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清明|叹古巴耄耋老侨,回首亦无归乡路……
2023-04-05 14:19 闽声


图片


唐人街,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这里是在异国他乡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群居的心脏地带。这里的一切其实已经与中国的当下社会产生了巨大裂变鸿沟,但唐人街却又是华人在海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浓缩了华侨的历史,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甚至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2022年,当一封“纪念华人抵古175周年活动启动仪式”的发言稿映入眼帘,古巴仿佛时光里尘封多年的一段戏,一场梦,一瞥惊鸿,重新随着哈瓦那的海风,徐徐吹入耄耋古侨人的心中……


图片


遥远的古巴,是华人移民历史最悠久的拉美国家之一,首都哈瓦那在古巴老华侨的口中叫夏湾拿。上世纪50年代的古巴一片富庶繁荣,纸醉金迷,哈瓦那一到夜里霓虹闪烁,赌场里坐满了观光客,曾一度被誉为南美“最性感的城市”
许多美国华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纷纷前来淘金,光是美国加州地区,就有大约五千名华人前来。华人的来到,使得古巴的唐人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唐人街,歌舞升平的盛况远超旧金山和纽约。
古巴唐人街最鼎盛的时候,共有四个专业粤剧班,每个戏班每周演三场,这种强大的娱乐需求,与华人的富裕息息相关。


图片


《古巴唐人》 刘博智

图片
图片

如今的哈瓦那唐人街,却没有了唐人的踪迹。在刘博智的《古巴唐人》一书中,第一篇章即“没有唐人的唐人街”。在这里,刘博智邂逅了长着一张古巴面孔,却能用台山话熟练交流的侨民后代何秋兰。



图片

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方标是带着不能圆的戏梦离乡,在哈瓦那收养了她后,视如己出,从台山话到粤剧手抄,一一细致传授。秋兰的前半生是精彩的,作为剧团中最出名的一位花旦,她见证了古巴唐人街最鼎盛时期的辉煌和荣光。

图片

追溯古巴华人,还得从1847年讲起,那一年两艘船从厦门港出发,经印度洋、大西洋最终抵达古巴,运去六百多名中国人,是被卖“猪仔”送去当苦力的。19世纪后半期,又有二三十万华人漂洋过海抵达古巴和秘鲁。后来美国排华严重时,加州等地的华人又移居古巴,古巴在那个时期形成了美洲大陆最庞大的华人群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巴中华会馆与古巴老华侨们

在陈翰笙所编着的《华工出国史料》中,有对华工出洋血泪史有详细的记载。拉美地区最早的华侨社团即成立于古巴哈瓦那。1867年第一个华侨社团「结义堂」成立,翌年「恒义堂」开幕,不久广东客家人又成立「义胜堂」。除了社团,庞大的华人群体又陆续创办了粤剧剧团、《民声周报》《华文商报》《开明公报》《光华报》等华文报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华人社群中。


图片

古巴现存唯一中文报《光华报》

据史料记载,古巴人民于1868年至1878年发动第一次独立战争,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高压统治,战争打了十年,革命未能成功。古巴人民于1859年再发动第二次独立战争,坚持到1898年,古巴虽在1902年成立共和国,但一直是美国控制的势力范围。

图片

古巴两次独立战争期间,数千华侨留着辫子投身革命洪流,这批由广东人、客家人组成的华军,骁勇善战,不怕难、不畏死,英名远扬古巴全岛。
「没有一个华人当逃兵,也没有一个华人做叛徒。」
这是古巴独立战争英雄甘札洛.狄格沙达将军曾盛赞古巴华人的一句名言,今天这句话被镌刻在哈瓦那的一个公园里,碑文为西班牙文,另有一行中文字:

「古巴独立纪功碑——旅古华侨赐助」



图片

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和格瓦拉率领的起义军攻入古巴首都哈瓦那,独裁的总统巴蒂斯塔仓皇出逃,古巴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古巴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激动人心的一天,“独裁的暴君已经被推翻了”,卡斯特罗说:“这是古巴人民伟大的胜利”。


