“铁牛”下田,现代农业装备落地。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