图片
图片
老侨孟载伟先生在古巴家中

在这次历史性的革命后,绝大部分华侨只希望赚点钱寄回家乡去盖房,等到自己老了回中国叶落归根。然而,对这些华侨而言,这次古巴革命对华人产生的影响却是致命的。第一波政变浪潮带来的是古巴不再走资本主义路线,任何人不允许有私人财产,地主、资本家们都要上交所有的财产,由国家按需重新分配。
在一封寄回中国的侨批信件中,一位古巴华侨这样写道:“古巴的这场政变的影响,相信会很快过去……”
这样的侨批不计其数,但古巴华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半生积累的财富

图片

图片

革命后,古巴政府还宣布,要群众把所有积蓄都存进银行,不存的话就责令作废,之后只能定期领出规定数额的新货币。老一辈的华侨不信任银行,于是将辛苦积攒的钱存起来,希望能尽快寄回中国。但等待着寄钱回乡的他们最后错过了换货币的机会,所有积蓄尽数作废。
时至今日,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老侨们不愿回顾一生的诸多变故,也不知中国如今日新月异,依然如同武陵桃源中让那般,过着不知魏晋,家徒四壁的凄苦生活。

图片

古巴华侨潘松年,50年代来到古巴,接手了一家杂货铺,多年经营小有积蓄,没想到1959年之后,全部化为泡影。如今的潘松年,每个月靠着10美元的退休金生活,与几个老华侨在一起,曾经中国的弟弟提出接他回国养老,也寄来了机票钱,但老人却说“人还是要活得有脸面”,虽然生活窘迫,但他还是不愿意回国用别人的钱,这种曾经一夜之间带来的巨大伤痛背后,是和潘老一样的十万多华人共同的命运,落魄又无助的羞耻感。十年筚路蓝缕,到头却是两手空空。


图片
图片
古巴唐人遗骨 

等待还乡的一代古巴华人

更教人欷歔的是,上世纪50年代后,大批华侨的遗骨葬在大萨瓜中华会馆公墓。不同于常人印象中的公墓,中华会馆的公墓有一些地下隔间,房间里全是亡魂骨头,断的裂的,一袋袋,一叠叠。有些头骨上,甚至还留有未完全腐蚀的棕褐色头发。
这些生前曾经风光,但最后穷困潦倒的古侨们,多半是三年公墓免费到期后,没有亲人或同乡认领,尸骨被掘起,放进黑暗的地下公共骨盒储存室。稍好一些的保存是架子上开合不一的锌盒、水泥盒,盒身侧面是毛笔蘸墨写的华文和西语名字。这些盒子层层叠叠,中间没有缝隙,直堆砌至天花板。有些盒盖不翼而飞,只用纸板为盖,在纸板上潦草随意地写着一些不知意味的数字编码。

图片

在古巴,华人想要寻回祖先遗骨需要走一个繁杂的官僚程序。且华人墓地已杂乱无章了几十年,墓碑断裂、碑文消失、骨盒被偷、旧坟被再掘……这一切让寻骨变得更加艰巨。在大萨瓜中华义山的一块墓碑上,赫然写着“魂兮来嚮”,“嚮”有“引向回乡”的意思,也许亦是“亡命天涯”的古侨们,希望魂归故里的心愿吧

图片

刘博智镜头下的古巴华人后裔

在整理最后的文稿时,读到一名老侨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吾侨先辈,远涉重洋,因当年满清政府不振,迭遭外侮,凡战必败,割地赔款。官吏贪污卑劣,军阀割据自肥,日本军国扩张,洪水飓风频发,民不聊生,饥寒交困,乃不能不冒险漂流异国”。175年沧海桑田,一代代古侨们无不经历过异乡的融入与疏离,更迭与动荡,回首亦无归乡路。
古巴,沙尘迷离了他们的眼。不是泪,萋萋山河皆动情。

图片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